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通過對自身實際經歷的反思,論述小學教師做好幼兒園到小學階段過渡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結合親身教學經驗,反復思考與研究,得出一年級新生教育應該注意的方面。從行為習慣的養成、讓一年級學生愛上學習、規矩的養成、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家長的重視與配合這五個方面闡述了主題。
關鍵詞: 一年級 過渡教育 教育方法
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到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甚至是人生的轉折點。因此,教師做好這一過渡階段的入學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學生上過幼兒園,對課內外的一些行為應該有所了解,按理說他們的許多行為不需要老師三番五次的口頭約束。我常年帶高段的學生,但站在一年級教室里,學生好似根本看不到我,忽略了我的存在。我就納悶了,我能把高段的學生在半個月內管理得服服帖帖的,怎么就管理不了一年級的學生?
事實恰恰相反,因現在的學生入學年齡比較小,還有未上過學前班的,自制力很差,健忘性更強,松弛度也很大,導致一些學生好的習慣沒有養成,反而沾染了一些惡習,到一年級讓老師幫他們糾正就更費勁。
后來,經過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對兒歌、童謠非常喜愛,再長再難的兒歌、順口溜都能記住。于是,我把一些習慣編成了順口溜。
二、怎樣讓一年級學生愛上學習
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學習的目的,這樣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的特點、教材的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他們天性愛玩,課堂上就可設計一些游戲環節,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比如,我講“東、南、西、北”時,指定一個學生為中心,以指定的學生為中心,讓其他學生說出各自所在位置。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游戲中學會了新知識。何樂而不為?
當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們的言行改變不是我們口頭上的教育所能達到的,而是要長期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情況也都各不相同。一年級的學生有些自我,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正常來講,對一年級學生應以表揚鼓勵為主,少一點責備,但哪個孩子會不出錯?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每一個“懲罰”的方式都要慎之又慎。孩子天生就是無辜的小生命,他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需要指引。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才能取得適當效果,使學生明白好習慣受用一生。
比如,在多數學生做不到時,獎勵少數。獎勵任何積極正面的事,注意他們做對了的事。讓他們從每件事情中學到教訓,而非他們如何破壞事情。孩子需要你從內心鼓勵他們表現自己,無論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們都永遠等待著你的發掘。注意他們的需要,以他們為榮,培養他們的本質,樂意為他們指引人生的路徑。你這么做了之后,會很驚訝地發現他們的人生竟能如此繁茂。
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教導正被越來越多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家認同。所謂規矩,就是設定界限遵循規矩,即使在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無論是科學嚴謹的學術雜志還是通俗易懂的育兒心經,都強調從小就給孩子設定界限,甚至呼吁訂規矩要從嬰兒出生時就開始。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規矩遲早是要訂的,越早訂,所付的代價就越小而收益卻越大。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我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訂了規矩,制定作業本、練習冊的各個批閱符號各代表什么意思,以便老師查作業,每周大查一次,半年基本養成習慣。家長配合督促,效果更好。獎勵作業本、練習冊寫得好的學生,與評選三好學生掛鉤,讓學生明白只有自己通過努力才取得成績。
四、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四個方面。
1.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2.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3.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4.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學生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再次要求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并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做好練習。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也起到關鍵作用:這是一年級的一位家長教育心得。
由于家長本身的原因,在默默升入小學后,我依然認為,上課開心最重要,結果導致默默在小學課堂教學規律面前碰了壁。他不僅自己上課不專心,甚至左右說話,干擾其他學生的上課,老師幾經糾正,默默依然我行我素,看不到改進的跡象。
當我知道默默由于課堂內容不專心被老師批評后,我的第一反應是肯定是課堂內容太簡單了,孩子都會,所以對于課堂內容沒有興趣。當我帶著這樣的想法跟老師交流時,經驗豐富的老師立即指出我的錯誤所在,告訴我說,正是因為一年級的知識簡單,所以,一年級才有時間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否則,等到了高年級,隨著學習難度加大,根本沒有時間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年級不同,教育的功能、目的不同。我立即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在家長。
這是一年級張逸墨媽媽的教育心得,一年級剛入學時,就像他媽媽所說的一樣,孩子上課不聽講,擾亂他人,從不發言,書寫也比較亂。由于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積極與老師配合,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張逸墨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一節課基本能認真聽講,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書寫也比較好了。這中間家長起到很大作用。
五、家長配合也很重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配合很重要。通過開家長會,你要事先告訴他們需要配合什么;家長要清楚,有些是老師真的教不了的。比如,寫字和握筆姿勢;叛逆期的沖撞;學習和生活的習慣;孩子細節上的管理;遵守交通規則,培養安全意識;給孩子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等等,這些都是老師教不了的。
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發現有一類家長到了學校或培訓機構,交了學費后,就會說:“這孩子我教不了,也管不住,我搞不定了,老師全交給你們了,拜托了。”對此,我只想說,如果單靠老師,那么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
對現代教育工作者來說,“傳道授業解惑”是必需的,“授之以漁”也是基本要求,但“教人做人”才是最終目的。這是我對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師角色定位的理解,更是我畢生的追求。還是我教一年級的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