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險管理是金融業的核心,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智能能夠增強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理能力。第三方支付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作為洗錢工具的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防范?基于此本文重點研究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操作風險、洗錢風險以及信用風險,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風險防范。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操作風險;洗錢風險;信用風險
第三方支付利用互聯網技術變革了金融服務方式,推動金融向服務于實體經濟回歸、向充分市場競爭回歸、向為民價值創造回歸。同時,第三方支付產業引發了新的企業競爭規則即控制信息流以控制支付流,控制支付流以控制資金流;獲得網絡接入權勝過資本所有權,獲得數據投入量勝過資金投入量。然而,在網絡支付發展過程中各類風險不斷集聚,給網絡支付產業鏈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網絡支付風險防范和治理需要參與各方在安全與效率目標中進行博弈與平衡。
一、第三方支付操作風險
與商業銀行類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主要風險來源于操作風險。業務管理與技術維護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日常經營的重點內容。因此,按照業務和技術因素角度將操作風險分為運營風險和技術風險。
1.運營風險
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交易流程風險作為經營風險的重要內生因素,其管理控制同樣重要。從第三方支付的管理實踐來看,交易流程風險管控需要面對的主要風險可以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具體包括:內部欺詐;外部欺詐;用戶、產品和業務活動的安全問題;業務中斷;流程管理等。另外交易流程風險時常與其他問題相結合,諸如產品缺陷可能迅速引發外部欺詐團伙的聚集,而對用戶建議不當和職業性的疏忽大意則可能直接導致用戶投訴到監管機構或媒體,引發聲譽風險。
此外,運營風險的管控與第三方支付業務的處理流程密切相關。內部、外部欺詐的防范機制、產品服務的創新活動與評價機制、業務恢復和系統應急預案,以及不同部門間的流程分工與彼此制衡都會影響到運營風險的合理防范和運營效率的有效保障,進而影響到網絡支付服務的安全與效率。
2.技術風險
第三方支付技術風險因素包括硬件系統運行的可靠性、應用系統的穩定性、系統運行的安全保障、網絡的可靠性等。在實踐中可引發業務中斷的技術風險因素表現為計算機硬件、軟件、通信或電力中斷而引發的損失,具體包括硬件癱瘓、軟件漏洞、設備故障、程序錯誤、計算機病毒、網絡中斷等原因造成的損失。
與運營風險相比,技術風險因素造成的損失影響更為廣泛和普遍,因此后果可能更為嚴重。尤其若第三方支付機構使用的安全防控技術存在漏洞,其波及范圍甚至可能涉及整個行業,不僅給用戶造成巨大損失,而且會對整個網絡支付行業產生較強的沖擊。因此第三方支付行業對技術風險因素的關注和防控力度應不斷增強。
二、第三方支付洗錢風險
第三方支付行業是典型的反洗錢薄弱環節,其所提供的網絡支付服務與傳統銀行支付相比,更容易成為洗錢、套現、恐怖融資等風險的集散地。主要有以下三種典型途徑:
第一,獨特的資金轉移渠道。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支付服務中介,使得原本完整的交易過程被割裂,從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對資金流向的完整識別。一方面,在用戶識別時難以實現對所有用戶(特別是付款方)的實名認證。另一方面,受銀行對用戶信息保密等因素影響,網絡支付機構獲取的付款方信息極其有限,從而使其對異常交易的判斷能力受限。第二,便利的套現渠道。網絡支付機構為收款方(商戶)提供虛擬商戶POS機,使其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極大方便用戶的同時,成為信用卡套現或各類資金轉入現金賬戶提現的便利渠道。對于網絡支付機構而言,惡意套現會引發大量網上虛假交易,影響交易安全,不利于整個網絡支付行業的良性發展。第三,資金跨境支付渠道。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國內網絡支付競爭加劇,跨境買賣的支付需求逐漸顯現,然而跨境資金支付同時成為黑錢跨境的潛在渠道。由于我國網絡支付機構管理良莠不齊,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尚未達到監管機構要求的反洗錢標準,因此,網絡支付機構仍然是反洗錢的薄弱環節。
三、第三方支付信用風險
目前我國的信用評估嚴重匱乏,市場行為缺乏社會監督,信用落后與社會信用狀況的惡化已嚴重制約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并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瓶頸。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信任危機,信息優勢者在追求私利的動機下,可能利用信息優勢欺騙對方,由于第三方支付依附于虛擬經營,這種虛擬經營更容易產生信任危機。對于網絡支付機構而言,其信用風險包括兩大類:伴生信用風險(交易雙方無法履約)和直接信用風險(授信、融資對象無力償付)。伴生信用風險將會增加網絡支付機構的運營成本和征信成本,而直接信用風險則會使網絡支付機構面臨類似銀行不良貸款無法收回的損失。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擔任信用中介的模式下,信用風險成為網絡支付機構的伴生風險。融資者無法履約的行為容易引發用戶對網絡支付機構的信用度降低,同時會增加網絡支付機構的運營成本和征信成本,進而影響和降低其運營效率。當網絡支付機構為尋求新的利潤點而深入到產業鏈的各個層面時,為產業鏈的核心企業提供資金流轉的行業解決方案或為用戶提供融資服務時,如果借款企業無法按期兌付,從而使得網絡支付機構面臨直接的信用風險。此外,因沉淀資金而引發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等安全問題,一直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敏感地帶。為確保用戶資金的安全性,網絡支付機構應采用客戶備付金保障模式,在商業銀行開立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管理備付金。
四、第三方支付風險防范措施
1.第三方支付操作風險防范措施
首先,針對交易流程運營風險,第三方支付機構應加強服務對象的安全教育,健全網絡支付機構的應急和危機處理機制,同時監管機構應關注支付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和內部管理的完備性。其次,針對不可抗力風險,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應完善災難備份,建立快速業務恢復機制,而監管機構應建立支付體系的國家儲備應災機制。此外,針對技術風險,網絡支付機構應建立高效的故障處置機制、周密的業務應急預案以及合理的事故善后策略,于此同時,監管機構應增強監督管理的職能作用。
2.第三方支付洗錢風險防范措施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建立服務關系中要突出實名制的流程控制及規范,建立可動態完善的可疑交易監測模型。而監管機構要防止網絡環境下,洗錢、信用卡套現等違法犯罪活動的規模化、普遍化。大數據時代下洗錢風險防范措施包括:
(1)嚴格的身份識別認證機制
用戶身份識別是反洗錢工作的基礎,不僅包括建立業務關系時的登記、留存用戶身份信息資料,而且應了解掌握用戶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質。從安全合作的角度出發,洗錢套現風險可以通過用戶身份信息共享,可疑支付訂單網絡機構協查等方式防范。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中心介入的安全合作,可以使得交易變得更透明、安全。然而,基于安全與隱私的考慮,與網絡支付反洗錢相關的身份信息共享需要在相關法規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有序受控地進行。
此外,當大額和風險敏感業務發生時,采取強化的用戶盡職調查措施,包括要求用戶提交相關合同、交易單據、出庫與發貨、物流單據等,以核實交易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并且根據簽約商戶使用的特殊服務或權限,對商戶進行洗錢風險等級的劃分與評估。將洗錢風險分級監測,不同風險等級檢查頻率、力度有所差異,從而重點監測高風險數據。第三方支付機構應加強與公安部門合作,與其建立溝通渠道,將公安部門掌握的在逃犯罪人員名單列入重點監控名單,一旦發現可疑交易行為,應立即報告給中國人民銀行。
(2)運用智能實時防控技術
在大額交易的基礎上,運用智能實時防控技術,即由機器完成的通過相應規則對交易進行實時篩查的監控系統,通過數據分析、挖掘等建立一整套規則體系來捕捉異常的或者有風險的操作賬戶。系統初步篩查,配合人工核查,最終鎖定風險交易,控制風險賬戶,從事后響應轉為事中響應,從而提高風險防控效率。通過數據倉庫開發大額交易及異常交易報表,設置一個交易總額閥值,將符合閥值的異常交易濾出。并且針對符合規則條件的交易進行人工核查。經過合規部、風險管理部、數據倉庫、技術部等多部門長期調研分析,比較論證,開發建立一套反洗錢數據報送系統,將實現從數據篩選到上報的一整套自動化作業流程,從而提高反洗錢工作的效率。
(3)大數據技術安全應用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安全防范時,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大量的行為狀態記錄,存儲到云端服務器,通過對人的行為的連續性進行綜合分析。大數據應用可以歸納為大數據運營、大數據產品、大數據平臺。第一,大數據運營是第三方支付企業提升效率的助推力,既可以做精準營銷等增值服務,又可以用作風控管理以及經營決策的依據。第二,大數據產品是企業利潤的新源泉,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將存儲的海量交易數據與業務場景結合,進行挖掘和分析,向商戶等合作企業提供分析及咨詢服務,從而獲取增值服務收益;也可以向消費者用戶提供個人消費分析報告,幫助其合理管理消費支出。第三,第三方支付企業利用大數據搭建生態系統,將海量用戶互聯網行為痕跡和分析結果,提供給平臺上的商戶和企業,用以改善它們的經營和生產,從而極大推動整個平臺的發展。
3.第三方支付信用風險防范措施
第三方支付機構應參考借鑒銀行經驗,建立類銀行的內部風控機制。同時,服務機構要完善基于支付信息大數據分析條件下的融資授信決策機制。信用是金融的基礎,運用交易支付數據挖掘工具,遵循事后資本金原則,建立以交易為基礎的信用機制具有可行性。將中小微商戶在線支付交易的歷史數據與即期銷售數據、企業管理數據相結合,建立風控模型,并進行綜合分析,以數據分析監控為主的風控手段,可以有效評估商戶流動性風險,從而指導對商戶授信和定價,并實現信用評級的批量自動化審批,從而降低了網絡支付機構信用評級的經營成本。同時,針對信用風險管理,第三方支付機構應依托網上雙邊市場平臺,運用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智能,可以提前發現行業性的信用風險高發情況或預測到宏觀經濟下行期風險將至,此種風險防范策略對增強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起到補充作用。此外,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信用評價機制創新,將信用作為電子交易的信息流、支付流、物流、資金流統一的關鍵基石,填補了中國信用體系作為公共產品的供給缺口。
參考文獻:
[1]Armstrong,Mark.2006.“Competition in Two Sided Market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7(3): 668-91.
[2]Rochet, Jean-Charles, nd Jean Tirole. 2002.“Cooperation among Competitors:Some Eco nomics of Payment Card Association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3(4): 549-70.
[3]Rochet,Jean-Charles, and Jean Tirole. 2003.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4) : 99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