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算績效評價屬于支出管理范圍,目的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而提高使用效率的手段正是績效考評。項目績效管理的目的是要通過開展項目管理活動去保證滿足或超過項目報告中明確提出的項目目標、指標和達到項目潛在需求。有利于項目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
關鍵詞:高校;預算管理;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163-02
近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早在1986年,以厲以寧、王善邁為首的幾位學者做了一份名為“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合理比例研究報告”,計算出當人均GDP達1 000美元時,公共教育支出國際平均水平為4.24%。據此,1993年,中國政府發(fā)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首次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在20世紀末占GDP的比例應該達到4%的目標。結果,到2010年也就是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之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才3.66%。此后,有著“新教改”綱領性文件之稱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再一次規(guī)定,“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期間,國家發(fā)改委主任張平在出席一場新聞發(fā)布會時曾算過一筆賬:“2012年用人民幣計價的GDP可以超過50萬億,也就是說財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要超過2萬億。2012年的財政總收入,雖然還沒有到年底,但是,我估計會超過11萬億。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拿六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
教育部長袁貴仁亦坦承,現在教育部最關心的事就是“如何能把錢用到刀刃上”。財政部將會同教育部對各省教育經費撥付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并形成報告上報國務院,以便中央政府進行監(jiān)督和問責;同時國家將設立專門的教育經費監(jiān)管中心,以便對教育經費的使用、管理、監(jiān)督制度化。從上述政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目前的預算績效評價屬于支出管理范圍,目的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而提高使用效率的手段正是績效評價。
一、高校預算管理現狀
近幾年財政對教育大力投入,其中大量資金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中去,高校成本信息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政府更加重視教育經費的合理性、科學性、有效性。高校預算編制采用從以前的基數加發(fā)展方式向生均定額撥款加專項補助的方式改變;資金分配順序是先確定人員經費,再根據學院資金計劃的輕重確定各個專項經費;財政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生均定額撥款雖然每年在增加,但和本科院校相比還是差距很大,遠遠不能滿足學院發(fā)展的需要。高職院校的經費來源渠道只有靠學費收入,國家的專項撥款較少。我院近幾年新區(qū)建設投入較大,每年的財務預算資金安排分為人員經費、部門日常經費、學院專項經費、基建經費等四部分組成。在編制預算時人員經費根據財政金財網的人員基礎信息中的數據形成預算資金;部門日常經費按照基數加人數*定額形成預算數據;學院專項分為人員經費、基礎常規(guī)專項、發(fā)展專項。每年的常規(guī)專項顧名思義就是日常基礎的專項,這類專項一般比較穩(wěn)定,往往以上年執(zhí)行數作為編制依據。發(fā)展專項是根據學院每年發(fā)展重點的不同來安排資金;基建經費是學院在滿足前三項資金的前提下,擠出一小部分來進行基建建設,所以新區(qū)建設大部分還是靠貸款資金來完成。
目前,財政在高校的財務預算中對績效考評要求越來越高,預算作為財務管理與宏觀計劃調控的重要手段,預算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院正常工作的運轉和學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預算管理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各部門對預算管理的概念還很模糊,以至于認為預算工作還是預計加統計的大有人在。這就形成了預算粗燥,各部門上報的預算數據水分很大,導致了財務人員掌握的數據就不盡精準,那么預算調整頻繁,執(zhí)行進度緩慢、執(zhí)行結果差距大就不足為奇了。
二、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1.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與制度建設,改進財務管理環(huán)境
我們所理解一般的績效考評主要針對個人而言,比如說年終考評、聘期考評等等,對于各部門、系部的考核相對薄弱,學院財務應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參與績效管理,強化績效目標管理與經費過程管理的有機結合,使預算編制、預算執(zhí)行、決算三個支出環(huán)節(jié)整合成制度化管理,這有利于提高資金的運行質量。目前學院財務人員只是對項目的預算數據有所掌握,但是具體到項目的操作、完成進度、作用意義、以及最終達到的社會效應等等難以收集和分析預算信息,從而不知道該如何編寫績效評價,有些專項實施部門為了達到績效考評合格率而出現突擊花錢的現象。
規(guī)范預算管理系統,讓學院管理層對績效評價有所了解、重視,其次要向學院各個部門普及財務規(guī)章制度,解讀最新的政策法規(guī),將預算意識和方法滲入到各部門中去,讓他們對預算績效評價有直觀的認識,從而最終達到支持、配合財務預算工作的目的。我們相信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改進都能提高績效考評的效果。
現在高校預算中的專項撥款就基本做到了與項目績效相結合。只要是有專項撥款的高校,上級主管部門就會要求高校按一定時間段上報資金的進度、使用范圍、達到的社會效應等等,這就達到了專項的跟蹤管理,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了資金。
2.建立跟蹤監(jiān)督落實機構
加強財務參與、管理的同時由學院財務、監(jiān)審牽頭,教務、科研等部門配合組成預算績效執(zhí)行檢查小組,確定項目領導組組長,考評小組的人員安排:專項涉及到幾個部門,就安排幾個部門參與。定期或不定期的對績效預算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并將檢查結果作為對系、部、個人的年度考核的依據。一個考評組的存在與工作目標不僅僅是預算資金是否用完,而是資金的合法、合規(guī)使用。年終按照人數計算的日常經費可以結轉下年,其他的按照當年預算當年執(zhí)行,當年經費當年使用的原則進行處理。
三、績效評價的目的性
項目績效管理的目的是要通過開展項目管理活動去保證滿足或超過項目報告中明確提出的項目目標、指標和達到項目潛在需求,有利于項目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通過績效評價來達到管理的目的。
四、項目績效評價的對策
1.建立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可以用投入、產出兩者對比指標來進行評價。投入可分為資金投入、教學設備投入、房屋設施投入等等;產出分為科研產出和教學產出。高校績效評價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效率、成果,潛力。
2.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
項目激勵不能少,許多人認為這是工作,本來就是份內的事該做的,不需要什么激勵。作者不認同這個觀點,強調考評必須有激勵來刺激。考評組需以正激勵為主,小項目有小激勵,大項目有大激勵,謹慎使用負激勵。在進行績效考評時,因為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多目標難以量化,所以不同類別、規(guī)模的學校可將績效考評的目標層層分解到部門,最后與個人掛鉤。學校可安排績效考評專項資金,對完成得好的部門、個人進行獎勵;還可以與績效工資掛鉤;強制性的做法是可以把部門、個人年終考核與,與部門、個人的利益相關了,大家才能對績效考評工作重視。勤于溝通、敢于溝通,不管是對上還是對下,都是需要的。首先是對上,一定要與考評組組長做好溝通,多匯報工作。項目進入正常軌道后,溝通不能少,必須讓領導及時知道項目進度,他們心中有底。對下的溝通就是要平時多多聯系,有時聚聚餐,有時可以搞聯誼活動等形式來聯絡感情。
從目前高校的發(fā)展情況來看,高校的財務績效評價是財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行績效評價是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在評價學院的辦學能力時不單單只看學院的收入、生源等還要結合學院的財務制度是否健全發(fā)展、償債能力、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同時管理者的能力、財務負責人的綜合素質、管理機制、制度的執(zhí)行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責任編輯 安世友]
收稿日期:2014-03-09
作者簡介:蔣茂(1974-),女,四川遂寧人,經濟師,從事經濟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