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傈僳族、漢族群眾抑郁狀況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對128名傈僳族和149名漢族群眾的抑郁狀況進行比較研究。結果:(1)傈僳族群眾的抑郁狀況顯著低于漢族群眾(t=4.26,p<0.05)。(2)在抑郁程度上,傈僳族無抑郁者(55.47%)多于漢族(30.20%);傈僳族輕度抑郁者(40.63%)少于漢族(26.85%);傈僳族中度抑郁者(3.9%)少于漢族(39.60%);傈僳族重度抑郁者(0%)少于漢族(3.36%)。結論:傈僳族群眾抑郁水平及抑郁程度明顯低于漢族群眾,這與宗教信仰對傈僳族群眾的心理調節作用息息相關。
關鍵詞:傈僳族;漢族;抑郁;宗教信仰;心理調適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05-02
抑郁癥又稱為抑郁性神經癥,除具有神經癥的共同癥狀外,突出表現為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慮、認知障礙、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1]。美國《Science》雜志曾發表文章指出,抑郁是 21 世紀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生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2]。抑郁癥被稱為“心靈的感冒”,它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對其社會功能造成重大損害,嚴重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通過對傈僳族和漢族群眾的抑郁狀況進行對比,試圖尋找維護個體心理健康的文化內涵和要素。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從云南省怒江州隨機抽取傈僳族被試,培訓傈僳族當地學生為主試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4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28份,有效率為91.4%。從云南省石林縣抽取漢族被試,發放問卷16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49份,有效率為93.1%。
2.工具。采用抑郁自評量表( SDS)進行施測,該量表有20個項目,每一個項目均按1、2、3、4四級評分。抑郁指數在0.5以下者無抑郁;0.5~0.59為輕度抑郁;0.6~0.69為中度抑郁;0.7以上為重度抑郁[3]。
3.統計方法。采用SPSS 17. 0 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
二、結果
1.傈僳族群眾與漢族群眾抑郁狀況比較。傈僳族被試與漢族被試在抑郁自評量表上的得分顯示(見表1),傣族被試的得分顯著低于漢族被試(t=4.26,p<0.05),說明傈僳族群眾的抑郁水平明顯低于漢族。
表1 傈僳族漢族群眾抑郁狀況比較(x±s)
注:* p<0.05,** p<0.01。
2.傈僳族、漢族群眾抑郁程度比較分析。SDS評分結果顯示(見下頁表2),傈僳族128名被試中71人(55.47%)無抑郁,52人(40.63%)有輕度抑郁情緒,5人(3.90%)抑郁程度達到中等水平,0人有嚴重抑郁情緒。
在149名漢族被試中45人(30.20%)無抑郁,40人(26.85%)有輕度抑郁情緒,59人(39.60%)抑郁程度達到中等水平,5人(3.36%)有嚴重的抑郁情緒。
三、討論與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極具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藏傳佛教。宗教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類智慧成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內涵,宗教對人的心靈的改造過程,本身就是心理調節和治療的過程。宗教信仰對傈僳族群眾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傈僳族的宗教觀念中,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精靈稱作“尼”。對精靈“尼”的崇拜通過傈僳族傳統的祭祀儀式,吟誦祭歌和跳神的舞蹈,形成傈僳人神靈信仰的特點,以此達到祈福祛災,獲得保護的目的[4]。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始宗教崇拜具有強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傈僳族的節日、民俗無不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節日中的祭祀活動和祭祀歌舞,有著特殊的宗教功能[5] 。民族節日是個體情感宣泄的良好時機。同時,傈僳族民族節日具有心理暗示功能,體現在消災和求吉兩個方面。第三,傈僳族民族節日滿足了人們社會交往的需求,增強了個體的民族凝聚力、族群認同感和歸屬感。
除信奉原始宗教外,傈僳族還信仰基督教,虔誠的宗教信仰對信教徒的心理具有約束和調適作用。《圣經》[6]中提到“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干”;“保住你的心勝過保住一切”等,說明心理狀況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教導我們要有一顆寧靜的心,保持心情愉悅。此外,基督教教導教徒要具備的三大美德,即“信、望、愛”,這對加強個人修養、美德,維持祥和,安樂的社會氛圍有一定的作用。
藏傳佛教的教義思想、修行方式和宗教經驗對信教的傈僳族群眾有深遠影響,藏傳佛教雖然具有錯綜復雜和玄秘深奧的思想, 但實質上它是由一種心理范疇、倫理范疇和認識范疇所組成的文化價值體系[7]。從其教義思想結構來看, 是由戒、定、慧三學構成的。其中戒是禁制罪、性罪的守護之心, 定是寂靜心理背景上的思慮, 慧是隨修習的不斷發展而獲得的心理之慧[8]。即藏傳佛教的教義通過認知調適和行為調節規范個體的社會心理行為,有利于信徒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楚更五,秦竹.醫學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
[2]伯恩斯(Burns. D. D).郁情緒調節手冊—十天改善你的自尊[M].湯臻,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3.
[3]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4]張澤洪.中國西南的傈僳族及其宗教信仰[J].少數民族宗教研究,2006,(3).
[5]秦竹.傣族佛教節日的心理調試作用及其價值初探[J].云南中醫學院學院學報,2011,(3).
[6]盧龍光.圣經[M].中國基督教教協會,2007.
[7]楊文法.論藏傳佛教信仰對藏族社會心理行為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20.
[8]杰端智.藏傳佛教心理學內涵與文化更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4-04-18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傈僳族宗教文化的心理調節作用及社會價值研究”(2012Y06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中醫心理學”項目
作者簡介:馬定松(1980-),女,云南大理人,教研室主任,講師,從事民族心理學研究;通訊作者:秦竹(1964-),女,云南昆明人,教研室主任,教授,從事臨床心理學研究;向泰(1979-),男,云南大理人,研究生部教學管理科科長,助理研究員,從事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