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會計在我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被引入會計行業,一些專家、學者根據資源和經驗逐步深入研究并豐富了管理會計的理論和實踐,使管理會計的運用得到了有效的促進。本人根據多年上崗經驗,針對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與原則進行討論和分析,以有效的解決其中帶來的問題。
關鍵詞:管理會計;假設前提;原則
一、管理會計假設前提概述
1.意義。管理會計的假設含義即是當出現一些未得到確切認證或無辦法正面進行論證的各類會計事項以及經濟類事務時專業會計人員要通過客觀的常規情況以及事態的發展來作出符合常理的判斷及解釋。
由于管理會計的假設在整體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中不僅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完成管理會計目標的先決條件,管理會計的假設對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因此管理會計的假設一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依然需要專家學者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分析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
2.管理會計的假設基本內容。(1)會計的實體假設。會計的實體假設即限定了被管理會計者的操作空間、范圍以及運行各項活動的立場。與此同時,管理會計會提供指定的、可選擇的或企業中的內部會計給企業各部門的管理人員,由此可見,管理會計的主導方向層次分明。(2)會計的分期假設。會計的分期假設即限定被管理會計者的操作時間的大體范圍。與此同時,將企業正在運行的生產項目以及融資、集資等活動,規定成一定限制空間的活動,其目的在于隨時有效的提供出企業的管理信息。根據企業自身的運營狀況以及企業需求及時變更企業會計的分期時間,及時有效的擬出管理會計內部報告,用來監控和審核各單位部門的一切經濟流程。(3)持續運作的假設。持續運作的假設即限定了被管理會計的操作基本方法,也就是無限的延續企業和各級責任制單位的正在運行的生產項目以及融資、集資等活動。長期這樣下去,確保了管理會計的預判、決定并控制了與工作績效有關的所有工作所采用的方式穩定、有效。(4)計量單位的假設。計量單位的假設即企業中管理會計控制、規劃以及工作績效評定時,其計量方法不僅局限于貨幣計量,還可通過時間量、實物量等方法進行考核計量。(5)成本性態的可分假設。成本性態的可分假設即指將所有成本均可通過性態劃分成可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成本性態定義為成本總額與業務量之間變動的數量關系。當然,成本性態的成立有一定的前提假設條件即“在一定的期間內以及一定的業務量范圍內”,若超出了此限制,那么固定成本也會隨之改變。此外,實際業務中經常出現混合成本,這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決策時要先采取一些手段將其分解,有一定的主觀選擇性。所以,劃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界限不是絕對的,其具有一定的假設性存在。
3.管理會計假設的類型。根據管理會計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來看,可將管理會計的假設分為基本假設和具體假設兩項內容。
基本假設即是指該假設已對管理會計的實際理論與操作均產生了全面影響,基本假設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重新建構整個管理會計體系。基本假設包括風險價值可估量假設、會計的實體假設等。
具體假設即是指對管理會計的實際理論與操作中的某一部分產生了影響,該假設有利于管理會計中某一部分內容的提升和完善。具體假設包括:成本性態的假設、本—量—利的假設等。
二、管理會計的原則
管理會計的原則與其性質和目的息息相關。管理會計可以為管理進行當局服務是因為可以及時提供給管理當局優質的,各項指標均達標且符合管理要求的信息。進而相關管理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則已成為管理會計的原則。有利于管理的信息生成是根據搜集到必要的有關的相應資料在通過適合的方法進行加工和處理。所以,對于財務方面的處理以及按規定獲取原始資料也屬于管理會計的原則范疇。在獲取及處理原始資料上應注意以下原則: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成本效益原則、穩健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靈活性原則、一貫性原則、中立性原則;在信息質量上應注意以下列原則:客觀性原則、可驗證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可理解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可靠性原則。
三、管理會計基本理論中存在的缺陷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高科技技術不斷引入,管理會計的實際應用越來越不能滿足企業運營中的需求,目前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依然有一定的缺陷。第一,如今沒有達到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際應用相適應,因此一些基本理論無法在實際應用中起到作用,例如:企業中各部門管理層對信息質量的需求各不相同,甚至會產生沖突。第二,關于基礎理論的內容,例如:管理會計的假設、原則等,沒有比較系統的組織,僅僅是在少數文獻中有過提及,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第三,隨著相關科學內容的引進,管理會計的應用范圍不斷被擴寬,一些不合理的假設也隨之被訂正,促使人們重新認識了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但現階段所引入的內容并不全面依然處于試用分析階段,缺乏實際應用的考察。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成為了當今該行業炙手可熱的問題,前景不容樂觀。所以,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該行業有實力的人才來建立現代化企業中管理會計體系制度,深入系統研究管理會計中的假設、原則等問題,經驗研究可充分體現其客觀、科學的特點,規范研究可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兩種研究辦法的有機結合大力促進了我國企業在生產中運營,同時也更加有力的推進管理會計的發展,為我國會計行業的實際應用夯實鑒定的基礎理論。
參考文獻:
[1]閻達五.管理會計的理論思考與架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5).
[2]陳工孟.管理會計前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潘學模.管理會計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6)
[4]鄭衛茂.管理會計實務[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6)
[5]丁元霖.財務會計[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1).
[6]胡玉明.高級成本管理會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8) .
[7]劉運國等.管理會計前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2).
[8]陳勝群.現代成本管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6).
[9]余緒纓.管理會計[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1).
[10]孟焰.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