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有著傳統的友好合作關系,中國的對外政策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自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就始終把阿拉伯國家的利益與自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中國對外關系及對外開放的闡述,為進一步發展中阿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合作基礎,中阿各領域合作朝著更加廣闊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十八大;中阿合作;展望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64-02
20世紀90年來以來,中國與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別是本世紀伊始,世界各國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依賴日益凸顯,使得其務必要與產油、產氣國建立良好的油氣合作關系。另外,阿拉伯國家已經意識到國家的發展不能僅僅靠買賣油氣這些不可再生能源,逐步向油氣衍生物,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信貸等領域拓展。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同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空間很大。中國向阿拉伯國家出口以技術產品為主,輔以傳統產品,同時為阿拉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和勞動力;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向中國出口以原油和化工原料為主并輔以化肥、礦產品等。
一、十八大文件中有關對外經濟的闡述
(一)對外開放程度
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強調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主動的戰略,完善互利互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的依存和互動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工廠和最有潛力的市場,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中國的經濟舉足輕重。雖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于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但是經濟發展全球化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仍需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把握好戰略機遇期,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此外,我們在重視利用外部資源的同時,還要重視盡快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經貿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以更生動、更充分地利用外部資源,促進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
(二)對外開放手段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多邊與區域開放并舉,提高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開放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加大,同時,相互制衡作用也大大增強。我們必須順應世界潮流,堅持多邊與區域開放合作并舉的策略,使中國更具備參與新規則制定的實力和能力。要善于運用開放,換取其他國家對我們的開放。在推動貿易伙伴的貿易發展中,為我們的發展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要推動“走出去”戰略,以適應國際競爭,提高發展標準。但是要特別注意“走出去”的安全性問題,多種形式選擇注資形式,實現與投資地的共贏,同時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二、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經貿合作現狀
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中東地區形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挑戰下,中阿經貿合作總體保持強勁增長,中阿雙方相互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在各個領域合作持續發展。
(一)雙邊貿易快速增長
中阿雙邊貿易總體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05年中阿雙邊貿易額達到5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9.7%;2011年中阿雙邊貿易額達到了2 00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近300%;2012年雙邊貿易額更是達到了2 224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2005年,中國對阿出口額為253.86億美元,進口額達287.05億美元;而2012年中國對阿出口額達到了913億美元,自阿進口額為1 311億美元。中國的商品遍及阿拉伯人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受阿拉伯消費者喜愛。同時阿拉伯國家對華出口也從最初的原油,石化、化肥等工業產品,擴展到大理石、橄欖油、棉花等日用產品。
(二)中國企業對阿投資初見規模
幾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走出去”戰略措施,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不斷加快,對阿拉伯國家的投資初見規模。
以埃及為例,2005—2009年,中國企業對埃及投資年增長率超過30%,中國對埃及的投資規模居世界各國首位。2010年,中國對埃及直接投資額為5 022.6萬美元,2011年為8 278萬美元,中國業已成為埃及重要的投資來源國。另外,中國政府還在埃及的蘇伊士灣專門建立了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目前經濟園區已吸引30多家中國企業進行海外集群式投資和發展,占到中國在埃投資企業總數的75%。
三、中東變局對中阿經貿合作的影響
從2010年底開始,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各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活動,阿拉伯各國人民對于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活的渴求越來越強烈,突尼斯、埃及、也門等國的政府相繼下臺,利比亞則演變為一場卡扎菲支持者和與西方支持的反對派勢力的內戰,最終以卡扎菲被殺而告一段落,目前的敘利亞仍然硝煙彌漫,美國就是否武裝打擊敘利亞做著艱難的抉擇和游說。此外,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巴林等國也都不約而同地爆發了示威游行活動。所以,目前對一些阿拉伯國家而言,控制和穩定國內的局勢,為發展經濟合作和投資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是這些國家政府的當務之急。
(一)利比亞變局對中國的影響
利比亞政局走向對中國石油供給的影響,2010 年中國原油需求4.42億噸,其中進口原油2.39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4%,分別從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羅斯等46個國家或地區進口石油。從利比亞、蘇丹、也門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局勢較為動蕩地區進口的原油為2 580萬噸,占10.8%,其中從利比亞進口737萬噸,占3.1%。
其次,利比亞政局走向對中國對利承包工程業務的影響。一直以來,利比亞都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主要市場之一。截至利比亞內戰發生前,在利比亞有75家中國企業承建的50個工程承包項目,涉及金額188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房屋建設、鐵路建設、配套市政、石油和電信領域。
在此次戰爭期間,中資企業合同擱淺、項目停止,多人受傷,企業工地、營地遭襲擊和搶劫,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人民幣。中國政府為確保在利華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出動海陸空力量,撤回3萬余名中國員工,耗資約3億元,再加上中國企業在利比亞的項目合同總額188億美元,利比亞內戰帶給中國的損失預計超200 億美元。
(二)埃及變局對中國的影響
因埃及央行為緩解外匯儲備持續下跌的頹勢而采取的以拍賣方式向個商業銀行供應美元的方式影響,埃及進出口商難以獲得足夠的美元用以支付貨款。同時,因埃及經濟狀況持續惡化,多家埃及企業難以維持正常的經營,致使在與埃及客戶進行交易時,中國企業付款遲遲得不到供貨,或是對方發了貨物又遲遲得不到貨款,業務較小的中國企業遭遇的風險尤大。
另外,因為埃及的政局持續不穩,兩國之間的投資項目面臨擱置或延期的風險。如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拓展區6平方米①土地轉讓合同早在2013年4月27日在兩國領導的見證之下,舉辦了簽約儀式,并按合同規定,報雙方股東以及各自政府相關部門審批后,土地轉讓合同于2013年10月25日正式生效。但就在2013年8月底,中國一艘貨船在途經蘇伊士運河時,遭到武裝襲擊,后經多方參與解救,安全駛離。諸如此類事件為埃及的安全局勢雪上加霜,也為埃及的投資者增加了投資的風險性。
四、十八大及中東變局雙重背景下,中國對阿經貿合作策略綜述
(一)打造強有力的相互宣傳平臺
日前國內的對阿主要宣傳媒體有: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語廣播及中央電視臺阿語頻道兩家廣播電視媒體;面向阿拉伯地區發行的阿拉伯文版《今日中國》雜志;新華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中國網絡電視等幾家網絡媒體。
要執行中央“走出去”戰略,必須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宣傳平臺,做到多種渠道聯動,各種形式齊發,即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對國際重大事件發出聲音,表達觀點,引導輿論。
(二)保障企業利益通過外交途徑給予保障
和平年代,經濟力量依照市場競爭規律即可不斷發展和壯大。但在戰亂時期,市場原有經濟規則失去效力,必須依靠政府的干預和支持方可保護企業經濟利益。因此,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努力調和與化解其國內各利益體的矛盾,維護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利益,應是保護中國在阿拉伯投資及工程承包業務的基本條件。
(三)做好與阿拉伯國家經貿合作的風險評估
西亞、北非地區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對象區域之一,尤以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為主,輔以中國產品和勞力的輸出。阿拉伯歌曲給我們帶來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必須做好對對象國的政治風險的調研和評估,并建立較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以確保對外投資時中國海外公民和財產的安全。
五、結論
阿拉伯地區未來仍然是中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地區,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點目標區域。盡管中國在與這些國家發展經貿關系時遇到一些非市場因素帶來的不利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因風險而止步,而應該采取多種措施,盡力避免風險,降低損失,把其壓縮到可控范圍之內。
我們要在認真履行和貫徹十八大有關對外開放的相關精神的同時,向阿拉伯國家的相關政府和企業介紹中國的對外合作政策和合作舉措,積極維護和發展中阿經貿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武芳.中東變局以來中阿經貿關系的變動及未來發展建議[C].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11.
[2]馬青.21世紀中阿經貿協作前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0,(2).
[3]金欣.當前形勢下中阿經貿合作的幾點思考[J].語文學刊,2013,(10).
[4]王猛.中阿經貿的發展與問題[J].寧夏社會科學,2012,(5).
[5]徐策.利比亞局勢的前景及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分析[J].中國物價,2011,(5).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4-04-09
基金項目:天津外國語大學科研創新團隊(重點團隊)“中央文獻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金欣(198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從事阿拉伯問題、中阿關系研究。
①蘇伊士運河區域是埃及經濟復興的引擎,埃及臨時政府積極推進“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六平方擴展區所在的蘇伊士灣西北經濟區一直被視為此宏大計劃的起點,埃及政府十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