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界定了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及其內涵,并從宏觀角度探討了遼寧省進行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以及遼寧存在的問題,結合所發現的問題,從農業經營體系、要素與資源的流動和配置、機制體制、農業主體地位等角度給出了城鄉一體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遼寧;城鄉一體化;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21-02
一、城鄉一體化的內涵
關于城鄉一體化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重點,也是政府部門的政策側重點。城鄉一體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體現的國家和政府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適應,是社會領域的一次變革。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式,在思想觀念上是一次有益而大膽的更新,同時也是政策上的一次巨大的變化。城鄉一體化解決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思路問題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也是對二元經濟結構的一次有益調整,對城鄉產業布局和城市與農村利益關系的再調整發揮重要的作用。城鄉一體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
當然,當前關于城鄉一體化的內涵,還有不同的解釋。社會學認為城鄉一體化發達的城市與發展落后的農村之間的一次融合,他們能夠打開壁壘,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合理布局,最終實現城鄉之間的無差異發展。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城鄉一體化主要體現在城鄉之間的工業一體化上,城鄉一體化就是“城鄉工業一體化”,通過工業的一體化來實現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從規劃學者的角度來看,城鄉一體化的從空間上解決城鄉之間的統一布局和統一部署,以交通為紐帶,以產業鏈為方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共贏式發展。另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城鄉一體化進程本質上是城市與農村在生態環境層面的一次融合,城鄉一體化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有效結合,進而促進城市與農村的有序發展。
二、遼寧城鄉一體化的背景及問題分析
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國家對于城鄉一體化建設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一次明確指出,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城鄉二元結構。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通過分析發現,國際上典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50%左右的時候,就是城鄉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最好時期。到2012年,遼寧城市化水平已經高于60%,結合國際經驗,我們認為遼寧省在此時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最佳機會期。但是,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遼寧仍然面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農村地區的工業發展緩慢,尤其是輕工業發展,沒有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工業數量少,產值所占比重較低;其次是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交通等公共服務與城市差距明顯,不能促使要素的快速流動。第三,作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的行政一體化程度非常低,難以從行政的角度協調各自的發展規劃,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交通運輸、土地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各自為政,低位競爭的現象普遍存在。
三、遼寧省加快城鄉一體化的對策建議
遼寧省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要促進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的活力,減小城鄉之間存在的差距。扭轉原有的農業反哺工業的一貫做法,要做到工業補貼農業,利用城市的優勢資源,擴大對農村的支持范圍和支持力度,使城鄉之間平等享有改革紅利。
(一)農業生產主體地位不變。
遼寧省農業資源相對豐富,在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并不是要求農村摒棄原有的農業生產,反倒是要求農村快速發展高技術含量的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強綜合生產力,確保糧食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在保證農村農業生產主體地位不變的情況下,加大投資力度投資基礎設施,諸如公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社會事業,全面改進農村的生活條件,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
(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黨的十八大中明確提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這一創新性提法,為農村土地的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奠定了政策基礎,為農村土地的市場化和大規模高效生產提供了保證。土地的市場化流轉,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這一制度,依法維護農村居民的土地承包經營的權利。以耕地保護為基本前提的情況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農村土地的經營體系的形成,有助于遼寧省內城市與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的快速縮小,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的長效發展。
(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要從要素和公共資源兩個層面加以解決。以勞動、資本、土地等為代表的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進行交換的時候,要做到公平交換。勞動要體現同工同酬,資本要體現資本價格一致,土地要保證農民平等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允許進城農民自愿有償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繼續完善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構建適合遼寧農村發展的產權流轉交易場所,允許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的公開、公正流轉交易,增加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十六大以來,隨著遼寧省城鄉一體化政策的逐漸推進,遼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得到了不斷地加強,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已經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全省范圍內的百分之百覆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雛形已經形成。
(四)完善和優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建立城市和農村協同發展的機制體制是當前遼寧省實現城鄉一體化戰略的關鍵環節,而產業協調與融合、市場公平有序競爭、地域差異化競爭等問題的解決是重中之重。
在城市管理方面,鼓勵創新,提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員流動機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的力度,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
四、結論
本文的分析表明,遼寧省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仍然需要不斷完善和不斷進行制度創新,要保障城鄉之間平等享有改革開放的紅利,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資源的平等配置,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還要進一步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促進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完備,為農業工業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促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農村的財產性收入的來源和渠道,完善農村的產權制度。
參考文獻:
[1]趙維良,趙東霞.遼寧城鄉一體化發展態勢及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2-14.
[2]劉芙,金春梅,唐虹.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遼寧農村醫療保障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3,(2):22-23.
[3]常春芝.遼寧沿海經濟帶城鄉一體化評價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9,(1):63-67.
[4]蔚廣森.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和路徑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7):21-22.
[5]張榮.堅持改革創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4,(4):42-43.
[6]楊茂保,張永杰,付秋蘭.農民市民化與城鄉一體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9):4-5.
[7]張秉民,何媛.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J].法制與社會,2014,(11):201-202.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4-04-18
基金項目:遼寧社會科學院院內基金項目“建立健全遼寧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田華(1979-),女,遼寧法庫人,助理研究員,從事城市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