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西安—渭南融合發展,是促進渭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西渭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對渭南而言,將會進一步拉伸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強化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為建設經濟實力較強、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顯、生態環境優美的新渭南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渭南;融合;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115-02
西安市作為陜西省省會城市,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城市。渭南市處在關天和黃河金三角兩個國家戰略區域規劃之中,西安大都市1小時經濟圈之內,是關中經濟區和黃河金三角合作區的重要支點,處于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戰略要地。加快西安—渭南融合發展,是促進渭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可以說,西渭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對渭南而言,將會進一步拉伸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強化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為建設經濟實力較強、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顯、生態環境優美的新渭南注入新的活力,為打造現代開放、文明靚麗、活力創新的陜西東大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西渭融合發展,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大事,不僅需要我們在認識上統一,更需要在規劃布局、基礎設施、綜合管理、資源整合、創新機制上下工夫。渭南有區位、人文、資源等優勢,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西安輻射帶動作用,將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渭南成為關天經濟區發展的新亮點,成為展示陜西對外開放形象的新窗口。
一、推進整體融合
西安、渭南兩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社會發展各具特色,長期以來保持著廣泛的合作關系。西安—渭南融合發展,不是某一項工作的合作,而是戰略規劃、城鎮發展、產業布局、市場構建、交通網絡、生態環境、人才信息、土地開發利用等規劃的全面對接。對渭南而言,就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人文優勢、農業資源優勢、礦產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優勢、水資源優勢,依托西安大都市的輻射和帶動力,積極吸引西安大都市經濟圈的產品、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向渭南流動,把渭南打造為承接西安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先進制造業合作高地、現代農業先行區和西安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西安大都市功能拓展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延伸地,努力構建關中東部高效生態經濟區。
二、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設經濟強市的必然選擇。首先,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進產業化升級。一方面要立足渭南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壯大基礎產業。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實現規模效益。支持資源枯竭、污染環境、規模小的企業走關閉破產的路子;支持社會各方面對這些企業實行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聯合、重組,使區域基礎工業通過結構調整和優化組合,不斷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依托科技進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對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不斷開發適應市場要求、符合企業實際的高新產品和新工藝,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及市場競爭能力。其次,產業融合應以產城融合為根本,以三次產業合理布局為目標,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園區,推動園區產業高端化、規模化、鏈條化、品牌化。第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戰略合作,打造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第一階梯;引導西安高端化工、機械制造、食品紡織等產業向渭南有序轉移,發展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現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此同時,建立職業經理人隊伍,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樹立資本經營理念,構建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市情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三、加快城鎮化進程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各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正因為如此,正確認識城市化問題,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應按照渭南“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實施“東進北擴”戰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發展空間。一方面,提升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氣、供熱、供電、通訊及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功能,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另一方面,完善重點鎮建設規劃和公共服務建設規劃,實施標準化配套建設,加快實施農民進城工程。具體講:首先,強化城鎮體系規劃,適時調整行政區劃。其次,發展小城鎮的關鍵目的在于繁榮小城鎮經濟,從而發揮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積極作用。第三,盡快放開小城鎮的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長期限制勞動力流動、影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約束。第四,將現有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鎮,而且一定要涵蓋新進入城鎮的居民。第五,積極探索促使鄉鎮企業適度集中發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為帶動小城鎮發展的主要手段。第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民間資金作用,開辟多渠道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的新路子。
四、發展農村經濟
要立足發展搞建設,搞好建設促發展。要因地制宜,不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經營城市的理念經營農村,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優勢產品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全面落實惠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通過農業產業和非農產業雙向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實現農民富裕。引導信貸資金合理流向農村,引導和支持商業保險業服務三農,引導企業和個人投入農業開發和農村建設。
五、提升現代服務業
一是要搞好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突出重點,合理布局,并研究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使現代服務業發展有一個好的起點。二是要按專業化、規模化、鏈條化、地區化、社會化的要求進行組織,同時保護不同經濟成分和各種經營形式企業的合法經營活動與經濟利益。三是采取優惠政策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四是要在繼續保持傳統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旅游、信息、科技、教育等新興產業。五是積極發展種類市場。著重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抓好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建設,并進一步發展技術、信息、產權等市場。六是適當調整第三產業價格,在價格管理體系上適度放開。
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綠化、美化,提高城市品位,建設生態城市,形成綠色、優美、和諧的生態環境;加快境內高速公路建設,構筑快捷的交通網絡,打通與國內的運輸通道。在軟環境建設方面,要著力創造高效、優質、廉潔的服務環境,文明、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誠實、守信、規范的信用環境,安全、有序、穩定的社會環境。尊商、重商、親商,聯系投資者、吸引投資者、服務投資者。特別要強化信用意識,建立廣泛的信用監督機制,打造出“誠信”品牌。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4-03-26
作者簡介:魏剛(1971-),男,陜西白水人,副教授,從事區域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