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問題進行引導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到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病理學是一門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簡單闡述將PBL教學法融合進病理學理論與實驗教學中的經驗。
關鍵詞: PBL 教學法 病理學 學習積極性
病理形態學是一門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傳統教學是在進行病理學學習之前,學習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課程作為基礎,為今后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醫學知識的掌握打下堅實的基礎。臨床病理科是重要的臨床科室之一,在疾病的診斷、發病機制的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1]。因此,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病變機理、病理變化、轉歸及其結局的全過程,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變化的過程。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以靜態書本為基礎,Power Point(PPT)結合黑板板書講授病理學的知識,從而傳授給學生。以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主要經由被動地學習來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由于強調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且每個知識點是相對獨立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調動。此外,作為疾病及病人,每個過程是彼此相關聯的、不能分割的,因此教學方式及方法的改進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1]。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是指基于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中期的美國,70年代初被引入醫學教育領域[2][3]。PBL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學習,通過具體實例掌握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效率值得肯定。筆者對PBL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及其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為進一步提高醫療教育水平提供理論基礎。
一、PBL教學方法在病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病理學是一門以形態學為基礎的課程,需要參加學習的醫學生掌握一定的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基礎。即學生首先學習正常的組織形態,以此為基礎學習疾病狀態下的組織形態學變化,以掌握異常的形態,同時要結合其他基礎醫學知識,了解或掌握正常的組織形態是如何轉變為異常的組織形態及其動態變化的過程。
傳統的講授模式(PPT教學結合黑板板書)往往不能使學生很好地當堂理解消化,只是被動接受老師傳遞的信息,沒有自我思考和消化的過程。因為病理學的課時數是固定和有限的,高速的知識更新使得醫學知識多而復雜,即使授課老師在課堂上不停地講授,也只僅僅達到大學教綱的教學要求。偶爾有啟發式提問,也不能完全給每個學生以充足的時間思考和討論,學生也不能在課堂上完全停下來花時間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因為這樣會使他們錯過后面的緊接而來的授課內容。因此要采用PBL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出發,在前一次課后提出與后節課相關的一個個問題,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然后自由地再圍繞這個問題討論,結合課堂講授,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病理變化發生的全過程,達到自我主動學習的效果。譬如講解大葉性肺炎一節,在上一次課結束時,授課老師首先提出一個大葉性肺炎患者病例,患者出現發熱、咳嗽、咳鐵銹色痰現象,讓學生根據以往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包括病理總論部分的知識),分析患者在感染肺炎桿菌后,為什么出現這種癥狀,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之間有些什么聯系,從而課后分組自由討論,并做好筆記,在此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正確和錯誤的結論。無論結論對錯與否,都是學生所學知識和獲得經驗的總結,會有一種在下次課揭開謎底的預期,這種預期會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隨后,經過后面課堂上老師的詳細講解過程,就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分析的正確或錯誤的原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預先帶著問題的學習既可以讓老師更順暢地掌握每堂課教學時間和進度,而不必考慮學生在本節課上是否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也可以讓學生不必為當場思考問題而錯過后面知識的講授。
事實上,目前的某些教案編寫中都有課堂提問環節,但是大多都是圍繞本堂授課的內容設計的,針對下次課設計的問題很少,盡管教師在開始授課的前幾分鐘,能夠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但是受課堂學時所限,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或是有機會查找文獻,基本上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揭開謎底,未能真正做到以問題引導教學。因此,我們要轉變教案中的問題設置,將問題設計為下課堂將涉及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課后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查閱文獻,真正做到以問題引導教學。但是,對于一些醫學院校而言,并不是每個老師都能獨立完成一個班的病理學全程教學任務,往往是每個老師專門負責其中幾個章節的講授,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每次備課的時候有充分的交流,統一教案,在更換教師的過程中做好溝通,為下一章節講授的內容提前準備好問題,從而避免出現提出的問題與下一節課無關或是完全不留問題給學生思考的現象。
二、PBL教學方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必須經過病理學實驗學習觀察形態學的變化,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夯實的形態學基礎。但是現階段某些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中,組織的胚胎學和解剖學等基礎學科都與病理學不在同一個學期,使某些學生出現過了一個假期,再來學習病理學實驗,發現對在顯微鏡下的圖像完全陌生和看不懂。沒有正常的形態學基礎,不知正常的組織形態,就談不上認識異常的形態。因此,有必要在每次課前,留夠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把下次課將涉及的系統或組織的正常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的形態進行復習,同時結合所學的病理學理論知識,判斷在出現病變的時候,正常的組織形態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改變,從而在正式上實習課的時候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做到problem based learning。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因為學生往往不能回到組織胚胎學或是解剖學教研室借到常規HE切片或是人體標本進行復習。常見的原因是現有的切片和標本非常寶貴且來源有限、數量有限,其首要的目標是必須首先滿足現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而無法滿足已經學過的學生再來借片的需求。即使學生借到切片,也不一定能借到顯微鏡復習。而常規的圖譜和書本上的圖畫也不能很好地還原實際接觸中獲得的經驗。同時,出借標本或切片給往屆高年級已經學過的學生,會增加標本室和顯微鏡室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如果切片損毀,更會對后面學生的學習造成不便。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借助電腦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引入虛擬數字切片和虛擬數字大體標本。虛擬切片技術源于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霍普金斯醫院病理系,通過將常規玻璃的HE切片用高分辨率的攝像頭掃描后,轉化成電腦數據,存儲在電腦中,當有需要的時候,通過軟件打開圖像,在1倍~100倍區間任意放大和縮小圖像,完全還原顯微鏡下所見[4]。而虛擬大體標本則是用數碼相機從不同角度拍下實體標本,將圖像用軟件拼接,形成動畫圖像數據,存儲在電腦中,通過軟件打開圖像,在任意不同角度呈現的標本圖像,完全還原肉眼所見。將上述數據通過學校的公共網絡平臺發布,學生可以不必借閱常規的玻璃切片或是大體標本,直接在學校網上就能查閱,從而既減輕切片檔案室或解剖標本室老師的負擔,便于管理;又使學生方便快捷地獲取相關信息。
三、結語
PBL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增強教學效果[5]。但是,要真正實現PBL教學,學校和教師在相應的方面就要配套改革。對病理學理論教學來說,其需要教師之間做好溝通,為下一次課程提前準備好問題,以問題為引導進行教學,避免占用課堂時間導致教學進度受到影響。從病理學實驗教學方面講,有條件的學校需要開放組織胚胎學實驗室或人體解剖學實驗室,或是在網上建立虛擬標本室,讓往屆的學生有機會復習。只有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做好配套,才能真正實現病理學的PBL教學。
參考文獻:
[1] 印洪林,陸珍鳳,周曉軍.如何提升病理診斷學的教學質量[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29(9):1025-1027.
[2]Hawkins S, Hertweck M, Goreczny A, et al. Student expectation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J].Med Teach,2013 ,35(6):525.
[3]Bate E, Taylor DC. Twelve tips on how to survive PBL as a medical student[J].Med Teach. 2013,35(2):95-100.
[4]危曉莉,姚根有,周韌,等. 虛擬顯微鏡技術在病理學中的應用[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32(7):847-849.
[5]崔靜, 趙衛星, 許春雷, 等.PBL教學法在病理教學中的實踐與評價[J].中 國 醫 學 教 育 技 術,2008,22(5):472-474.
基金項目:桂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學研究基金項目JCJY2008B01;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專題課題JGY2013057。
通訊作者:劉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