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創造是一個歷史概念,它將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延伸。馬克思物質生產觀認為只有生產領域才能創造價值。現代物流觀則認為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共同創造價值。在專業化和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大物流將商品生產和商品消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物流與生產的“融合”,既減少雙方的成本,又提高雙方的效率,滿足了雙方的利潤需求;物流與消費的“融合”,不僅為消費者創造了效用價值、服務價值、精神價值,而且物流企業也獲得了好處。
關鍵詞:價值創造;物質生產觀;大物流
中圖分類號:F014.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001-02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商品的內涵不斷擴大,從有形的物質商品到無形的服務商品、精神商品,且這些無形商品所占比重呈不斷增加之勢。在馬克思時代,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他所關注的商品主要是指物質商品,認為只有物質商品的生產才能創造價值。關于服務產品和精神產品能否創造價值,馬克思論述的較少。對此,學術界也曾有過激烈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由于服務和精神勞動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所以不是生產勞動,不能創造價值;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服務和精神勞動能為資本帶來利潤,所以是生產勞動,并創造價值,因為它們也凝結著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從形態上來看,物流提供的只是服務,屬于服務產品。物流是如何創造價值的?物流創造的價值與生產創造的價值有什么關系?仍需要做進一步探討。本文以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的一般規定為基礎,通過對現代物流運作過程的分析,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系統而深入地揭示價值創造的延伸過程。
一、馬克思的生產觀與現代物流觀的差異
關于價值創造,馬克思提出的是物質生產觀,即生產勞動創造價值,它不同于現代物流觀。現代物流觀認為生產勞動和流通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產生背景的不同。《資本論》首版于1867年,是馬克思四十年研究成果的結晶。當時,雖然新技術革命推動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的快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但由于世界市場已經形成,所以產品仍然供不應求,營銷哲學處于生產觀念階段,如何把產品盡快、盡多地生產出來成為企業和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一方面,企業通過加班加點的生產,以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致使工人的勞動強度不斷增大,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另一方面,企業也在改變商品供需之間的矛盾,縮小供不應求缺口,促使營銷哲學向產品觀念轉變。在生產和消費關系中,生產處于主導方面,且生產遠離消費;在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精神產品的關系中,物質產品處于主導方面,且三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重點關注的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商品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市場已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買方市場已經形成,消費者有了更大的選擇權,從而使消費者的個性得以充分地展示。消費者往往喜歡購買與自己個性相一致的產品,使得企業必須生產與消費者個性相一致的產品,才能賣掉,企業才能生存。營銷哲學演化為市場營銷觀念,企業更多地關注于對消費者的個性研究,并依此作為產品開發和生產的依據,從而迫使企業的生產過程必須逐漸接近于消費者的消費過程,導致了部分生產活動開始向流通領域轉移,成為流通的一部分。同時,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精神產品之間的界限也逐漸變得模糊,物質產品開始慢慢融入服務產品和精神產品之中。所以,現代物流觀更多地關注消費者的消費過程。
其次,主要觀點的不同。馬克思生產觀認為商品的價值創造源于物質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僅僅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而已。馬克思認為,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關系中,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商品的價值創造過程既是活勞動所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這兩種過程是以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為基礎的。在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了新的使用價值,并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與此同時,工人的抽象勞動創造了新價值,即把生產過程中所支出的勞動凝結在新產品中。工人的勞動一方面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價值,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商品的總價值。關于商品流通,馬克思僅僅看成是運輸。運輸業一方面形成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從而形成生產資本的一個特殊的領域;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如下的特征:它表現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的繼續,并且為了流通過程而繼續。馬克思的這種流通觀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物流觀,物流活動分散在不同的經濟部門、不同的企業以及企業組織內部不同的職能部門之中,幾乎不涉及到加工活動。在傳統物流中,流通是為生產服務的,因為生產決定消費。而現代物流則不同,現代物流的主要特點是它的集成性。現代物流不僅包括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環節,而且還包括包裝、加工等環節,是社會物流與企業物流的有機結合,從采購物流開始,經過生產物流,再進入銷售物流,最后是回收物流。所以,在現代物流中,生產是為流通服務的,因為消費決定生產,即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以最經濟的費用,將商品從供給地向需求地轉移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含勞動過程,而且還包含價值增值過程。
再次,研究目的的不同。馬克思生產觀的研究目的是從政治的角度解釋商品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即勞動價值理論,為推翻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提供理論依據。《資本論》的第一卷揭示了資本與勞動間的本質關系;第二卷揭示了資本主義交換關系;第三卷揭示了資本的分配關系;第四卷揭示了剩余價值生產的剝削性。馬克思把整個生產過程看作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它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因為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產生的源泉。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直接體現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現代物流觀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加快物流速度、提高準確率、減少庫存,降低成本,為顧客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現代物流的價值創造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時間價值。商品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有一段時間差,企業通過縮短時間、彌補時間、延長時間等手段來創造價值。二是空間價值。商品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還有一段空間差,企業通過把商品從集中生產場所流入分散需求場所、從分散生產場所流入集中需求場所等手段來創造價值。三是加工附加價值。這是現代物流的一個重要特點,它是根據企業自身的優勢,面向需求者而從事的帶有完善、補充、增加性質的加工活動。雖然它創造的價值不能與時間價值、空間價值相提并論,但它的產生具有重大的意義,甚至改變了整個物流的性質,促使大物流觀念的產生。
二、價值創造的延伸:大物流
隨著生產活動逐漸向物流領域的轉移,物流內涵也在不斷地擴大,從生產物流向物流生產轉化,產生了大物流觀念。生產物流是指以生產帶動物流,是一種傳統的物流形式;物流生產是指以物流帶動生產,是一種現代的物流形式。
首先,大物流價值創造觀把生產看成是物流的一個“環節”,以物流發展帶動工業發展,凸顯了消費者的重要性。一方面,它有利于進一步加強企業與企業的聯系,使生產企業與物流企業成為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一是生產企業將物流業務進行外包,自己專注于產品的研發和制造;二是物流企業通過“嵌入”生產企業的各個環節,既保障生產企業的基本生產需要,又通過采用JIT、RFID等先進管理模式和信息技術,實現了物流服務的一體化、規模化、集約化和高效化經營,不斷降低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逐步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其次,通過生產前移,提高物流價值創造能力。生產前移是指把部分生產工序,如組裝、灌裝等,移植到銷售環節,即這些生產工序要等到收到消費者訂單后才開始進行或由物流企業提供產品的終端加工與包裝。它與傳統生產不同。傳統的生產建立在預測的基礎上,以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而生產前移建立在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基礎之上,以實現企業的柔性化生產,有效地解決消費者的個性需求與企業的規模生產之間的矛盾,同時還能夠降低庫存,加速資金周轉。通常的做法是,產品的標準性和基礎性部分采用基于預測的規模化生產,而將有個性化特征和有訂制傾向的生產工序前移到收到訂單時開始,因為物流企業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消費者,所以更能了解與把握消費者的需求。通過精確和可靠的物流服務,物流企業利用生產前移不僅能夠及時滿足消費者的獨特需求,而且還創造了價值。
再次,通過庫存位移,提高物流價值創造能力。傳統上,人們常常把庫存分為生產庫存和流通庫存。生產庫存是指為了使生產正常而不間斷地進行必須在各個生產階段設置的必要的物品儲備;流通庫存是指為了及時滿足客戶的訂貨需求必須在流通環節之間設置的必要的物品儲備。生產庫存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庫存、半成本庫存、產成品庫存等,它是任何一家企業生產所必須的,可以被看成是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同樣能夠創造價值,因為它們不僅凝結了工人的勞動,如裝卸搬運、保管、包裝、分揀等活動,而且也是為物質產品生產服務的勞動。生產庫存的缺點是它要占用一定的空間成本與維護費用,對企業發展不利。現代物流的出現,使生產庫存發生了位移,既有原材料(零部件)庫存向后位移,進入流通領域,也有產成品庫存向前位移,進入流通領域,從而使流通庫存逐漸取代了生產庫存,不僅降低了庫存成本和維護費用,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且更主要的是通過壓縮每件產品的“空隙時間”,加速資本周轉,提高流動資本在一定時間內創造價值的次數,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結論
現代物流是一種高度協同的物流。它通過自己的價值創造活動將商品生產和商品消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物流與消費協同,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僅為消費者創造了功能價值、服務價值,而且還為消費者創造了精神價值;物流與生產的協同,不僅為企業減少了庫存成本,而且還為企業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企業的利潤需求。所以,現代物流促使了價值創造從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消費領域轉移,實現了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和消費者的“三贏”。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簡介:朱其忠(1969-),男,安徽淮南人,副教授,從事管理科學理論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