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多年的準備,拉脫維亞于2014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現已成為歐元區的新生力量。案文章首先回顧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歷程,然后分析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對拉脫維亞本身和歐元區的意義,最后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結構、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力市場僵化的視角闡述了歐元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關鍵詞:拉脫維亞;歐元區;歷程;意義;挑戰
一、 引言
經過多年的準備,拉脫維亞達到加入歐元區所必備的通脹水平和政府債務水平等方面的條件,于2013年3月正式向歐盟委員會提出加入歐元區的申請。2013年7月獲批,定于2014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拉脫維亞現已成為歐元區的新生力量。截至目前,歐元區共有18個國家,總人口3.33億,占全球總人口的4.65%;經濟總量12.23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16.93%。
那么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過程是否一帆風順?拉脫維亞為何加入歐元區?加入歐元區對一體化的推進有何影響?歐元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為回答以上問題,本文首先回顧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歷程,然后分析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意義,最后闡述歐元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二、 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歷程回顧
拉脫維亞地處東北歐,西臨波羅的海,東界俄羅斯,原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于1991年獨立。2012年GDP為28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增速位居歐盟國家首位,其中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為加入歐元區,政府不遺余力地推動拉脫維亞向歐元區邁進,為滿足《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中規定的歐盟成員國申請加入歐元區的各項標準,做出了長期和卓有成效的努力。
1. 初次努力,通貨膨脹率過高,預期未達標。拉脫維亞于2004年加入歐盟,2005年夏季就成立了歐元的組織協調機構。2006年拉脫維亞部長內閣批準了“國家歐元轉換計劃”。之后,“引入單一歐洲貨幣行動計劃”和“引入歐元時間表”也獲得了部長內閣的批準。根據時間表的安排,拉脫維亞應于2008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但截至2007年末拉脫維亞仍未完全滿足《馬約》規定的標準。
根據《馬約》規定,歐盟成員國在通貨膨脹、利率、匯率、財政赤字、公共債務等方面均達標才可加入歐元區。在價格穩定方面,申請國在評估前12個月的通貨膨脹率不得高于三個最低通貨膨脹率國家平均值1.5個百分點。在利率水平方面,申請國在評估前的12月內的長期利率不得超過通貨膨脹率最低的三個成員國的長期利率平均值的2個百分點。在匯率穩定標準方面,申請國的匯率在評估前的兩年內應保持在歐洲匯率機制(ERM)規定的“正常波動范圍”內。另外兩條重要的標準是關于財政與債務表現的,一是政府財政赤字占GDP比重不得超過3%,二是政府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必須小于或等于60%。
截至2007年末,除通貨膨脹未達標外,拉脫維亞利率、匯率、財政支持和公共債務比重等均已達標。但歐洲中央銀行最重要的目標在于價格穩定,而拉脫維亞通貨膨脹率目標遠未達到,且呈惡化之勢。2007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0.1%,2008年1月和2月更是分別高達15.8%和16.7%,遠高于《馬約》規定的標準。
2. 再次努力,獲歐盟贊許,最終加入歐元區。拉脫維亞當局為降低通貨膨脹率,采用了價格監測、增值稅降低和行政調控等多種措施,使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抑制。2009年通貨膨脹率迅速下降至3.3%,2010年甚至出現了通貨緊縮的局面。2013年3月,拉脫維亞成為歐盟通貨膨脹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此時,拉脫維亞通貨膨脹率已經滿足《馬約》規定的標準,另外財政赤字、政府債務比重等也均已達標,且拉脫維亞在歐盟成員國中經濟增速最高,出口增速排名第二。在此背景下,2013年3月5日,拉脫維亞向歐盟委員會正式提高加入歐元區的申請,希望歐委會能夠針對拉脫維亞的申請發布非例行的經濟趨同報告,以檢驗拉脫維亞是否滿足條件。
2013年5月29日,歐委會對《拉脫維亞2013年國家改革規劃》和《拉脫維亞2012-2016年趨同規劃》發布評估報告,對拉經濟進行綜合評估,并從財政、稅收、制度、促進增長和競爭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以幫助拉脫維亞夯實經濟增長基礎,繼續改善經濟表現。歐委會表示,拉脫維亞已與歐元區實現高度可持續的經濟一體化,完全符合加入歐元區所必備的五項標準。2013年7月9日,歐盟經濟與財政理事會正式批準拉脫維亞于2014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歐元將取代拉脫維亞本國貨幣拉特。
2014年1月1日,拉脫維亞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8個成員國。歐元正式在拉流通,該國企業和個人在各銀行的拉特賬戶將自動轉換成歐元賬戶,所有銀行網點均可實現歐元結算,自動取款機將停止提供舊貨幣拉特,只提供歐元。拉脫維亞銀行為貨幣轉換做了大量技術改造和調試工作,確保系統正常運轉。2014年1月10日,拉脫維亞舉行了加入歐元區的慶典儀式。
三、 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意義
1. 對拉脫維亞的意義: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政治外交的必由之路。
(1)經濟意義。歐洲貨幣一體化的經濟推動力源于歐元區希望能夠實現價格的穩定,避免匯率的波動,各成員國通過按照各自要素稟賦條件形成國際分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消除貿易和投資障礙,降低交易成本,為區域成員國帶來額外的潛在收益。拉脫維亞作為規模較小的經濟體來說,國內市場有限,發展對外貿易是保持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入歐元區無疑可以帶來更多的訂單。正如拉脫維亞前總理所說,“加入歐元區可以消除拉特與歐元的匯兌風險,有助于節省預算、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鞏固金融危機以來拉脫維亞的經濟復蘇成果,有利于進一步加深拉脫維亞經濟與歐洲經濟的融合”。
(2)政治意義。拉脫維亞一直把拉近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作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標之一。拉脫維亞1991年從蘇聯獨立出來,同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一樣,對蘇聯持否定態度,這三國的民眾認為加入蘇聯意味著他們獨立國家的消失,蘇聯時期的歲月是一種“殖民地化”。其中,拉脫維亞人的情緒表現得最為直接。雖然現在蘇聯已經解體,拉脫維亞也已經獨立,但是它們之間的“歷史恩怨”似乎并沒有完全了結,矛盾不斷顯現。2008年時任拉脫維亞總理的戈德馬尼斯,向議會提交了國家安全報告,該報告中把恐怖主義和俄羅斯視為拉脫維亞安全的兩大威脅。因此,對拉脫維亞而言,加入歐元區不僅是金融或經濟事務,更有政治層面的考量。正如拉脫維亞財長維爾克斯所言,“加入歐元區意味著‘我們已完成使命’,加入了所有歐洲主要機構——從歐盟到北約。一旦遭遇困境,我們將與歐盟‘更加一體化’,并從中得到更多保護”。
2. 對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意義:提振歐元區信心,推進一體化進程。拉脫維亞本身經濟體量較小,2012年GDP為283.8億美元,僅占歐元區GDP比重的0.23%。從經濟總量來說,拉脫維亞的加入對歐元區、歐盟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但從提振歐元區信心、推進一體化進程方面來說,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引發了對歐元區的大討論,其中歐元區是否解體一度成為討論的焦點。眾所周知,歐元區的成立,出發點是“美好”的,但實際上歐元區的很多設想都沒有達到,例如歐元區各成員國的人均GDP不僅沒有實現趨同,而且差距在不斷拉大;勞動力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也沒有實現在各國間自由流動等。尤其不少學者都把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歸結為歐元區的成立,認為其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結構是導致危機爆發的最根本原因。甚至有學者提議,讓希臘等外圍國家直接退出歐元區,因為希臘等國的退出可以使得歐元區其他國家行動起來更像一個團體。
如今,隨著逐步走出主權債務危機的“泥濘”,對于歐元區的討論有所平息。但毫無疑問歐元區體制上存在的問題,絕不可能徹底清除,目前歐元區仍是處于一種整體的緩和與未知的動蕩并存的狀態。此時,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一方面毋庸置疑地增加了歐元區各國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向成員國及其他經濟體表明歐洲經濟一體化繼續向前推進。
四、 歐元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1.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結構。1999年1月1日,歐盟成員國中的11個國家開始流通歐元,歐洲經濟一體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整個歐元區采用統一的貨幣,擁有共同的中央銀行,實施相同的貨幣政策。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呈現非對稱結構,即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掌控,而財政政策卻由各成員國自行確定。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非對稱結構下,歐元區各成員國的貨幣政策外生決定,當面臨財政困難時,無法通過貨幣貶值來增強競爭力以緩和財政負擔,而只能依靠擴張的財政政策,出現連年的財政赤字和不斷上升的公共債務就是一種必然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解決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結構,建立財政聯盟已是歐元區未來重要的政策走向之一,甚至是惟一途徑。財政聯盟的建立,可以使得歐元區的財政政策納入統一的框架之下,有效擺脫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脫節的困境。但同時歐元區財政聯盟的建立必將困難重重,因為除了貨幣政策上交之外,成員國的財政政策也要上交,這是很多國家所不希望的??梢灶A見,財政聯盟在短時間內難以建立與奏效,財政與貨幣的非對稱結構在一定時期內會繼續存在。這成為歐元區的一顆“定時炸彈”,處理不好二者的關系,這顆“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2. 人口老齡化嚴重。目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現象,是未來面對的最具挑戰性的社會問題之一。其中歐元區是老齡化最為嚴峻的地區,而且呈明顯的惡化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曾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嬰兒潮”,但“嬰兒潮”人口在20世紀末進入退休年齡,而且隨著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和人口壽命的延長,歐洲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重。從國際標準看,如果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7%,那么該國家即為老齡化社會。全世界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為8%,非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的比重分別為4%、9%、7%、11%。而歐洲地區卻達到16%,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意大利更是高達17%、18%、19%、20%。
人口老齡化對歐元區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歐元區的福利水平較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福利系統的負擔會愈發沉重,進而加重社會經濟發展的負擔。第二,人口老齡化導致歐元區的勞動力供給短缺。首先,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自然發展會導致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其次,歐元區實行了提前退休的政策,降低了勞動力的活動率,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的短缺。再次,人口老齡化使得消費結構和儲蓄發生顯著的變化,一方面使得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儲蓄傾向降低。尤其是希臘,2003年儲蓄率為17.91%,但到了2009年就下降至5.12%,儲蓄率位列歐元區排名倒數第一。
3. 勞動力市場僵化加劇。Mundell認為浮動匯率能有效解決兩個不同貨幣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但同一貨幣區不同地區間的需求轉移只能依靠生產要素的流動來解決,這里的生產要素強調的是勞動力和資本。在兩個開放小國的模型中,即使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匯率的調整也只能解決不同貨幣的收支失衡問題。如果在一個貨幣區內部,勞動力和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就能夠使勞動力和資本從盈余地區向赤字地區流動,使得區域內各地區能及時調整經濟結構,經濟周期趨于同步,從而消除了需求轉移造成的沖擊。簡單來說,貨幣一體化后,如果要素能夠在A國和B國之間自由流動,可以有效緩解A國和B國的收入差異;如果要素不能自由流動,那么A國和B國的收入差距會擴大。歐元區貨幣一體化之后,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局面。一方面,歐元區各成員國利率均大幅下降和收斂,資本流動加速。另一方面,歐元區的勞動力市場僵化,勞動力并沒有像本來設想的那樣能夠在歐元區內實現自由流動。從歐元區成員國的數據看,無論是人均GDP的差異還是失業率的差異都比較大,而且呈現上升趨勢,勞動力市場僵化程度反而在加入歐元區之后加劇。勞動力市場的僵化,造成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這對于縮減歐元區各國的經濟發展差異不利。所以,改革僵化的勞動力市場勢在必行。
歐元區語言、文化、工會組織等的阻礙是勞動力市場僵化的重要原因。整個歐元區中,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官方語言,即使是用的最多的官方語言德語也僅僅被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和盧森堡使用,同時比利時、盧森堡還使用其他官方語言;希臘、意大利、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官方語言均為本國母語。再從主要民族看,歐元區的各成員國國家也是由不同的民族構成的。一般來說,影響勞動力市場重要的制度包括社會保險制度、最低工資制度、工作保障制度和集體談判制度等,歐元區各成員國在這些勞動力制度上都存在差異性。尤其歐元區具有強大的工會組織,工會組織一般有著比較強的議價能力,存在嚴重的勞工保護現象。
參考文獻:
1. 瞿旭,王隆隆,蘇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根源研究:綜述與啟示.經濟學動態,2012,(2).
2. 石清華.歐元區體制缺陷對成員國債務的影響及對歐債危機的治理分析.現代經濟探討,2011,(12).
3. 王志軍.歐元區金融一體化進程中的金融績效:基于金融功能觀的分析.歐洲研究,2008,(5).
4. 中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經紀商務參贊處.拉脫維亞加入歐元區的情況分析及前景預測,2008,(4).
5. 楊偉國.人口老齡化挑戰歐洲就業.求是,2005,(13).
6. 張磊.論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的思路.亞太經濟,2003,(4).
7. 鄭建軍.貨幣聯盟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
8. Bergin, Paul R. Lin, Ching-Yi.The dynamic effects of a currency union on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lsevier,2012,87(2):191-204.
作者簡介:楊曉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流動站、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張學海,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