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麗江玉龍縣黃山鎮南溪村田野調查的一點認識,通過反映納西族喪葬文化在南溪村這個小背景下的圖景,發現葬禮的方式、程序、過程及其過程中的娛人因素等,表達生者對死者懷念、祭奠的同時,始終滲透著一種和諧精神,這種和諧精神促進了民族認同、社區穩定、人際關系的和諧。
關鍵詞:納西族;喪葬文化;和諧精神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41-02
一、葬禮的大概情況
案例一:旦前村和尚勛老人葬禮(火葬)
調查時間:2010.7.20—2010.7.21
地點:旦前村
調查方式:觀察、參與、訪談
葬禮大概程序:
1.壓壽:喪主家偏房火塘邊,同族中年逾60歲的老人輪流坐在哪里。
2.殺鬼迎客:靈棚前兩位東巴進行的一種儀式,每有親戚到來分別從兩邊操著長竹柄鐵鏟樣的工具,念著殺鬼并做著殺的動作,以殺死跟隨親戚們的到來而來的惡鬼。女親戚臨近祭桌哭并到靈前下跪;男親戚作揖,得到孝布纏頭后離開。整個過程,孝子們要在旁邊答禮。
3.跳唱“喂蒙達”:正式葬禮前一天20:00時許開始跳唱,內容大概含三部分:勸子孫節哀,訴說照顧病人及治喪的一些情況,引領死者的靈魂與祖先團聚并和睦相處。
4.給安慰錢:出殯當天,親戚相互給錢,以示失去了親人后的彼此關心。
5.敬鄉里:出殯當天村里人很受重視,席間、起靈前、墓地孝子們要輪流敬煙。
6.葬前預備程序:(1)逝者兒子手持引魂幡帶路、一長者端祭品、兩個殺鬼東巴護送、村人跟隨直奔火葬場,先祭山神,再到火葬點砍和擺放木柴;逝者的兒子放火葬用的第一塊木柴,再是負責火葬的人、村里人;村中每一戶都要帶來一根火葬用的木頭。(2)下午三時許,由人領唱大家圍著火塘跳唱“窩熱熱”。
7.葬禮:下午四時許,主持人示意停止跳唱,準備起靈,村里的男人們一手握著棺板一手拿著主人敬上的煙,在領唱者的帶領下,唱著極高亢、粗獷的調子;在村邊,孝男孝女跪成一溜,棺木從他們頭頂抬過(做三次),稱為“過橋”;到達墳地,給抬棺者逐個敬煙、敬酒;家族長輩領著死者的兒子祭山神,爾后由死者的兒子點燃火葬柴木;將死者徹底火化,并用完所有的柴薪。火葬后骨灰留在原地。據說有兩個家族(關系密切,初為一個家族)的逝者在此火葬場火化。
據和尚勛①老人講,在納西族聽到牛角聲,就意味著有人去世,宗族人一起聚集到去世者的家中,按照從親到疏的原則先后戴孝布,并開始守靈。口含②是非常重要的,未能及時放口含:逝者不能順利返回祖先居住地和祖先團聚;對逝者的后代不利。
案例二:滿下村和國模老人葬禮(土葬)
調查時間:2010.7.24
地點:滿下村
調查方式:參與、觀察、訪談
葬禮大概程序:
1.挖墓。挖前祭祖。該家族的墓地共分三層,從最上層右邊起,葬者輩分依次越來越低,同一輩的人埋葬在同一層。祭奠的程序是:祭奠者在每個墳頭前鋪上松針,點燃三炷香,依次擺放豆腐、魚、蛋、米飯、肉、湯、茶、酒,并告訴先前逝去的人有一個同伴要來了請他們和睦相處;現在獻上祭品,請好好享用,保佑子孫后代平安等吉利話。
挖墓。祭祀結束后挖墓。該族人中每一家來一人挖墓,挖第一撅頭沒有特別的講究。在墓坑內旁邊的中心挖了一個放千年燈、萬年油的小洞,又在墓地底正中間挖了一個放千年水的小洞,墓挖好后,一位老人用一種叫做七刺果的灌木枝掃了一下墓坑。
2.葬前準備程序。祭飯:大兒子捧三根香、跟在一個端著瓦片的老人后先酒三次、茶三次、飯三次、湯三次,再祭擺在靈前的其他供品;各執事組派人一手拿一根香,另一手端所祭的飯,在靈前背對靈,飯越過肩頭倒出。
敬鄉里:起靈前,孝子、孝孫依次向來抬棺梓的每一個村里人敬煙。
3.葬禮。棺梓抬至墓地,孝子、孝孫依次給下葬的鄉里敬煙、敬酒。棺梓入土過程中,長子把衣服上所背的土邊繞墓坑邊撒繞行一圈,意思是這是最后一次向死者告別;孝子孝孫還要向村里人磕頭,并說:“您們辛苦了!感謝!” 村里人說:“平安”。棺梓入土完備后,告訴逝去的人他們的房子蓋好了后離開。
二、葬禮中的和諧精神
(一)和諧精神:民族認同層面
關于葬禮中的民族認同,大概體現在以下葬禮禮儀中:
“喂蒙達”與“窩熱熱”。出殯前一晚,人們要圍著臨時搭起的火塘跳唱一種叫做“喂蒙達”的舞蹈,由東巴或老藝人領唱,其歌詞包括了引領死者的靈魂與祖先團聚并和睦相處的內容。參與葬禮前,有人介紹要“跳舞唱歌”時是自豪、歡樂的神態,筆者參與和尚勛老人葬禮的“喂蒙達”,每一句都能聽見“喂蒙達”三字,寓單調中顯古樸;歌聲如哭,帶著些許豪氣、粗獷,很洪亮,顯示了集體的力量。
告別歌:東巴傳人滿中村的和萬里老人演唱,和繼全同學(西南大學在讀博士,納西族)翻譯,歌詞如下:
“舒”氏族的女人你啊,
要回到舒氏族的居住地。
您的三代男祖,四代女祖,都會來迎接您,您的父親,母親回來接迎您。
您的前面有三條路,
上面一條是鹿和山
驢走的,您別走那條路;
下面一條是箐雞和雉雞走的,
您別走那條,您要走中間那條。
您要踩木木折,
踩石石碎地前去。
您的父系、母系、親戚,兒女、侄兒,侄女,孫兒孫女都送您。
您一定要回到三代男祖、四代女祖那里。
口含:前文已敘,不再贅述。
(二)和諧精神:社區穩定層面
筆者參加的兩個喪葬儀式中,這個層次的精神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每家出一根木柴(火葬)和族中每家去一男子挖墓(土葬)。在旦前村和尚勛老人的火葬儀式中,筆者看見不斷有人從四面八方肩扛木柴到達火葬場:村中每一戶都要出一根木柴,因為木頭多,即使天下雨,死體也一定會燒盡。在和國模老人的土葬儀式中,于出殯當天早上才開始挖墓,家族中每一家主動去一名男子幫忙挖墓,整個過程中,挖墓、伐木(兩小截放在墓上的兩邊,一大截放在此層和下一層墓地的隔邊上)、背石頭(墓冢的地面部分要用石頭壘成方型)同時進行,大家齊心協力,下葬前的準備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村人在葬禮中得到特別的禮遇。不管是土葬還是火葬的村子這一點都是相同的。治喪期間,孝子、孝孫排隊輪流向扶梓者敬煙至少有三次:席間、起靈前、抬至墓地后(在墓地不僅敬煙,還有酒)。喪葬后的第二天,孝子孝孫要向執事人、村里人一一拜謝。和國模老人的葬禮上,起靈前敬煙時一位村民的情況:最初接到煙別在耳后,很快拿在手里,眨眼之間手里拿不下了,只好又拿出一個空煙盒裝,瞬間空煙盒也裝不下了;棺梓入土后,孝子孝孫還要向村里人磕頭,并說:“您們辛苦了!感謝!”村里人說:“平安”。
族人同在一個火葬場或同一塊墓地。旦前村和尚勛老人火葬的火葬場,和繼武同志告訴筆者,同一宗族的人都要在這里火葬,先人們骨血融在一起,彼此不分,每逢祭祖,大家聚在一起,祭奠共同的先人。
(三)和諧精神:人際關系層面
親戚互相給“安慰錢”。兩個葬禮中,筆者都看見人們相互給“安慰錢”的情況,你死了叔叔,她死了舅舅,大家互相給些小錢,再聊一聊,互相安慰,這對和諧人際關系有一定幫助。
納西族人的人際關系網大。 納西族人的親戚隊伍非常龐大,例如表親的表親;嫁出去侄女的本家的家姑、叔、伯等都是應該參加紅白事的親戚,總之,只要沾一點親都應該參加紅白喜事的。以滿中村和秀花老人葬禮為例,和秀花老人是滿中村人,本人又嫁到滿中村,夫家情況:有兩個女兒,一個早喪,一個嫁到小南溪村;有兩個侄子,一個未成家,另一個有一個姑娘一個兒子,姑娘嫁到滿上,兒子的媳婦是滿上的姑娘。娘家有三兄弟,大兄弟有兩個女兒,一個嫁滿下,一個嫁小南溪;兩個男孩,一個尚小,一個上門到大楊鎮。二兄弟兩個女兒,一個嫁滿下,一個嫁小南溪。三兄弟尚小。由這些情況可知,和秀花老人葬禮的親戚在納西族中不應該算是特別多的。和秀花老人葬禮各村“人情”①~②的家數:小南溪18戶,文平11戶,拉市3戶,白華1戶,高龍17戶,魯旬1戶,放牛坪8戶,滿上村31戶,滿下村37戶,太安8戶,天紅19戶,金龍村40戶,五竹比1戶,長水1戶,鹿子村52戶,旦都(旦前旦后兩村)46戶,行木龍村16戶,吉子16戶,本里課1戶,高美1戶,文華1戶,東界詞1戶,汝南7戶,自漢昌2戶,大楊鎮7戶,不知名村12戶,滿中村27戶,吾獨1戶,六子9戶。參加何秀花老人葬禮的村莊共有29個(含一個村未具村名),共有戶數395戶,其中南溪村共有244戶。又據南溪村前村主任和繼滿講,南溪村八個村民小組戶數分別為滿中村36戶,滿下村56戶,滿上村38戶,旦都95戶(旦前56戶,旦后39戶),鹿子66戶,文屏26戶,金龍56戶,合計共有373戶。南溪村參加和秀花老人葬禮的戶數占總戶數的65.42%;參加何秀花老人葬禮的共有戶數395戶,而整個南溪村僅有373戶。南溪村人際關系之和諧,納西族人人際關系網之大,可見一斑。[責任編輯 王曉燕]
①滿中村村民,云南大學納西族研究基地工作人員,兼做南溪村的村志工作。
②把銀(男九個,女七個)、米、茶放在即將咽氣者的舌頭下。
收稿日期:2014-03-08
作者簡介:李會娥(1976-),女,陜西藍田人,中級,博士,從事旅游人類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化遺產管理等研究。
①滿中村2010年4月12日和秀花《喪禮單》:第一、第二本,和立勇、和四其記錄;第三本和建華記錄。
②本文資料來源于筆者參與“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生暑期研修與田野學校”所作的田野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