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作學習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間不僅可以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因而,教學中,教師都樂于運用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自行探求知識。但是在使用合作學習方式時,必須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合作中爭做發現者、創新者。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形式進行交流。
關鍵詞: 合作學習 語文教學 教學效果
一、“讀”中合作
朱作仁教授說:“講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由此可見,朗讀何等重要。朗讀時采取“合作學習”方式,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課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桂林山水的風光片,談話導入,然后讓學生自由結組合作朗讀。同學們首先獨立朗讀,在此基礎上合作交流。此時,他們個個情緒飽滿、躍躍欲試。小組中一個同學勇敢地站起來讀,其余都是“小老師”、“小評委”,讀的同學可投入了。聽的同學也不甘落后,因為聽完必須給讀的同學提出意見。待大家都讀完后,互相評一評、說一說,激發學生參與讀書的興趣。在同一時間內有這么多同學參與朗讀,這么多人發表自己的見解,是傳統課堂教學不可能做到的。我作為一個參與者、傾聽者、協調者,從他們的精彩合作朗讀中深知他們真正讀了:讀出了思維、讀出了智慧,讀出了自己的心聲……看得出,合作朗讀運用得巧,既能大大提高朗讀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二、“悟”中合作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討論時機,積極、有序、有效地組織伙伴學習,教師要及時抓住并利用有價值的信息,參與各組的交流討論,巧設懸念,精要點撥,從而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習達到最佳效果。例如,我在教學孟郊的《游子吟》時 ,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讀一讀文中詩句,看一看課文插圖,聯系注釋想一想詩意;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按伙伴學習法學習,組員分工,誰當組長?誰負責提問題?誰做好記錄?誰來匯報?周密安排,儼如“小小研討會”。接著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翻譯家”、“表演家”中一個角色,分別以特有形式表達對詩的感悟。當“朗誦家”的以朗誦的形式朗誦詩句,當“翻譯家”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描繪的意境,當“表演家”的用表演的形式演出詩意內容。最后讓各組學生推薦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結果,班中其他學生當好小評委,與匯報同學進行自由交流,我只在關鍵處進行點撥、調控。當時,叫絕的一招是第五小組的精彩表演,鐘少榕同學扮演“母親”,羅威同學扮演“兒子” 。“母親”戴著“老花鏡”,她那嫻熟的縫制衣服的動作,一針針、一線線,浸透了對“兒子”多少深深的愛意。表演入情入境,使學生對全詩又一次加深了理解,學生用自己的動作、神態、表情演繹了一段鮮活的故事,也表明了自己對這首詩的詮釋,一舉一動皆是創造,一顰一笑皆蘊感情,跨越了遙遠的時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讀者與詩人的心靈溝通。這樣,學生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 、輕松愉悅、樂于探究的氛圍中學懂了古詩,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立體型交流網絡,使學生個性得到淋漓盡致地張揚、體現,課堂一派精彩紛呈。
三、“感”中合作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學時,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因素,開拓思維空間,從而運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開放性交流,更有利于學生表達觀點、發揮想象,互相啟發,共同發展。
例如,《荔枝》一文的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卻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感情,真可謂言已盡而意無窮。我妙用此課結尾,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想作者還未說完的話語,抓住這個契機,合作交流,互相傾訴,碰撞情感的火花。第四小組代表發言:“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而我慈愛的母親靜靜地離開了。臨終前,您沒有吃上荔枝,多么令我遺憾呀!我真對不起您——母親!”第七小組代表發言:“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母親,你可知道我是多么想您!兒子再也不能為您買上幾顆鮮嫩的荔枝了。這種痛楚伴隨我一生。”第五小組代表發言:“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而我慈愛的母親卻再看不到、嘗不到荔枝了。多么令人痛心哪”……學生動情的言語無不體現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之情,情感奔放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無不從中感染熏陶,真正給予他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
當然,語文教學中的合作方法還很多,如 “疑”中合作、“演”中合作、“辯”中合作等。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提高。我堅信合作學習之花將會在語文課堂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