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藉保護在受到前所沒有的重視,使得有識之士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的國家文物工作方針。同時古藉修復也受到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重視。古籍修復和裝裱離不開漿糊,漿糊的質量使用是否適宜直接影響到書籍裝裱后作品優劣的關鍵。
漿糊作為古藉修復主要材料的作用:
漿糊作為古藉修復和裝裱書畫的材料,漿糊起到紙與紙張和裝裱織物之間的粘合劑,漿糊的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古藉修復后的質量、效果和書畫保存時間的壽命。
漿糊的成分:
面粉或淀粉《淀粉是是從植物中所提取出來,如米、小麥、粟、番薯、菱藕等》。
漿糊的制作:
古人對制作漿糊過程是相當講究,為了提高和加強漿糊的粘接性和防腐、防霉等功能,在制作漿糊時加入一些藥物成分,以確保裝裱、修復后的書畫質量。現列舉部分: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裝背裱軸》;元《秘書監志》;明代高濂《治糊方》;周嘉胃《裝潢志》;清代周二學在《賞延素心錄》;方以智《物理小識》;周密《志雅堂雜鈔》;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現在日本的書畫裝裱和修復使用的漿糊,通常是淀粉加水直接熬制。也有裝裱師自己動手制作,他們的制作方法是:將整袋的面粉倒入水桶中,加水浸泡,幾日后,浸泡面粉桶中的水開始發黃變臭,這時更換清水攪之,待幾日后再換去桶中黃水,注入新水,直到桶中水不黃不臭為止(這種方法和我國制糊是一樣的,本人在70年代從藝時,師傅就是這樣傳授的。當時學習制漿糊、磨刀等基礎用了一年時間,全部合格后你才有資格修書)。
目前我國從事古籍修復裝裱的技師在制作漿糊時一般是以下幾種方式:
面粉直接制作漿糊:
這在南方一些城市地區使用較為普遍,由于南方城市多為陰雨潮濕,要求裝裱書畫的漿糊黏性要強,否則書畫裝裱后一受潮,易起殼。
面粉的選擇:使用上好精粉,因為它麩皮少,制作后的漿糊無雜質。如用品質差的面粉制作漿糊,再不經過籮篩,去掉麩皮等雜質,所制成的漿糊呈黃色,修復或裝裱后的作品會出現許多雜質和小斑點,特別是修復裝裱后的書畫作品一旦受潮后,自然會失去漿糊的黏性,所以我們在選作材料時一定要選擇上好的面粉。
(1)沖制法:將淀粉或面粉放入陶瓷盆內,加適量冷水或溫水并用圓木棒不停地攪和成稀糊狀,隨即用沸水沖制,這時要用木棒不停有力的攪動,速度一定要快,面糊由稀變稠,使之成半透明色,而且能拉起成漿絲,即為熟漿。這種沖制法對新手有一定難度,有時會遇到漿糊有欠火的——即不熟。實際上這沒關系,可采用沸水浸透的辦法予以補救。具體的操作法是:如發現制作的漿糊欠火,立即停止攪動,在欠火漿糊的表面層注入沸水,片刻之后將盆中水倒凈,持木棒用力攪動盆中漿糊,如一次達不到效果可反復多次,直到盆內漿糊變熟為止。這種補救措施,必須在制漿后迅速進行,否則,無法達到熟漿的效果。制作的漿糊如欠火不熟,一是黏性差,二也難以存放。(2)鍋熬法:首先將淀粉或面粉放入鋁制鍋內,加入清水用木棒不停的攪動,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使鍋內面粉成稀湯狀,攪時一定要注意鍋內面粉不能有顆粒狀,然后將鍋放在火上不停攪動,使鍋內面糊由稀變稠,略呈半透明狀時離火不停攪動,有漿絲后停攪,即為熟漿。面漿的制作,除上述兩法外,尚有汽蒸法等。
漿糊的存放:剛制成的漿糊黏性特別強,通常稱為“火(暴)氣”大,加之不便掌握稀稠度,因此,沖制后的漿糊要待冷透后方可使用。剛制成的漿糊也可稍涼后立即將漿糊浸泡在清水中,待涼透時使用,這樣做還能避免因其干結而出現漿皮。
整浸:直接將清水注入沖制好漿糊的盆內,待其涼透后,用竹啟子劃開若干塊,便于取用。在注入清水時,不宜直接沖擊漿糊,應順著盆壁輕輕地注入。
零浸:將沖制好的漿糊,用小碗分塊挖入到盛清水的陶瓷盆(缸)
內,漿塊不宜太大。用來挖漿的器皿以陶瓷碗為好,每次挖漿之前,須蘸一遍清水,以便于漿糊的分離。
存放漿糊的環境要清潔,養漿盆內的水要經常更換,以延長漿糊的保存時間。夏季溫度較高,不宜久存,如發現盆內漿糊四周泛出白沫甚至松散狀態,即表明盆內漿糊已經變質。冬季漿糊要注意防寒,漿糊受凍后會變成脆散并失去黏性。
怎么才能使漿糊保存的時間長一些呢,傳統的辦法是:在沖制時將適量的白礬末加入淀粉里,可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加入白礬的量要掌握好,否則會使修復裝裱后的書畫作品變脆,特別是在清托染料時還不甚吸色,容易出現花跡。也曾有人提出把漿糊浸泡在諸如福爾馬林之類的防腐液中,以延長使用時間。目前冰箱已普及,可把漿糊儲放在冷藏室,以延長使用時間。本人認為,存放漿糊的方式無需搞得這么復雜,冬季漿糊用清水保養一般在三至四星期,夏季也至少可保存一星期之上。可根據這段時間內的使用量制作,根本就無必要在養漿內加一些防腐的化學成份,因化學成份對紙制品無益處。
我們知道,漿糊在修復裝裱的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應該說,修復裝裱的書畫作品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漿糊。儲如人們關注的怎樣使被修復裝裱后的書畫作品既黏合牢固,又柔軟平整,而且還能達到防霉防蟲蛀的效果。這里應包括漿糊的制作與運用。
漿糊在古藉修復、裝裱實踐
以上文獻的記載的添加成份主要乳香、花椒、白礬、蜂蠟、白芨、黃連等藥物,古人在制作漿糊中加入這些成份,是為了改善漿糊的性能,從而達到“粘背不脫”的效果。同時也增加漿糊的防霉防蟲蛀能力,目的是使修復裝裱后的書畫作品達到“永去蠹而牢固”。據故宮博物院為了對漿糊中不同添加成份的防霉效果進行評價。他們選擇了古代文選中最常出現的白礬、花椒、百部、白芨、丁香這幾味藥物作為抑菌實驗研究。從實驗結果看:在漿糊中加入白礬,然后經過相應的培養,發現霉菌生長不明顯,證明白礬有著明顯的抑菌效果;用百部中的水提物加入漿糊中進行培養,效果是菌生長不明顯,證明作為漿糊添加劑的百部也有著較好的抑菌效果;對漿糊中加入的花椒和丁香的水提物,這兩種添加成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不明顯;在漿糊中加入白芨水提物,霉菌生長顯著,證明文獻中記載的漿糊添加成份白芨無明顯抑菌效果,僅是增強了粘性…。
目前在古籍修復和裝裱業內對于制作漿糊用藥一事,爭論最大的莫過于加不加白礬一事,我從事修復裝裱近四十年,修復古籍書畫成千上萬件,還沒有發現某件作品的破損是因為用礬直接造成的,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漿糊中用礬的目的有三:一是加礬的漿糊托綾絹和色紙時可防止退色和起到防腐作用。二是加礬的漿糊鑲活可避免鑲縫開綻。三是加礬的漿糊可固定畫心墨色。但不論裝裱新書畫還是修復舊書畫,對漿糊加礬都應慎重,,如果用礬量大,不但會使裝裱后的書畫礬化,還會增加作品脆硬度。總之用礬一定要小心。
(作者單位: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