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加強閱讀實踐,理工科院校可在提升校園人文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擬通過分析理工科院校第二課堂的閱讀現狀,指出加強大學英語第二課堂閱讀的意義,并闡述其具體實現的策略。
關鍵詞: 第二課堂 大學英語 閱讀策略 人文精神
一、引言
第二課堂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創造以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方面,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能夠借助依托多種途徑,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體系,提高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引入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加強閱讀能力拓展,不僅能開拓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理工科院校大學英語閱讀現狀分析
(一)教與學閱讀意識淡薄。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他們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經過數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后,大學生普遍在聽、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由于各類英語考試對閱讀的重視,使得教師和學生逐漸重視閱讀能力的提高。然而,這種閱讀能力主要以應試閱讀理解為主,忽略了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更忽視了閱讀對于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及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理工科院校在教學時普遍重技能培訓,輕人文素質。鑒于當前的就業市場需求,學生在學習時具有很強的偏向性,在與自己專業技能相關的學科課程上比較投入,而對與自己專業并不相關的人文類課程則往往興趣缺乏。因此,人文類課程如大學語文、英美文學類課程等,在理工科院校里被逐漸邊緣化。縱觀現階段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往往以教授課文、講解語法單詞為主,學生在課堂上忙于記憶生詞、練習語法句式,至于閱讀,雖有兼顧,但仍以語言點學習為中心。
(二)第二課堂閱讀實踐較少。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發現學生對閱讀有“恐懼心理”,尤其是在面對超過四六級閱讀理解長度的文本時,一旦生詞過多、語法略微復雜,學生便會失去閱讀興趣。此外,雖然當前我國各高校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安排多為一周四節,但長篇閱讀因其耗時長的特點,并不適宜在課堂上展開,在第二課堂中進行拓展則比較合適。然而,各院校在開展第二課堂英語活動時,往往更注重對聽說能力的訓練,“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比賽”、“英美文化講座”、“英語話劇節”、“模擬聯合國”等常見的活動形式無不圍繞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圍繞閱讀能力展開的活動則較少。
三、理工科院校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加強閱讀的意義
(一)彌補課堂教學閱讀實踐的不充分。
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提出“第二課堂”這一概念的時候,強調第二課堂是在原有教學計劃之外,教師引導、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可以通過豐富的符合自身個性化發展的活動,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進行英語學習。更重要的是,第二課堂摒棄了傳統教學形式,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課堂不可缺少的輔助,也是完善英語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班級很難實現小班化教學的前提下,第二課堂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存在的資源不均衡、認知不完全、實踐不充分等不足,改善課堂教學相對單一的教學環境,并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通過第二課堂豐富多彩的活動,英語教學資源得以擴展,系統性英語學習氛圍得以建立。因此,在第二課堂開展英語閱讀活動,可引入大量的經典英美文學文本,避免課堂教學時長不夠的弊端,還可依托其多維度的子項目,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弗朗西斯·培根指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由此可見,閱讀對于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非常重要并且十分積極的意義。將英美文學閱讀引入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優化及思辨和自我反饋意識形成,還能夠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更自信,形成對待文化現象的批判性態度。
正如教育家紐曼指出,大學應成為“人文和科學的殿堂”,應在立足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要腳踏實地,還要仰望天空”。大學要發揮弘揚人文精神的作用,就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將閱讀作為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加強學校的人文建設,更有助于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
四、理工科院校大學英語第二課堂閱讀活動策略分析
(一)合理的選材。
為使文學文本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充分發揮作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選材。在選材時,教師應首先注重選擇一些可讀性較強的文本,既要避免古英語和過時的表達,還要避免與學生的生活脫節,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鑒于理工科院校的特點,教師可以有目標地選擇一些科普類文學文本,在實現文本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目標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專業需要。
其次,選材時應考慮大學生現有的閱讀能力和詞匯儲備,符合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風格清晰、結構明了、內容難度適中的文本,特別是涵蓋學生已經掌握或剛剛學過的結構、詞匯的文本,有利于學生在復習鞏固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最后,所選文本應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應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并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二)教師系統指導與多元活動相結合。
要打破目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活動多以聽說訓練為主的局面,當務之急是增加側重閱讀能力的項目,讓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使得第二課堂活動多元化。圍繞這一目標,可以開展諸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其中教師的干預顯得尤為重要。第二課堂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但教師要自覺承擔其引導者、監管者和評價者的責任。
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性差異,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閱讀興趣動機、個性愛好等均不相同,教師如果在設計活動時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因材施教,對學生加強引導,并同時對第二課堂活動建構予以調整,準確把握教學活動的方向,將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以“英語角”為例,傳統的“英語角”活動是校園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學生圍繞感興趣的話題互相交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英語角”活動前讀一篇美文,讓學生就此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有話可說,還互相交流閱讀心得,提高閱讀興趣,增強思辨能力。其他類似“英語廣播”、“英語晨讀”等活動都可有意識、有選擇地融入英美文學文本。此外,為了讓英語基礎不理想抑或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教師應有傾向性地設計一些較“安靜”的活動,以消除其害羞緊張心理,比如“圖書漂流”、“讀書會”、“美文朗誦”等活動便是不錯的選擇。
除引導和監管之外,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的反饋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對第二課堂的閱讀實踐活動進行調整,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鍛煉平臺,讓學生自主建構已有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結語
人文精神是現代大學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大學應加強自身人文建設,弘揚人文精神,在此過程中,閱讀應被充分重視并發揮其應有。在大學英語的第二課堂加強閱讀實踐,可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及人文素養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郭繼東.當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8(2):38-40.
[2]黃立鶴.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新模式之理論與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3):90-92.
[3]約翰·亨利·紐曼.何曙榮譯.大學的理想(節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