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歐象征主義是世界文學作品的一個流派。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部作品蘊含深刻的思想主題和多個層次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手法滲透著作者對社會的深刻思考,也使小說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本文從自然主義、資本主義、克己主義三個方面,分析和闡釋該作品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 海明威 《老人與海》 象征意義
一、引言
海明威以現代敘事藝術和對當代風格的影響而聞名,他的作品《老人與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寫作手法獨特,語言簡樸而有寓意。從《老人與海》中發現,浮出水面的那部分是象征手法的寓意,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則取決于讀者的想象力。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展現了作者杰出的文學創作技巧。
對于《老人與海》的象征性,海明威本人的立場是這樣的。海明威說:“沒有什么象征主義。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不好也不壞。人家說的象征主義全是胡扯。”(Baker 1981:780)但他也曾說:“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很多東西。”《老人與海》是海明威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品,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巧妙地運用象征主義手法,讓小說的主題遠遠超過了表面材料的內涵。該作品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藝術探索,也是他運用象征主義創作取得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
二、自然主義象征與相互依存思想
海明威認為,人和自然是處于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老人與大魚的搏斗過程也可以反映出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但是人作為一種生物生活在生態環境中,就需要與惡劣的環境斗爭,才能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體現了“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以大海為代表的現實社會既是充滿危險的世界,又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客觀存在。因此,大海就是人類社會的象征。海明威所描繪的“老人與海”的圖畫實際上也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大時代的縮影。“迷惘的一代”正是被一種孤立無援、人與人、人與生物、人與社會之間冷酷無情的氛圍籠罩,整個人生就是孤獨荒誕的。作者用樸實的語言生動描繪了加勒比海獨特的環境,一幅生動的海景圖立刻浮現在讀者的眼前。作者緊接著描繪了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包括飛魚、海洋上空的小海燕、水母、軍艦鳥、小金槍魚、野鴨、海豚、大馬林魚及各種各樣的鯊魚等。這些動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盡管主人公桑提亞哥總是孤身一人,但是他并不感覺到孤獨。因為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朋友。很顯然,在遼闊的海洋上,桑提亞哥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與大海的關系,就是互相依存與互相矛盾斗爭的關系,他既要依賴于大海,又要戰勝大海。人類總是和自己所面臨的對象形成一種既矛盾又斗爭的關系。他對大自然的愛與憐憫的態度,不僅從社會主義的觀點上可以解釋,而且從自然主義觀點及與大自然相互依存思想的觀點上也可以解釋。
老人與大魚、鯊魚和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類和自然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命運的搏斗,也象征著人類和世界上種種“邪惡勢力”的搏斗。與自然之間的搏斗其實正是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項。每個人最應該做的也許就是像文中的老人一樣,擁有永不可摧的堅強意志,勇敢地與敵人、與自然搏斗,用行為維護尊嚴。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貴,人的尊嚴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強調與肯定人類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人類本身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切不可無視自然規律而盲目求取自身利益,這便是海明威這位先知先覺的偉大作家在小說中給我們的啟示。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征與戰爭
歐洲中世紀大規模的蠻族入侵,他們見人就殺。文藝復興時期,黑死病、鼠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近現代社會從資本主義早期走到今天,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地摧殘了人性。人類可能還會遇到更大災難,同樣,人類也還會有更多希望。面對這種境遇,要么逃避,要么行動。但是逃避不是辦法,“老人”選擇了行動。
桑提亞哥所看到的馬林魚似乎比人類“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鯊魚的“無所畏懼”,實際上寫魚也是為了寫人。因為他知道“什么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這一個總要去殺死那一個”,其實也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征。被鯊魚蠶食后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又何嘗不是戰爭的另一個縮影。海明威由于從少年時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戰爭給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創傷,海明威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壞透了。”“戰爭在一個作家心靈里留下的創傷是很難愈合的。”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戰情緒在他戰爭為題材的各種作品中有突出表現。在白色的魚骨這座“小冰山”的底部,還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征著殘酷的戰爭。
海明威通過象征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對美國現實的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桑提亞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里而不由自主發出的喊叫聲”。這里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桑提亞哥“他扛著桅桿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兩只手心朝上,就這樣瞅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征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悟的方式,向絕大多數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對美國現實的莫大悲哀。
四、克己主義象征與不敗精神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后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主人公老人身體瘦小、年邁、身上布滿了多年以來捕魚所留下的傷痕,他身上的每樣東西都顯得那么破舊,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補了又補,正好似一面象征永遠失敗的旗子;他的神態消瘦而憔悴。他的雙手布滿了很深的傷疤,這些傷疤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樣古老”,這些描寫都使作者看到了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體會到老人在那種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的艱難。老人出海84天一無所獲,他仍然沒有放棄,想要證明自己的勇氣和實力,想要捕獲一條大魚。在第85天又出海捕魚,這次他真的遇到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通過描述老人和大馬林魚及鯊魚之間三天三夜的斗爭,海明威高度贊揚了人類的勇敢和在逆境中敢于克服各種困難的克己主義精神。比如,老人由于年老而導致的虛弱、疲憊、孤獨,左手肌肉痙攣,甚至他隨時都可能面對死亡。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顯示出絲毫畏懼。雖然在返程中大魚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后回港時只剩下魚骨。桑提亞哥用行動告訴了世人: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桑提亞哥是一位失敗中的英雄。在人生的種種搏斗中,他追逐著勝利,但也不免失敗。正是在失敗中,顯示出他不屈不撓的性格。人可以失敗,但精神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正是《老人與海》所頌揚的精神。
五、結語
《老人與海》運用深刻的象征涵蓋了整個作品豐富的思想主題、象征和寓意。老人與大魚、鯊魚和大海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自然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命運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世界上種種“邪惡勢力”的搏斗,也象征著人們對自然的依賴性。桑提亞哥與強大勢力搏斗的不敗精神,他那捕魚的不幸遭遇象征著人類總是與厄運不斷抗爭卻無論如何都無法試圖改變命運。鯊魚的“無所畏懼”,還有被鯊魚蠶食后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象征著“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戰爭社會。他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的教育意義依然光輝無限。
參考文獻:
[1]朱維之,趙澧.外國文學史(歐美卷).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445-447.
[2]王玉烽.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態意識.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8.
[3][美]海明威著.吳勞譯.老人與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