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信用消費者的權益,促進信用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在我國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信用消費法律體系迫在眉睫。該文從消費者信用征信及消費信用合同兩個方面,對我國消費信用的法律規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一、消費信用概念
“消費信用是銷售商或者金融機構為消費者提供商品、服務或者貨幣,消費者在將來某個時期償還的信用?!?/p>
二、消費者信用征信的法律規制
消費者信用征信是指專門從事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對包括履約能力、守信度、守法性等在內的能夠反映個人信用狀況的各種信息進行收集,并分析、存檔,以便提供給需要依此做出判斷的人的一系列活動。為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消費信用征信活動進行規制:
對征信的范圍進行限制。首先,明確征信范圍應該局限在金融機構授信活動所需要的信息范圍之內。其他與授信活動無關的信息,屬于消費者的隱私,不應當在征信范圍之內。其次,區別對待消費者的負面信息。與消費者信用活動相關的在信貸、繳費、賒購等活動中形成的不良記錄應該納入征信范圍,跟消費者信用活動無關的一些負面信息如犯罪的嫌疑、判決、刑罰的執行等不應該納入征信范圍。
明確消費者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控制權。目前,一些征信機構肆意的收集、保存、利用消費者的信用信息導致消費者對自己信用信息的失控局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法律必須明確消費者對自己的信用信息享有控制權。首先,征信機構在征信前應該取得消費者的同意。消費者有權拒絕金融機構對其征信的要求,金融機構也有權因此而拒絕向消費者授信。其次,征信機構在使用消費者信用信息前,也應該取得消費者的同意。
明確消費者對個人信用信息的知情權與更正權。片面的、錯誤的信息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得不到公平的授信機會或者金融機構承擔更大的金融風險。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要明確賦予消費者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與更正權。首先,我國在立法時應該規定消費者有權就信息的來源、信息的具體內容、信息的使用目的及范圍要求征信機構對其做出全面披露。其次,消費者應該擁有更正權,在發現錯誤的個人信息時要求征信機構予以糾正,從而保障征信信息的準確性。
建立責任追究機制。追究違反征信法律法規行為的法律責任,是法律對保護信用消費者隱私權的最后一道防線。我認為,我國在今后的征信立法中不僅要對違法行為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和刑事事責任做出具體規定,還應當建立民事賠償責任制度。民事賠償責任的建立不僅可以彌補消費者所遭受的損失,還可以為征信機構提高所提供信息的準確率、認真履行征信過程中的義務提供動力。
三、消費信用合同的法律規制
消費信用合同是指“消費者與企業(包括商戶或銀行等金融機構)訂立的以分期付款形式支付所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協議?!?一些企業往往利用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在合同中制定格式條款,規定有利于自己的內容而肆意加重消費者所承擔的責任,造成權利義務嚴重不對等的局面。對消費信用合同的法律規制主要是針對格式條款的法律規制。
(一)對格式條款效力的法律規制
授信方必須向消費者提示格式條款。法律應規定授信方在與消費者簽訂格式合同前,應該提醒消費者有格式條款訂入合同的事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判斷授信方是否盡到了合理提醒的義務:提示時間。授信方應該在訂立合同之前向消費者提示格式條款的存在。文件外形。載有格式條款的文件最好是以合同的形式出現,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而去仔細閱讀其內容。提示方法。授信方應該以明示的方法向消費者提示合同中的格式條款。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如可以通過將格式條款用黑體加大字打印或者在格式條款下加注下劃線的方法,來引起消費者注意。條款內容的清晰程度。格式條款的內容應該用清晰、明了的語言進行闡述。同時,對可以做出兩種以上解釋的詞語或者條款內容,消費者可以要求授信方事先對該內容做出明確的定義,以免今后因為歧義而發生合同糾紛。
消費者同意使用格式條款作為合同內容。合同只有在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時才能生效,因此格式條款要想成為消費信用合同的內容而發生法律效力則必須得到消費者的許可。消費者的同意可以采用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默示的方式,我認為應該以明示的方式為主在特定環境下才能采用默示的方式。
(二)對格式條款內容的法律規制
關于期限利益喪失條款。期限利益喪失條款是指“消費信用合同的當事人約定,在買受人對于分期付款價金出現遲延給付時,出賣人可請求買受人立即給付全部價金的條款?!?這種做法顯然對消費者不利。為了平衡買賣雙方的利益,我們應該在承認期限利益喪失條款效力的基礎上,對其內容做出限制。建議我國今后的消費信用立法中,應該規定只有消費者未支付的價款達到了一定數額,而且連續二期以上未及時支付價款時,期限利益喪失條款才能生效。同時,應該給與消費者一定的寬限期,如果消費者能在該期限內補足之前的欠款,則期限利益喪失條款則不發生法律效力。
關于自行取回條款。 “在附條件銷售中,若買受人屆時未支付價金,或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為其他處分,以致妨害出賣人的利益或有妨害出賣人利益之虞的,出賣人可以取回標的物。這樣的條款稱為取回條款?!?如果出賣人濫用自己的取回權,隨意的取回標的物,則不僅消費者的權利無法保障,市場交易的安全也會受到威脅。因此我國今后的消費信用法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對自行取回條款進行規制:首先,應當給予消費者一定的補救期。如果買受人在該期限內付清欠款,則出賣人就無權行使取回權。其次,出賣人在行使取回權時,應當采取和平的手段事先取得買受人的同意。如買受人拒絕出賣人行使取回權,則出賣人可以通過法律的方式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出賣人自己卻不能采取暴力、威脅的方式強行行使取回權。
關于喪失權利條款?!皢适嗬麠l款是合同的當事人約定,買方不履行分期付款價款的給付時,賣方在解除合同后,可以扣留或沒收其所受領的價款的條款。” 我認為我國今后的消費信用立法中,應當在承認喪失權利的基礎上,對其內容做出限制。消費者之所以會給付價款遲延,一般是因為其經濟狀況步入困難。在消費者經濟狀況困難的情況下,允許出賣人取回產品并且沒收全部價款,這無疑是對消費者的重大打擊。因此,我們應該在賣方與消費者的利益關系中選擇一個平衡點,即允許賣方扣留與產品受損狀況相當的價款,如有多余的價款則應該退換給消費者。
(作者單位:湖北財稅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