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比分析新課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在古詩文選編上的特點,不僅可以幫助語文教師在觀念上明確古詩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還可以幫助語文教師在宏觀上把握教材在古詩文編寫上的脈絡,幫助教師在每一篇古詩文教學時從宏觀角度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對比舊版教材,歸納研究后可以發現該版教材:一是在選文數量上有所增加,體現在《語文2》、《語文3》和《語文4》三冊教材每冊都設計了4篇古詩文課文,選編古詩文22篇;二是在質量上有所注重,體現在教材選編時涉及了從先秦到宋代不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者作品。
關鍵詞: 人教版教材 高中語文 古詩文選編
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媒體,是以具體內容和直觀形式體現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指導精神的材料,也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材料。自新課改以來,語文教材陸續做出了相應的整改;僅高中的語文新教材迄今為止就已經有六個版本被審定為實驗教科書;不同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在古詩詞的編選方面都各有特色,下面僅選擇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的古詩詞選編特點做討論。
中國古代的詩歌是華夏民族祖先留給炎黃子孫的一筆特殊的寶貴財富,它不但為我們保存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社會民俗風貌,還給我們呈現了古人在人文藝術上的素養。因此,無論是出于追本溯源還是觀摩鑒賞,我們都無法否認古代詩歌學習的必要性?;谶@種必要性,新課標提出了關于古詩文教學的課程目標:“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睘閷崿F以上目標,新版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在選編“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中作品時,分別在選文數量和質量上做出了改變。
首先是選文數量的設定。要讓學生“了解并能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并能“在閱讀中舉一反三”,乃至形成一定的文言語感和傳統文化底蘊,就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篇目閱讀才能實現,那么要多大量的定篇閱讀才能實現呢?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共選編了22首古代詩詞,在《語文2》到《語文4》課本中都設置了“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且將這一部分的內容安排在了每一冊的“閱讀與鑒賞”模塊的第二單元,每一單元均選文4篇,其數量相對于其他單元的選文是最多的,顯示了對詩詞教學的重視。在此基礎上,為了均衡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教材要在選文的篇目上給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更富有彈性的空間,該版教材主要通過對每個詩詞單元的次重點學習設計實現,并將4篇選文基本都以“3篇精讀+1篇略讀”的模式設計;在選修教材中安排了適量的古詩文閱讀,這樣的設計不但滿足了不同基礎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而且給教師提供了教學重點。
其次,在詩詞的內容選編和質量上有所提高,主要體現在涉及了對不同時期不同文體的代表作者作品的選編上。要讓學生“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就要給學生提供面廣點多的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不同時代的作品里塑造文體意識、體會不同的社會風貌、感受不同文學的樣式特點和藝術成就,最終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現代觀念”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人教版教材為了實現這一指示,不但選編了不同朝代的作品,而且涉及了不同的題材領域,有閨怨閨愁詩(李清照《聲聲慢》)、托物言志詩(《離騷》)、即事感懷詩(《琵琶行(并序)》)等;在整合這些不同主題、文體、朝代的優秀古詩詞時,該版教材采用了時間順序編排,所選詩作基本體現了當時的朝代特色,下面將《語文2》到《語文4》這三冊教材中的具體詩歌分布作簡要歸納:
從《語文2》到《語文4》的每冊教材中,都設立了“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皆有4篇課文?!墩Z文2》中的4篇課文選編的是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共7篇古詩文,先秦的詩文主要選自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詩經》和《離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首短詩分別選自在東漢傳唱廣泛的《古詩十九首》及曹操和陶淵明兩位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出世和入世兩種不同生命價值觀的作者作品兩首;《語文3》選編了共7篇唐詩杰作,分別是盛唐時期最能表現李白浪漫主義情懷的《蜀道難》一篇和體現現實主義風格的杜甫詩3首,中唐新樂府運動中主張文章合“為時”、“為事”而作的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一篇,以及晚唐工于七律,最能體現其格調綺麗綿密的李商隱詩作《錦瑟》和《馬嵬(其二)》共兩首;《語文4》選編的是發展到宋代最鼎盛的詞共8首,首先是北宋初年第一個一改五代時期花間派詞風,開始寫“長調”的詞人柳永的詞作兩首(《望海潮》、《雨霖鈴》);接下來是與柳永詞風格截然不同、風格清曠豪放的蘇軾詞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到了南宋,選編了同樣有著豪放詞風,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散文化句法,撫時感事、氣魄雄偉的辛棄疾詞作兩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最后是跨越了北宋、南宋兩個時代的女詞人李清照的婉約派詞作《醉花陰》和《聲聲慢》。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對于“古詩文閱讀和鑒賞”單元的選文選編,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質量有所提高,每一位作者的每一篇選文都具有其代表性意義,都是精挑細選的精華;“精讀+略讀”模式的提出,使語文教材的靈活性更強,使教師的教學選擇空間更大。
參考文獻:
[1]孫慧玲.我國高中語文教材編制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權俊良.新時期高中語文教材古代文學作品選文研究[D].蘇州大學,2005.
[3]于淼.人教版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詩文選編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4]劉笑天.中學教材古詩文選目缺失什么?——答程翔老師《談古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