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道路橋梁建造業也在飛速發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交通擁堵情況仍是我國道路橋梁發展的基本現狀,道路橋梁擁堵問題的解決受到環境資源的制約,決不是簡單的擴大建設就能解決的。因此要解決道路橋梁擁堵問題就要加強道路橋梁智能化的改造,通過利用智能交通系統緩解擁堵的同時也減少因擁擠造成的交通事故,提高了道路橋梁的通行能力,而高科技的發展必將有效的解決道路橋梁的安全管理問題。
隨著運輸成本的增加和運輸量需求的擴大,各地汽車噸位和汽車數量都在飛快的增加,尤其在商業比較發達,貨源集中的地方,超載、擁堵是各個路口普遍存在的現象。橋梁可以稱之為道路交通中的咽喉,擁堵和嚴重超載現象在橋梁上更容易發生,而由此帶來的安全問題也是越來越嚴重。交通管理部門期望運用科技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來提高道路橋梁的通行能力、安全性能以及使用年限,并希望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的交通,這時一項名為智能交通系統(ITS)的新科技應運而生。
1.智能交通在道路橋梁中的應用情況
智能交通系統在一些發達國家應用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而中國在這方面則是剛剛起步,但是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在一些技術上已經取得了一定進步。我國道路橋梁交通擁堵日益嚴重,道路橋梁交通管理急需高科技裝備的支持來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盡快發展智能交通系統并運用于道路橋梁的安全管理中。
電子警察的應用。電子警察,也就是俗稱的闖紅燈自動記錄設備,安裝后可以自動監測并記錄指定范圍內機動車輛闖紅燈的現象。利用一輛車只有一個號碼牌的特性,對指定范圍內每一輛通過的機動車輛實施實時的監控,當機動車輛車速超過規定車速時或者在紅燈狀態下車輛繼續通行時,高清攝像設備就會對該車輛進行抓拍,完整的記錄車輛整個違章過程,生成的圖像和信息將載入數據庫,并上傳互聯網以供查詢。電子警察的應用對車輛駕駛員具有很強的威懾作用使其不敢隨意違章,從而維護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改善交通的運行狀態以及保障了交通安全。此外對幫助公安交警部門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提供有效的破案信息,減輕交警的工作難度。
車輛超載檢測系統。該系統使用高科技技術對通過動態稱重感應器的車輛進行檢測,然后根據車輛的實際重量和速度與原本核定的裝載量及限速進行比對,就可以計算出該車是否超載,超載多少,最后根據超載、超速的相關規定對其作出處罰決定,這一連串的工作僅僅需要數秒既可完成,而且還自帶報警、存儲和上傳功能,對現象處理和事后執法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對于想要逃避檢查的車輛啟動抓拍功能,對車牌號、車頭進行拍攝,再利用圖像識別系統識別車型,與動態稱重器稱出總重量進行比對,確定車輛是否超載、超速,并通知相關交警人員對其實行攔截。這樣就可以真正做到對通過的車輛逐一查驗而不用停車,確保了道路尤其是橋梁的通行安全。
道路橋梁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的是根據大部制改革精神,服務于城市道路橋梁管養一體化的目標。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道路橋梁基礎信息數據庫、信息查詢系統,建立信息采集、更新維護機制,使道路橋梁設施管理的分析決策能夠建立在全面、客觀、翔實的數據基礎上,從而提高交通管理決策的科學性,為制定道路橋梁中長期安全計劃提供科學依據。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以廣州為例,截至2013年12月,通過已建立的廣州市道路橋梁管理信息系統共錄入城市道路數據16000多條、橋梁數據3500多條、為交通管理部門對道路橋梁擁堵治理、安全管理等做出科學和準確的決定奠定堅實基礎。
2.智能交通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
智能交通系統研發力度弱。由于我國智能效能技術剛剛開始發展,有些技術性的關鍵難題還沒有得以解決,一支針對道路橋梁智能管理的交通技術開發科研隊伍正在不斷組建和擴大中。另外相關政府部門對這方面研究的投入還十分有限,并不能在該領域實現全面精細化、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國智能交通技術在道路橋梁方面的研究還是不夠精良,研發的關鍵技術還不夠深入。現階段基于智能交通技術在道路橋梁交通安全管理中的研究還只處于早期研究階段,相關的研究結果離可以達到產業化生產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加強技術合作。美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研發智能交通系統,而目前智能交通處于先進水平的國家除了美國外還有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他們都是智能交通開發和應用的領頭軍。我們國家關于交通、道路橋梁的管理只能屬于初級階段,像智能系統中的電子警察就會經常出現抓拍不準、識別率低的現象。我國智能交通系統要想快速發展就應加強與國際技術的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中國智能交通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都吸引了歐美等國家的企業來華,尋求智能交通高新技術合作項目,想在中國市場投入自己的高端產品,這有利于我國智能交通的發展,我們應該借此機會加強與國際技術的合作,學習掌握智能交通的最新技術,進行自主創新,開發出適合我國需要的智能交通系統。
部分產品不適合國內使用。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用在國內,應研究制造出符合中國國情智能交通系統的相關產品。中國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在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方面遠跟不上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所用的智能交通設備基本上都是靠歐、美、日進口而來,由于社會歷史文化和國家的發展水平有較大差異,再加上我國的道路橋梁設施供應薄弱,同時每個地方的道路橋梁狀況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并不是所有引進的智能交通系統產品都能適用于我國道路橋梁的安全管理中,有的不但沒有發揮好的效果,還起到了反作用。這說明智能交通系統技術產品的引進,決不是學會了操作運用就代表我國的道路橋梁交通安全問題解決了,這必須明確了解中國道路橋梁交通的特點,并和自身道路橋梁安全管理相結合,對引進的智能交通系統進行針對性改進和提高,使智能交通系統產品可以真正服務于中國的道路橋梁事業。
橋連四海,路通八方,道路橋梁的建設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經濟與發展。如此重要的設施一旦發生事故,損失和災難就是難以估量的,因此要意識到道路橋梁安全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統技術研究的重要性,通過與高校以及研發單位積極合作來提高智能交通系統的技術研究水平,制定智能交通技術實施規劃和標準,并盡快將研究的技術成果轉化為智能交通產品,從而使我國智能交通技術在道路橋梁安全管理中的運用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者單位:1.廣州交通信息化建設投資營運有限公司;2.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