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涅槃寂靜”是佛家基本思想之一,是對人生真諦的頓悟。19世紀美國鄉土小說家凱特·肖邦的作品《覺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最終邁向大海尋求解脫,達到了“涅槃”的境界,她的心路歷程處處體現了佛學思想,盡管肖邦沒有接觸過佛學。艾德娜猶如籠中困鳥,頓悟出自己的生活缺乏“自我”,真正的自由必須沖破生活的牢籠。
關鍵詞: 涅槃寂靜 《覺醒》 艾德娜 籠中困鳥
《覺醒》是19世紀美國鄉土小說家凱特·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該小說自1899年出版后由于內容不合當時上流社會的口味和規范而遭到批評家和社會的嚴厲抨擊,從而被封存,作者也被排斥于社會圈子之外。女權運動的興起,使世人把關注的目光重新投向這部頗有爭議的作品。
“涅槃寂靜”是佛學的基本思想,筆者通過解析《覺醒》中女主人公艾德娜最終走向大海尋求解脫的心路歷程,指出肖邦雖然沒有接觸過佛學,但在其作品中處處體現了佛學思想。生活就像一個精致舒適的鳥籠,而艾德娜則像籠中困鳥,舒適的生活是以失去“自我”為代價換來的,所以她無所適從,心中郁悶非常;最終她意識到只有沖破生活的牢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達到佛家“涅槃寂靜”的境界,盡管方式比較極端。
一、涅槃寂靜
原始佛教的中心理論是緣起說,而緣起說的基礎是建立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上的[1](P.3)。其中“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反映了佛教對世間萬物及人的生命本身的看法,是佛教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本出發點[2](P.235)。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翻譯為中文為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靜,“圓寂”的意義是滅生死、滅煩惱而達到解脫無為的境界,即不生不滅。“滅生死”是眾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回,了生脫死了,稱為滅生死;“滅煩惱”是凡夫有種種煩惱,如果覺悟,把全部的煩惱都放下,即稱為滅煩惱。所以涅槃又稱為解脫,就是解脫生死與煩惱[3]。
就佛教本義而言,“涅槃”并非是死亡的美稱:
涅槃只是熄滅了心中所躁動不已的煩惱,并非熄滅了心的全體,因而它絕不會是生命的死亡和心識的斷滅,而是生命的升華和心靈的凈化,就像海面上動蕩不停的波浪之停息,并非大海的消滅,而是大海本有的清澈明凈之功能的顯現①。
涅槃的境界是對人生真諦的頓悟,是對佛家四念處法門(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開悟。
二、艾德娜的頓悟
在艾德娜最終覺醒之前,肖邦安排她目睹了阿黛兒分娩的過程有深層的含義。胎兒的出生是不值得喜悅的,而是人生受苦的開始,要不斷地面對生存的煩惱、不安、困惑與痛苦等,或者說人的出生本質就是苦的[4](P.50)。佛教認為人不僅要化解對死亡的恐懼心,更要克服對出生的貪愛心,肉體的生死原本就是無常的苦患,只是無蘊的假和,其目的在于借假修真,破除無明業識,證悟自我本性,脫離生死苦海。“可是夫人只咬緊下唇,艾德娜看得見她白皙的額頭上汗珠淋漓。一兩分鐘后,她深深呼出一口氣,用揉成一團的手巾擦擦臉,看起來已經筋疲力盡了”。艾德娜記起她自己分娩時的感覺,“約略只記得一種近似快樂的痛苦,一股強烈的哥羅仿麻醉藥味,一種麻痹的知覺,以及清醒之后發現自己方才創造了一個小小的新生命,給這無以計數、來來去去的人間又多添了一分子”。佛家通常用“麻痹的知覺”喻指沒有開化或處于混沌狀態的靈魂,可以說那時艾德娜的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對于“自我”感覺麻木。但阿黛兒生完孩子后,低聲對艾德娜說道:“為孩子想想,喔,艾德娜,為孩子想想,一定要記得他們。”這些話把艾德娜推到了痛苦的懸崖邊,觸到了艾德娜內心深處最柔弱的部位,“我只不過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當然太奢求,尤其還得踐踏別人的生命、別人的心意及看法——這都無所謂——但是我卻不要踐踏那兩個小生命”,是為了孩子們犧牲自己包括自我,還是為了所謂的自我放棄一切呢?
孟德萊醫生幫艾德娜指明方向,“年輕人喜歡耽溺于幻象,這可以說是自然的法則,是為了保存人類用來誘惑母親的。自然并不考慮道義上的后果,也不考慮那些人們自己設定的、非遵循不可的規范”。“自然”不是自然界的具體事物,而是指不為人為強制力量的本然狀態。孟醫生一語中的,指出了佛家的精髓:“空觀”。佛語云,四大皆空,所有現象都是這個無相心體中的現象,世間萬物并不依靠個人的意志轉移。孟先生幫艾德娜從“自我”向“無我”過渡,也在暗示艾德娜以出世的情懷作入世的事業,即“即世而超然,超然在世間”。太遲了,艾德娜此時處于混沌狀態,她對于自己何去何從充滿疑惑。“過去的日子就像在做夢一般——但愿可以沉睡不醒——醒來卻發現——啊,也好,或許醒來終究是比較好的,即使得受苦,也總比一生都被幻象所蒙蔽來得好”。她唯一的希望是勞伯特,“想起勞伯特說過的話,他臂彎的壓力,唇上遺留的唇印,她死沉的感官不覺再度復燃”。艾德娜回去后發現勞伯特也離她而去,唯一的希望沒了。
最后一章,艾德娜再次來到格蘭島。面對象征輪回之地的大海,艾德娜思緒萬千。她現在才真正明白芮芝小姐說的“勇敢的靈魂”意味著什么,“勇敢的靈魂”就是要有勇氣面對世俗的阻力。雖然沒有接觸過佛法,但現在她對佛家思想有了切身感悟:自己不可能為了孩子放棄自我,而又不能對他們完全不理不睬,這是一“癡”;周圍的一切并不以個人的意志轉移,這又是一個“無我”的世界,執著“自我”必然會失敗;人生在世,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經歷痛苦……“人生是苦”是佛教全部教義的出發點[4](P.450)。佛教認為一切都是變遷不息的,無常的;廣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場,由于眾生不能自我主宰,為無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沒有安樂性,只有痛苦性[5](P.63)。要擺脫輪回,出離三界,就必須舍棄欲望,放棄一切執著與追求。
當她孤單一人在海邊時,她將身上的衣物脫掉,“生平第一次,光裸著身軀,站在晴空之下任由陽光、海風、浪潮的擺布。……她覺得自己像是個初生的嬰兒,正張大著眼睛看這個似曾相識的世界”。艾德娜戒除了貪嗔癡三毒,跳出了輪回,認清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到達了“覺悟的彼岸”。最后在艾德娜腦海中回蕩的是“她爸爸及姐姐瑪格麗特的聲音,拴在楓樹干上的那只老狗的吠叫聲,以及騎兵軍官走過前廊時,刺馬釘的珰瑯聲”。輪回周而復始,反反復復,時間又回到了艾德娜小時候。那時候的艾德娜是無欲無憂的,沒有執著與煩惱。如《心經》所講,只要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指我們的身心),就可以“度一切苦厄”[6]。這種安靜平和的心境,我們稱之為達到某種“涅槃寂靜”的境界。
三、結語
凱特·肖邦被譽為“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的先驅”。她雖然沒有接觸過佛法,但佛學思想在她的作品《覺醒》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無常,指沒有一種永恒的、固定不變的狀態存在,世事萬物都處于生滅不定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無我,沒有常一的自我主體。世俗的主體和客體都在應當否定之列,因此佛教要求人生應去貪欲之念,生厭離之心,使心得到解脫而證得無上正道。這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緣起法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應以“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指導行為,正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在凱特·肖邦的筆下,大海蘊涵很深的象征意義,我們應該注意以下情節絕對不是無意安排的:在第一章里,艾德娜在羅伯特的陪伴下從遠處海灘的背景里朝丈夫走過來,在最后一章里她早已離開丈夫獨自一人從容地從海灘上背朝我們面向大海走去。首尾呼應的安排使我們感到艾德娜雖然走進了大海,但是她這個人物卻在我們的腦海中徘徊不去,讓我們認識到大海既孕育又毀滅生命,既讓艾德娜感悟到精神上的自我又吞噬她和她所代表的自我的獨立精神。于是大海成為一個巨大的矛盾,成為一個永恒的悖逆命題:它容納絕望和希望,接受光明和黑暗,迎接死亡和新生。不過我們可以看出,大海中的正反沖突的巨大張力揚棄腐朽和黑暗,迎來光明和新生。因為艾德娜雖然被生活的大海吞噬了,但她對世界和對自我的認識卻在人類精神的海洋中實現了質的飛躍。當她從海灘上走過來時她對精神上的自我獨立的價值毫無認識;當她坦然回到大海去時,她已認識到精神上的自我和生活一樣重要和藝術一樣美麗,并且曾經為維護這個完整的自我而勇敢地掙扎,死而不屈。正因為如此,艾德娜投海也不是全無意義,艾德娜在追求自我意識獨立的過程中,親身印證了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完成了有無我—自我—無我的蛻變,最終達到了佛家最高的思想境界——涅槃。但是艾德娜在生命的最后還是無法對她的兩個孩子徹底釋懷,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擺脫他們對她的控制,這又說明艾德娜“涅槃”的不徹底性。
注釋:
①哈磊.四念處研究.四川出版集團,2006:15.
參考文獻:
[1]曹曙紅.佛教緣起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業露華.中國佛教倫理思想[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3]廣超法師.四圣諦講記[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鄭志明.佛教生死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5]方立天.佛教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6]潘宗光.心經與生活智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