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目前已進入中后開發期,油層水淹日趨嚴重,后備儲量嚴重不足,因此,在老區、老井中尋找一些隱蔽性油藏、低阻油氣層、薄油層和水淹程度低的潛力層,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長城鉆探測井公司在進行測井工作中,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工作路線,對測井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建立計算模型,重新完善解釋標準,篩選出一批潛力層。實施后獲得高產油氣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油田開發中后期剩余油描述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及基礎數據。
1 已投產井的二次解釋評價
油田進入中后期開發以后,油層水淹嚴重,開發難度不斷加大,穩產難度也越來越大。為了尋找新的發現和突破,對遼河油田的老油
田、老區塊開展了老區已投產井的二次解釋評價。 二次評價主要內容。開發初期,測井一次解釋時,投產井少,每口井的解釋都是獨立的,可應用的資料少,對一些儲層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二次解釋就是要以油藏為單位,充分整合已有的各方面資料,緊密結合鉆井油氣顯示和試油結果,探究不同油田油層特征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客觀地修正解釋標準,尋找潛力層。
主要研究工作路線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遵循地質規律,依靠對復雜儲層測井資料認識的進步,完成目標油田油水系統的宏觀研究;采用有效手段完成關鍵井層的油水關系的認識;在深入了解油藏與儲層特征的基礎上,進行逐井逐層的油水層復查,并得到階段性的評價結果;用試油檢驗復查結果,結合地質、測井研究的新成果,獲得對目標油田油水層和剩余油分布的新認識。 測井曲線標準化。不同測井系列、測量條件、測井環境,以及井筒內泥漿、地層水礦化度的差異等原因,存在系統誤差、基線偏移、刻度不統一的現象,因此對工區內所有井的自然電位、電阻率、聲波時差、自然伽馬等測井曲線進行系統校正和標準統一。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按照多井評價的方式進行曲線的標準化處理,消除不同年代、不同儀器、不同測井環境和不同測井隊之間的非地質因素的測井誤差。 完善儲層解釋標準。根據試油、投產資料和測井曲線數值確定儲層性質,修正目標油田統一的儲層劃分、油水層解釋標準及相應圖版,完善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泥質含量的參數計算模型。 計算儲層參數。根據新的解釋標準和參數計算模型,對各井的儲層參數進行系統計算,包括泥質含量、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統一物性參數解釋標準,為巖性建模和儲層屬性建模準備參數。 已投產井二次解釋評價。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對工區內所有已投產井,進行測井資料的二次解釋和全井段油氣層復查,尋找潛力層。同時對儲層和非儲層進行精細解釋,滿足地質建模的需要。 二次評價關鍵技術。二次解釋評價工作過程應用了以下關鍵技術: 選擇標準層,進行區域性多井測井曲線的標準化,消除非地質因素的誤差;利用化驗分析和區域解釋模型,建立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泥質含量的計算模型;根據試油、投產資料重新完善適合目標油田的解釋標準;根據二次解釋結果修正原先結論,確定挖潛目標和主要儲層改造措施。
2 主要成果 完善解釋標準。根據已有的試油成果、新的油水層解釋標準和單井數字處理成果等,對已投產井進行了精細解釋和油層復查。
原解釋標準中解釋參數只有孔隙度、電阻率和含水飽和度,這些參數的下限值不夠準確。本次復查對原解釋方法和解釋標準進行了補充完善,分斷塊增加了泥質含量參數,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儲層性質及含油性下限。 尋找評價潛力層。以油氣顯示和試油資料為依據,以試油井為中心,采取目的層橫向追蹤的方法尋找潛力層;而后再進行測井資料的綜合解釋。 滾動式尋找油氣潛力富集區域。利用錄井、井壁取心資料對工區內所有的井進行油氣顯示的統計分析,分析時采用以著眼點為基礎向外滾動的方法,確定油氣潛力富集區域。也就是首先復查動用層數較多的井,檢查試油結論與測井解釋結論是否符合,特別是原先解釋為油水層、差油層、水層、致密層的,試油結果是否好于解釋結論。發現這種情況,就要重點關注其鄰井未射開層的測井曲線是否存在類似特征,重新進行解釋,藉此尋找尚未發現的潛力層。 橫向追蹤。
分析已試油井的巖性、物性、水性及含油性與電性的關系,以此為中心橫向追蹤砂體的變化及對應的油氣顯示,尋找潛力層。 測井資料綜合解釋。已投產井的二次解釋是對測井、地質、試油、試采、生產動態等多種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定性與定量解釋相結合、常規解釋與數字處理相結合,分層系按巖性進行含油性評價;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可能對測井曲線造成的影響,既要研究測井曲線數值的變化,更注重分析曲線形態特征變化的原因,將宏觀的模糊性與微觀的精確性相結合,做出正確合理的解釋結論。 潛力層實例。確定潛力層主要是根據試油投產、產吸剖面、錄井取心等資料,單井縱向對比、多井橫向對比、油水層曲線形態的比較和數字處理結果等進行綜合解釋的。
如l27井的17號層投產初期日產油27.1t,含水12.5%;第16、18號層為ng組主力產油層,油層特征明顯,鄰井試油、投產和測井解釋多為油層。因此建議補射第16、18號層。 挖潛效果。通過綜合評價,首批提出了171口井的潛力層進行補孔、堵水的建議,其中已實施措施的井為49口,有效井36口。
如井壁取心、錄井均為油斑、熒光顯示,因為深度淺,地層水礦化度低,電阻率相對較高,按當時的解釋標準,將第30、31號層解釋為油水同層。油藏投入開發后,其鄰井相同電阻率水平的層試油時產純油。復查時,經過精細評價提升解釋為油層。第31號層補孔后,日產液21m3,日產油20.5t。
綜上所述,測井對老區已投產井進行的二次解釋評價是卓有成效的。隨著油田開發的深入,我們對儲層性質和油層分布的認識是漸進的。實踐表明,立足于已有的測井資料和測試、生產資料,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精細解釋,重新認識儲層的性質,這一工作思路是正確的,結果是可靠的。這套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在今后的剩余油評價等深層次研究中也將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測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