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貸屬于互聯網金融的兩種模式,那么什么是互聯網金融呢?
互聯網金融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實現資金融通的一種新興金融服務模式,是依托于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及高度普及的互聯網進行的金融活動,不同于傳統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而是存在于電子空間中,形態虛擬化,運行方式網絡化。
從廣義來說,理論上任何涉及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在線理財、在線金融產品銷售、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
一、第三方支付
(一)定義
第三方支付,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借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1]。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給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定義,從廣義上講,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提供的網絡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之所以稱“第三方”,是因為這些平臺并不涉及資金的所有權,只是起中轉作用。它原本用來解決不同銀行卡的網上銀行對接及異常交易帶來的信用缺失問題,通過提供線上和線下支付渠道,完成從消費者到商戶及金融機構間的貨幣支付、資金清算、查詢統計等系列過程。
(二)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以銀行卡支付為例,其具體支付操作流程:
1.網上消費者瀏覽商戶檢索網頁并選擇相應商品,下訂單達成交易。
2.隨后,在彈出的支付頁面上,網上消費者選擇具體的某一個第三方支付平臺,直接鏈接到其安全支付服務器上,在第三方支付頁面上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點擊后進入銀行支付頁面進行支付。
3.第三方支付平臺將網上消費者的支付信息,按照各銀行支付網關的計數要求,傳遞到各相關銀行。
4.由相關銀行(銀聯)檢查網上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實行凍結、扣賬或劃賬,并將結果信息回傳給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網上消費者。
5.第三方支付平臺將支付結果通知商戶。
6.接到支付成功的通知后,商戶向網上消費者發貨或提供服務。
7.各銀行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商戶實施清算。
(三)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在支付額中所占比重已經不容忽視,但由于出現時間較短,自身在運營管理方面的經驗存在不足,對其形成管理及約束的法律法規亟待修訂。
1.操作風險。
第三方支付涉及的用戶眾多,操作頻繁,任何操作失誤、系統設計不當或蓄意時間等都有可能帶來風險,操作風險會產生用戶隱私泄露和資金盜用等問題。
2.法律風險。
(1)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從法律淵源角度看,法律層面的專門性法律仍然只有《中國人民銀行法》,但該法對第三方支付并未做出直接相關的規定,只是用央行制定的辦法和細則需要遵循的上位法而已。央行制定的辦法和實施細則,只是部門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級別的,尚需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目前,我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法律普遍處于商貸補充、完善的狀態,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發展還不成熟,因此,頒布互聯網層面的法律,或許還需要一段時日。
(2)地反方支付的法律問題
第三方支付涉及三大法律問題,即沉淀資金問題、信用卡套現問題和洗錢罪問題。
(四)第三方風險防范建議
1.開展第三方支付平臺評級工作。
官方權威機構對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評級,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各項安全性指標,如服務質量、網絡安全、客戶利益維護等作為評級標準,建立一個第三方支付平臺評級體系,來自外部的壓力會促使第三方支付平臺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降低網絡風險,提高服務質量。
2.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首先提高準入門檻;其次加強對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的監管;此外,加快相關立法進程,盡快對沉淀資金的利息歸屬問題、風險準備金的計提比例問題,第三方支付的外部監管問題等做出相關規定。
3.將第三方支付平臺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可以借鑒美國經驗,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金融監管機構注冊,提交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并完整、妥善保存交易資料。
4.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第三方支付機構要重視系統建設,根據現實情況,定期升級網上風控系統,以打擊各種網絡犯罪。除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自身的努力外,監管部門也應盡快出臺適合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信息系統安全規定,逐步完善第三方支付機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評估機制,對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現場檢查和客觀評估,保證信息系統安全穩定地運行。
5.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后管理。
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采取相關措施才能保證將風險降到最低。
二、P2P網貸概況
(一)P2P網絡定義
P2P網絡貸款的英文為Peer-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國內又稱“人人貸”。P2P網絡貸款是指個人或法人通過獨立的第三方網絡平臺相互借貸,即由P2P網貸平臺作為中介平臺,借款人在平臺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
這種債權債務關系的形成,脫離了銀行等傳統融資媒介,資金出借人可以明確地獲知借款人的信息和資金的流向。在P2P網絡貸款模式中,P2P網貸平臺在借貸雙方中充當服務中介的角色,通過安排多位出借人共同分擔一筆借款額度分散風險,同時可以幫助借款人以較為優惠的利率條件獲得融資。
從定義可以看到,P2P網貸平臺只承擔信用認定、信息配對、利率制定及法律文本起草的責任,不僅不能介入借貸交易,還不能替出借人分擔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借貸違約的風險全部由出借人自己承擔。由于P2P網貸主要在陌生人之間進行,在我國總體信用狀況令人擔憂的大環境下,這種自負盈虧的模式給出借人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感,因此傳統P2P網貸模式在我國環境中很難生存下去。
(二)P2P網貸交易流程
在P2P網貸過程中,借貸雙方首先需要在P2P網貸平臺上進行注冊并建立賬號。然后借款人向平臺提供身份憑證及資金用途、金額、接受利息率頻度、還款方式和借款時間等信息等待平臺審核,平臺審核通過后,借款人的相關信息即可在平臺上公布。對于投資者而言,可根據平臺發布的借款人項目列表,自行選擇借款人項目,自行決定借出金額,實現自助式借貸。P2P網貸平臺上的借貸交易過程多采用“競標”的方式實現,即一個借款人所需的資金多由多個出借人出資,待所借金額募集完成后,該借款項目會從平臺上撤下,此過程一般5天左右。而后資金出借人與借款人直接簽署個人間的借貸合同,一對一地互相了解對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若借款項目未能在規定期限內籌到所需資金,則該項借款計劃流標。
傳統金融機構和P2P平臺的貸款服務對象不同,從而決定了二者的風控手段及風控成本與效率出現極大差異。傳統金融機構通常以大額信貸為主,服務對象主要為機構,且通常有抵押物,因此傳統金融機構一般按照內部風控流程,對貸款項目一事一議、進行單獨考察、風險評估,更加注重貸款項目的現金流及抵押能力分析。但是若此種風控方式運用于小額信貸,不僅將使單筆貸款項目的風控成本過高,效率過低,更可能將大量小微企業拒之門外。
P2P網貸行業服務對象主要是個人,小微企業的貸款通常以小微企業主的個人名義進行,通常沒有抵押物。小額信貸由于單筆貸款金額小,客觀上要求單筆貸款風控成本及時間成本較低才能保證收益。P2P行業的風險控制技術一般以個人信用為基礎,包括小組聯保、關系型借貸、人工信用調查分析、自動化信用評分等多種信貸技術,更傾向于標準化、批量化的風控管理模式。
這種以信息數據為基礎的量化風控模型和自動化信貸管理系統,可以給金融業帶來新的啟示。高效率、批量化、規模化地開展小額信貸的授信和風險管理,將是未來小額信貸業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P2P網貸風險分析
1.操作風險。
P2P網貸中,借貸雙方的資金需要通過中間賬務進行操作,以處理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大量的資金往來,但中間賬務的資金和流動情況處于監管真空狀態。目前,P2P網貸平臺普遍采用對接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方式實現資金托管。實施上,P2P網貸平臺只是在第三方支付開一個類似對公的虛擬賬戶,然后讓平臺注冊用戶充值到平臺,盡管用戶看到自己在平臺用戶的資金情況,但是這部分資金是沉淀在平臺的對公虛擬賬戶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并沒有權限也沒有義務對P2P網貸公司進行監管,資金的調配權仍然在P2P網貸公司手里,而且P2P網貸公司一般沒有嚴格的資金收集、管理和使用程序,沒有妥善保管資金安全的相應制度規范,導致P2P網貸公司的業務人員或者P2P網貸公司本身能夠輕易挪用平臺用戶充值的資金,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P2P平臺的“捐款跑路”現象就是資金監管缺位風險的現實印證。
2.流動風險。
P2P網貸的流動性風險在于平臺承擔了資金墊付的壓力,主要來自平臺的保本付息承諾和“拆標”兩方面行為。
3.法律風險。
P2P平臺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機構法律性質定位的風險、非法集資的風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曹紅輝,李漢.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藍皮書.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