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收入偏差的文章很多,這些研究有共同特點,即是研究某一因素的偏差對基尼系數的影響,或是研究如何將基尼系數計算的更準確。這些收入偏差的間接研究方法,很難看清收入偏差的真實情況,依據基尼系數計算出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收入權重,據此結合城鎮居民富人、非富人儲蓄比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城鎮居民富人、非富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進而看清富人、非富人收入的變化趨勢和影響。
關鍵詞:基尼系數;收入差距;綜合平衡;絕對差距
中圖分類號:F01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007-03
城鎮居民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狀況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由于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自身的維穩性”,使得人們很難看清城鎮居民富人家庭、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狀況,間接阻礙了城鎮居民富人、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理清城鎮居民富人、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必須借助居民儲蓄結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等間接手段獲得。
一、富人與非富人收入計算所需的基礎數據
1.消費者收入水平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985年至2013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如下:
2.居民儲蓄存款
據2012年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余額 399 551.00億元(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
index;jsessionid=B7DE06E94AC88E33C00A2F94C31A3ADC?m=hgnd),結合根據郎咸平2013年4月15日《理財周刊》《我們是真正的儲蓄大國嗎》一文中所提到的,“2012年底,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高達近4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做過的研究發現,中國10%的人擁有了75%的存款。換句話說90%的人只擁有25%的存款”。照此計算富人家庭人均儲蓄為218 572.76元(2012年城鄉居民儲蓄399 551億元×75%)÷(10%×13.71億人口)=218 572.76元/人),非富人家庭人均儲蓄為8 095.29元(2012年城鄉居民儲蓄399 551億元×25%)÷(90%×13.71億人口)=809 5.29元/人;富人三口之家儲蓄655 718.28元(218 572.76元/人×3人=655 718.28元),非富人三口之家儲蓄24 285.86元(8 095.29元/人×3人=24 285.86元),富人、非富人1∶9的儲蓄比例,亦即中國富人與非富人比例(注:在工資比例份額相對較低的分配體制里,如果考慮到投資報酬率高于工資報酬率的事實,貧富偏差會更大,由于1∶9的儲蓄比例為2012年的富人、非富人的儲蓄比例,考慮到計算口徑的一致性和準確性,故本文選取的數據截止到2012年)。
3.居民收入基尼系數
2012年1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2012年中國新聞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
18/4500444.shtml),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稱,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介于國家統計局提供的基尼系數是2003年開始的,同樣為了考慮到計算口徑的一致性和準確性,本文的所有數據的選取都由2003年開始的)。
二、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與非富人權重
按照基尼系數的絕對平均線,在中國只有富人與非富人之分的假設情況下,富人與非富人應各自占有總收入的1/2,然而現實中的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并非是絕對平均,而是存在有一定的偏差(即基尼系數0≦Gn≦1),因為此時的收入已經向富人偏離了Gn,因此當0≦Gn≦1時,富人得到的收入比例應該為(1+ Gn)/2;同理,因為此時的非富人收入已經向富人偏離了Gn,因此當0≦Gn≦1時,非富人得到的收入比例應該為(1-Gn)/2或者為1-(1+ Gn)/2。故此可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出,根據基尼系數計算的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富人與非富人收入權重表(見表2)。
三、城鎮居民富人與非富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絕對數
根據前述提到的中國富人、非富人1∶9的儲蓄比例(亦即中國富人、非富人比例),再結合上述依據基尼系數計算的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收入權重表(見表2)和城鎮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即可計算出如下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絕對收入對比表(見表3)。
四、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與非富人收入增長趨勢對比
進一步依據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與非富人絕對收入對比表(見表3),繪出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與非富人收入增長趨勢對比圖(見圖1)。
五、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收入增長趨勢的結論推斷
1.非富人儲蓄不足的直接原因在于收入過低
如果按照前述郎咸平提供的數據,90%的非富人平均存款只有9 000元左右,年家庭收入23 675.48元(按照三口之家計算人均7 891.83 元/年、月均657.6522元/月)的計算結果,他們要穿衣、要吃飯、要住房、要看病,孩子要上學,扣除這些必須的支出,這些錢根本就不夠用,儲蓄積累自然很少。
2.收入畸形必然引發畸形消費
巨大的收入差距,必然引起消費扭曲,一方面是僅供極少數人使用的、對經濟拉動極為有限的奢侈品、炫耀品市場的異常火爆,另一方面是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大眾消費品、正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乏力。2003—2012年期間,出現的“珠寶熱”、“豪車熱”、“土豪金熱”與“買不起房”、“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現象,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收入結構扭曲必將影響市場化的正常發展
2003年富人、非富人可支配收入比例擴大到25.55倍以后,之后的十年間基本保持著這一比例,這一比例長期地扭曲了中國收入結構的合理性,現在這一趨勢還在擴大。這種收入畸形所產生的消費畸形,使得絕大多數人消費乏力,致使人們在住房、醫療、教育這些正常的保障性、基礎性消費面前變得困難重重,嚴重阻礙了房地產、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體育娛樂市場的正常發展。
4.巨大收入差距下經濟的消費拉動根本就無法實現
正常生活都難以保障的條件下,又如何敢消費,消費拉動又如何能夠實現,中國人有錢不敢花,中國人有錢不愿意花,中國人熱衷于儲蓄而不是消費,并非是中國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況,建立在虛構富足基礎上的消費拉動,脫離了中國收入、消費結構現實,巨大收入偏差的現實條件下,消費拉動只是句空話。
5.糾正富人與非富人收入差別應采取的措施
當務之急是通過調整收入結構,嚴格所得稅征收,限制公職人員過高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調節中層收入,規范合法收入,打擊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本質上講即是公職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權謀私所取得的黑色收入、非法收入、違法收入的總稱,所謂的灰色收入不過是黑色收入、非法收入、違法收入的官用文人禍國殃民的甜言、蜜語、美詞而已,所以必須予以嚴厲打擊)。只有這樣消費拉動才不至于只是句空話。
參考文獻:
[1]李實,羅楚亮.中國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對修正樣本結構偏差的嘗試[J].經濟研究,2011,(4).
[2]馬從輝.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經濟學家,2002,(4).
[3]王云飛.中國地區收入差距變化趨勢——基于基尼系數分解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8).
[4]喬為國,孔欣欣.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傾向變動趨勢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05,(5).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4-03-08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蘇南古鎮旅游市場競爭力研究項目(2013SJD63010)
作者簡介:郭貴祥(1968-),男,河北獻縣人,副教授,從事市場營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