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雖然新課程改革實施了,但作文教學現狀依然令人擔憂,學生害怕、厭倦寫作,老師怕改、煩改學生寫作的現象仍然存在,作文教學低效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者從用心靈感覺、用真情渲染、用哲理穿透三個方面并結合實例幫助學生真正“善其文”。
關鍵詞: 作文教學 心靈 真情 哲理
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就抱怨生活太平淡,無話可說,寫不出好文章。其實生活平淡與否,在于各人的理解,有人把生活比做汪洋大海,海面平靜如鏡,水下卻是暗流洶涌,潛入水底,你會發現飄動的水草、游動的魚兒,還有種種沒見過的珍奇。平淡中原來蘊藏著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有首歌唱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個“真”不應局限于表象,而應是反映事理本質和生活本源的真,讓我們一同撩開“平淡”的面紗去探索生活的“真”。
一、用心靈感覺
什么是“感覺”?有位哲人說“感覺是肌體的神經,心理的觸覺,精神的視野,思維的感官,情緒的狀態共同奉獻的精品”,“是科學之母,藝術之魂,是人生升發之力,創新生涯之根”,感覺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纖敏,是“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的別致。從形態上看,它是纖微的,從功能上看,它是奇異的。沒有“感覺”,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告訴我們,在寫作中首先必須時時保持警惕性,即時時睜大“感覺”這“人類的第三只慧眼”,用慧眼感覺外物,發現原來一顰一笑、一花一草、空山鳥語、街談巷議皆可入文,只要意識到感覺的神奇,感覺就會無比靈敏,就能置身滾滾而來的信息流中,應接不暇,會感到有許許多多的話不吐不快。
其次,也是關鍵的一步,要用心靈感覺外物,善于捕捉與生活“密切的東西”,將最使自己感動,感覺最入微、感受最深切的人事景物記錄下來,成為一篇富有純情的文章,這用心靈記述的文字自然能使讀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二、用真情渲染
一篇文章,只有深刻揭示生活的真實面貌,才有可能是美麗的。《毛詩序》指出:“情動與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都明確說明“情”為“文”的關鍵。學生作文貴在以事感人,以情動人,當然事不要假,應是來自生活的真事;情不要虛,應是發自內心的真情。
如何闡發積淀于心中的感情呢?
第一,巧選突破口,積淀于心中的感情為何不能一吐為快?障礙在哪?在于我們一時沒有找到突破口。積淀于心中的感情正如熔巖在地下奔突,若不能沖開地殼,便無法噴涌。第二,要選取美的意象并融合獨特的美的感受。品味積淀于心中的那份感情,相伴相隨的必是紛繁的意象,以及酸楚與甜美共融,痛苦與歡樂共具的種種復雜感受,美的意象與感受就這樣水乳交融,闡發時我們應巧妙選取美的意象,使之與感受統一起,讓抽象的感受具體化、形象化。
三、用哲理穿透
哲理是理念的凝聚,思想的火花,它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于人生百態。
如何用哲理穿透呢?
1.抓住聯系,展開聯想,體現哲理。
茫茫宇宙,萬事萬物間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于身邊的客觀事物,不會也應無動于衷,善于透過尋常物的表象,探尋其中的神韻,表現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閃現哲理之光。
茅盾的《白楊禮贊》透過對白楊樹干、枝、葉、皮外形的描述,表現其力求上進、不屈不撓的精神,從而贊頌頑強戰斗的北方抗日軍民,這即抓住兩者的“神似”。
聯想能幫我們打開思路,作文一旦失去聯想,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讓我們的眼睛像個多棱鏡,多方觀察,多方思考,領悟就會匯聚心頭,集結筆端,作文就會血肉豐滿,意蘊深刻。
2.撩開面紗,揭示其本質。
灰不溜秋的硬殼里,深藏的是味美的板栗;猩紅鮮艷的花朵下,孕育的是有毒的罌粟果,世上的事就是這樣,表象并不就是實質。
當今社會,公款宴請,時有所聞,宴請現場,主人或賓客往往把窗簾拉得嚴嚴實實,人們對這一現象大多司空見慣,不以為奇。有位學生在習作中便以發散的思維撩開這嚴嚴實實的窗簾,揭示了設宴者與赴宴者隱秘的內心世界:“其一,拉起窗簾劃拳猜令,膽豪氣壯,不會有窗外之人睹其丑態。其二,設宴規格最能反映‘風’之大小。拉起窗簾,只聽其聲,不見其形,就是舉報也說不出吃了多少道菜,喝了什么酒,證據不足。其三,拉起窗簾,一系列的交易便可放肆進行,保密性強。”由此可見,有心者面對常事、小事,就不能一律等閑視之,而應撩開“常”“小”的面紗,見出廬山真面目,揭示其實質,令人警醒的人生哲理往往就蘊含其中。
3.學會用哲理穿透,借助深厚廣博的知識。
有了崇高的思想、超人的見解,并把它與淵博的知識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別人讀你的文章時,就不僅愿意接受你的理論,心胸也會更開闊。對于中學生而言,或許閱歷尚淺,思想不成熟,但不必泄氣,只要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密切聯系人生、社會,及時準確地抓住哲理閃光的一瞬,就一定能寫出誘人品讀的華章。
我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呂叔湘在《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中說:“我們叫學生做作文,無非是看他會不會把腦子里有的東西很好地組織起來,很清楚地表達出來。”事實證明,教師指導學生寫好作文,關鍵要讓學生用心靈感覺,用真情渲染,用哲理穿透,只有這樣才會使每個學生變成飽含感情、富有真情的個體。正如古語所云:“親其師,信其道”,進而“善其文”。
參考文獻:
[1]于漪.品嘗寫作的歡樂.語文教學通訊.
[2]江秀琴.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3]陳偉秀.作文教學中靈感思維的培養.語文教學與研究.
[4]任富強.透視新概念作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