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網上銀行、移動支付、手機銀行、云金融、大數據、余額寶等不斷推出,互聯網金融也應運而生。
目前針對互聯網金融未有權威確切的定義,謝平,鄒傳偉(2012)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既不同于間接融資模式,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模式的第三種融資模式,又稱“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依托移動支付、搜索引擎、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工具而產生的新型金融模式,主要包括P2P模式、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模式、眾籌模式、金融理財產品等模式。互聯網金融具有以下優勢:一是信息量大、信息處理方式更快捷方便,便于解決信息不對稱;二是依托信息技術,支付方式快捷方便,交易成本更低;三是在資源配置上去中介化、配置效率更高。互聯網金融得天獨到的優勢為銀行業注入了新鮮活力,同時對傳統銀行信貸和支付業務等帶來巨大挑戰,顛覆了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務模式。
面臨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各大銀行紛紛做出抉擇,以更快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那么作為中小銀行的城市商業銀行,本身就面臨著\"政策紅利縮水\",風險監管加大、同業競爭壓力持續上升等問題的挑戰,而今又要面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城商行怎樣迎接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互聯網金融又會給城商行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變革呢?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從互聯網金融模式視角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 互聯網金融對城市商業銀行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對城市商業銀行的挑戰和沖擊,主要是從其理念和運作模式上形成。因此本部分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城市商業銀行的挑戰。
1. 第三方支付模式對城市商業銀行的挑戰。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商家和客戶之間的支付交易由第三方支付企業來完成,具有方便快捷,成本更低的優勢。第三方支付以銀行的支付結算功能為基礎,通過與銀行的商業合作,向政府、企業、事業單位提供中立的、公正的面向其用戶的個性化支付結算與增值服務。代表支付方式有支付寶、財付通等。
支付結算功能一直是銀行的傳統核心領域,但是伴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走上迅猛發展的軌道,對以傳統支付渠道為主體的商業銀行帶來深遠影響和巨大挑戰,特別是以城商行為首的中小銀行。首先就是第三方支付對城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沖擊。我們知道第三方支付方便快捷、重視客戶體驗,而這些恰恰都是眾多城商行所缺乏的。正是由于城商行網絡支付的不足,使得第三方支付更容易對其替代,從而減少了城商行網上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其次由于第三方支付擁有廣大的客戶資源,加上其方便的功能和客戶體驗。也逐步加大了對傳統銀行業務的滲透,如水電煤氣稅、網上購票、話費服務等。據統計,目前使用網上銀行完成支付繳費的用戶,其中半數以上是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接入的,超過直接登錄網上銀行進行支付。由此可見本就客戶資源少的城商行,恐怕會更不樂觀。
2. 網上貸款模式對城市商業銀行的挑戰。網絡借貸是指資金提供者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通過網絡平臺向資金需求者提供小額借貸的融資模式。在我國網上貸款模式主要有阿里小微貸款、人人貸模式(P2P模式)和陸金所模式。
(1)人人貸模式。P2P模式的本質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包括理財平臺(面向資金提供者)和小額貸款平臺(面向資金需求者),也就是平臺一端對接有小額借款需求的個人,一端對接有理財需求的人。平臺所有的制度和服務都是圍繞著如何搭建一個更好的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等,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交易。
P2P模式的優勢有:P2P顛覆了傳統的信貸模式,彌補了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盲區。過去由于信息不對稱、運營成本高、風險大、利潤較低,使得銀行不愿意開發面向小企業的貸款。而P2P恰恰彌補了這一點。雖然P2P模式利用了大量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來降低風險,但是信用是資金融通的基礎,P2P平臺上的陌生人之間必然會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這也決定了P2P模式不可能大規模推廣。
(2)阿里小貸。阿里小額貸款是阿里金融為阿里巴巴會員提供的一款純信用貸款產品,其特征是借款人無需提供抵押或第三方擔保,僅憑自己信譽即可,并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作為還款保證。它是以阿里巴巴積累的交易數據為依托,利用大數據方法,通過大規模運算和風險模型設計,來降低運作和風險成本。
阿里小貸的優勢,從其內涵可看出,阿里小額貸僅向會員貸款,阿里巴巴掌握他們的交易數據,實際上是向阿里供應鏈內的企業貸款。其中的關鍵就是阿里金融掌握了客戶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其劣勢就是阿里金融目前只能對其會員貸款,同時受單個企業的信息量的限制,而且阿里用于貸款的資金只能是阿里巴巴的自有資金,不能像銀行一樣通過吸收存款方式來擴充資金。總之通過阿里小貸優劣分析可以看出,其對城商行的沖擊不大。
(3)陸金所模式。陸金所模式,實際上是P2P模式的特殊形式,由陸金所提供平臺,平安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穩盈安e貸提供全額擔保,承擔貸款損失的風險,相應地收取一定的擔保費。可見陸金所模式是提供擔保的P2P模式。因此陸金所模式也就具備了P2P模式的優點。另外陸金所模式還具備以下優點:一是由于有擔保公司擔保,從而降低了資金提供者的風險,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資金供給者參與;二是陸金所和擔保公司從平安銀行引入了授信模型,任何從陸金所借款的個人或企業,都需要通過該模型的審核,提高了風險控制。陸金所同樣也具有很大的劣勢:由于提供擔保,風險就被轉嫁到擔保公司;審核嚴格,會照成項目匱乏,最終會讓優質客戶失去興趣;嚴格的風險控制也會提高運營成本。
上述借貸模式分析可以發現網絡信貸對大型商業銀行的沖擊也需不大,但是對城商行沖擊還是相對大的。畢竟城商行本身面臨的客戶群體就多是中小企業,如果網上貸款,把一部分優質客戶拉走,那么城商行面臨的客戶品質也就會降低,進而加大了貸款風險,盈利降低。
3. 余額寶模式——現金管理模式。余額寶是2013年6月13日問世,是支付寶公司針對支付寶賬戶余額推出的一項增值服務,用戶可以把支付寶余額轉入余額寶,轉入無最低金額限制,被確認后即視為購買了特定基金理財產品(目前由天弘基金提供),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同時余額寶內的資產還能隨時用于網上購物或支付寶轉賬等。
余額寶的優勢:一是轉入余額寶的門檻較低。無論你支付寶里有多少錢都可以轉入,哪怕是一角錢。二是確認較快,轉入余額寶后,一個工作日就可以確認,隨后開始產生收益。三是余額寶里的資金可以隨時提取進行購物或轉出,即T+0。根據筆者的余額寶資料,248元,共27天時間,時間段是10.31-11.26,收益是0.77,最后計算年化利率約為4.1%。而我國目前三年期利率才4.25%,活期利率更是低至0.35%。由此可知,余額寶作為一種低門檻、高收益的貨幣基金理財產品,伴隨其發展和擴張必然會對銀行活期存款形成分流效應,甚至可能會降低銀行的短期存款。據美國經驗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比例約為60%,由于貨幣基金的競爭而逐漸分流了活期存款,30年后銀行活期存款比例已降低為10%。這說明貨幣基金對商業銀行活期存款長期影響較為明顯。
4. 互聯網金融對城市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
(1)互聯網金融對資本價格定價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互聯網金融模式中無論是人人貸P2P、陸金所還是余額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資金的供給和需求受到干預很少,基本是由市場供求決定,能夠反映資本的市場價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然會加速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這有可能會讓部分體制相對落后、改革較慢的城商行跟不上利率市場化進程,而且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出現城市商業銀行被兼并收購的現象。
(2)加速金融脫媒。過去銀行在資金融通或業務往來中,主要擔當資金中介的職能。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第三方支付也好,網絡貸款也好,實際上都是在邊緣銀行的中介功能。目前互聯網已經出現了理財產品功能,如余額寶和網絡借貸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網絡一體化解決,從而形成了對傳統銀行業務的替代。互聯網金融直接把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連接起來,從而加速金融的非媒介化。
(3)資源配置效率高。互聯網金融可以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等針對個人和中小微企業進行分析,獲取他們的信息和信用及資金需求情況。一是這樣能夠開發適合的金融產品,搶占過去傳統商業銀行不能解決的小微企貸款,增加利潤。二是利用分析的信息和信用評級情況,可以針對申請貸款客戶進行更好的審核,從而達到降低風險目的。
三、 互聯網金融時代:城市商業銀行的機遇
面臨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崛起和進攻,作為中小銀行的城市商業銀行又有什么機遇呢?怎樣揚長避短,趕上互聯網金融的班車,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呢?本部分將對其進行分析。
1. 商業銀行中的先行者都做了什么。面臨互聯網金融的咄咄氣勢,銀行中的先行者們針對相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做出了很大改革,如針對第三方支付對出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當然不同銀行在用戶體驗、創新、方便性上會有差別)。下面簡要分析銀行中先行者的策略。
首先,為了避免金融脫媒和支付被邊緣化,同時掌握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建行推出“善融商務”電商平臺;交通銀行推出“交博匯”平臺;中國銀行正在籌建“中銀易商”平臺;工行推出“支付+融資”的綜合電子商務平臺;民生銀行推出“合一行”,民生著眼點是O2O;平安銀行推出網貸平臺陸金所;農行推出“E商管家”。由此可見,各大銀行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進軍電商平臺事項,甚至不惜投入巨資,以便更好的掌握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獲取企業和個人信息數據,便于迎接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時代。其次,銀行先行者針對余額寶模式,也相應推出了針對活期存款的理財產品。如中國銀行推出“個人職能通存款業務”;交通銀行聯合易方達和交銀施羅德基金推出“快溢通”業務;廣發銀行推出“智能金賬戶”業務;8月份工商銀行推出作閑錢管理器的“工銀現金寶”業務。這些業務都是針對客戶活期存款或儲蓄而開發的理財產品,提高客戶資金收益,便于留住客戶資金。
總之,從各銀行的反應來看,大銀行反應和做出應對策略還是相當迅速的,而且能夠切中要害。反倒是中小銀行應對太慢。
2. 城市商業銀行優勢。雖然從城市商業銀行誕生之日就面臨著與大型商業銀行的競爭,而今很多業務又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和挑戰。此時城商行又有什么優勢呢?下面將進行分析。
首先城商行多是地方銀行或區域銀行。這個屬性使得城商行同地方政府和企業關系更為密切,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相對也更熟悉本地的中小企業,了解他們的需要,了解他們的信息和信用情況。這也是大型銀行和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具備的,因此城商行在當地還是有著較為穩定的客戶資源。
其次城市商業銀行資金實力較為雄厚、信用較高。一是改制后的城市商業銀行,甩掉了很多包袱,是屬于信用社里的優質資產,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在當地發展前景很好。二是城市商業銀行信用較高,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互聯網的虛擬性不是實實在在的,降低了人們對其信任,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原本也是源于此。
第三城市商業銀行基礎設施完善,物理網點較多。一是作為中小銀行的城商行各自網點肯定沒有大型商業銀行多,但在當地城商行網點基本上會多過大型商業銀行。二是由于當地基礎網點較多,也使得城商行當地客戶資源和知名度更多、更好。三是部分城商行甚至已走出所在地,成為區域性銀行,如天津銀行、威海銀行等。
當然城市商業銀行具備以上優點的同時,也有著不少劣勢。一是城市商業銀行信息技術比較落后,在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開發上尚顯不足。二是城市商業銀行靈活性有余,而創新性不足,如產品創新、跟蹤客戶需求等。三是城市商業銀行體制相對落后,而且人才儲備不足。從今年6月份對余額寶的沖擊應對可看出,快速應對的都是大型商業銀行。
3. 城市商業銀行的機遇和應對策略。雖然城商行存在上述不足,但是如果城商行能夠揚長避短,跟上互聯網金融時代,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么城商行還是有很多機遇的。
(1)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等方法。一是城商行可以挖掘利用自身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信息和管理經驗,從而提高自身信息分析和利用效率,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二是可以對更多的潛在客戶進行分析和評估、評級,然后開發相應的產品,以更好的擴充目前的客戶資源和提高市場份額。三是充分挖掘現有的信息,改進目前的業務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2)渠道應該多樣化,提升城商行競爭力。首先城市商業銀行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出和完善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拓寬業務辦理渠道,讓業務能夠從線下搬到線上解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其次充分挖掘互聯網金融,使本行的觸角延伸到物理網點不能到達的地區,增強區域影響力和自身競爭力。
(3)城商行可建立自己的網上電商平臺或對接電商企業。目前城市商業銀行很少擁有自己的電商平臺,同其他電商企業對接也較少。本文認為城商行建立電商平臺,應該立足于當地,能服務于當地中小企業,甚至包括針對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以能更好的了解和獲得當地中小企業的信用和信息數據為準,最終形成供應鏈金融。
(4)快速的響應體系和產品創新。城商行簡歷自身的快速響應制度,才能更好跟上互聯網技術和產品應用的前沿。如當面臨余額寶、人人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推出時,城商行并沒有很好的跟進,而這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客戶資源流失,特別是在銀行同業競爭激烈的發達地區。因此城商行若能更快、更好的做出反應,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和競爭力。
四、 結語
互聯網金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做出改變和創新。作為中小銀行的城市商業銀行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必可提高自己的業務運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開拓出更多的中小企業客戶資源。誠如比爾蓋茨先生所言“倘若商業銀行不能針對電子化作出改變,那么商業銀行將是21世紀滅絕的恐龍”,目前大型商業銀行已經在做出變革和創新,城市商業銀行在生存的壓力下也應該會做出革新,否則就會是21世紀恐龍。總之,本人認為互聯網金融不會取代傳統金融,無論是先互聯網后金融,還是先金融后互聯網,但是他們的落腳點還是金融,兩者在競爭中在競爭中會走向融合或優勢互補。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城市商業銀行的機遇大于挑戰。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05,(12).
2. 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金融實務,2013,(5).
3. 黃海龍.基于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研究.上海金融,2013,(8).
4. 牛錫明.互聯網金融帶給未來銀行業的機遇.中國產業,2013,(27).
5. 梁璋,沈凡.國有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新金融,2013,(7).
6. 邱勛.余額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啟示.新金融,2013,(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對外直接投資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研究”(項目號:13JJD790017)。
作者簡介:冼國明,南開大學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石慶芳,通訊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