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Melitz(2003)將企業出口增長分解為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視角。然而以往研究中關于二元邊際的分解大多基于單產品企業假設,少有文獻基于多產品企業假設。本文首次在多產品企業框架下,按照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將中國海關數據庫中企業出口的二元邊際進行分解,并分析企業出口動態
關鍵詞:二元邊際;企業異質性;多產品企
二元邊際是企業異質性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如何合理的分解企業的二元邊際是研究中的核心任務。以往研究中關于二元邊際的分解大多基于單產品企業假設,少有文獻基于多產品企業假設。本文根據最新發展的多產品企業理論對中國企業出口的二元邊際進行,并分析企業出口動態,發現了許多在單產品企業企業理論下未曾發現的規律。
一、二元邊際的分解
多產品企業假設下,最典型的是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Bernard(2009)從動態時間變化與靜態截面結構兩個層面分解中國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本文主要參考其動態分解方式,考慮在相鄰的t-1年至t年間,中國出口總量的變動可以分解為新進入企業帶來的出口增加額、退出企業的出口減少額以及持續存在企業出口額的變動之和。持續存在企業的出口變動進一步分解為存在企業新增加的產品-市場對的出口、退出的產品-市場對的出口以及原有的產品-市場對的出口增加額和減少額。以往文獻在運用這一分解方法時,僅僅針對靜態截面結構層面的分解方式進行了回歸,沒有對動態時間變化的分解方式進行回歸。
具體的,本文采用中國海關數據庫中國企業的月度出口數據,樣本區間為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計72個月。對于每個月的出口數據,根據每個企業的企業編碼、產品編碼、出口額信息,按照Bernard(2009)對二元邊際進行動態分解的方法,將這72個月度數據相鄰月份之間二元邊際的變化進行分解。
二、中國多產品企業出口動態分析
根據上述分解方法,即可得到中國多產品企業的二元邊際變化。接下來對中國多產品企業的出口動態進行分析。
附表A表示2000年-2005年72個月相鄰月份之間,選擇進入或者退出市場的企業數和產品數變化、選擇增加或者減少產品種類的企業數和產品數變化、保持持續出口的企業數和產品數變化。在企業間擴展邊際層面,進入市場的企業數由2000年1月的4957家企業,經歷不到6年的變化增加了兩倍,增加為2005年11月的14245家企業;相應的進入市場的產品數則翻了兩番,由2000年1月的7842種產品,增加為2005年11月的32426種產品。相比而言,退出市場的企業數和產品數變化僅為原來的兩倍,具體而言,退出市場的企業數由2000年1月的6726家企業,增加為2005年11月的11933家企業,退出市場的產品數由2000年1月的12734種產品,增加為2005年11月的23004種產品。仔細觀察數據變化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在每年年末會有大量的企業選擇進入市場,導致相應的進入市場的產品數暴增;同時也有大量的企業選擇退出市場,同樣導致相應的退出市場的產品數暴增,這一特點可以稱之為“年末小高峰”。在企業內擴展邊際層面,增加產品種類的企業數以及產品數與減少產品種類的企業數以及產品數情況基本相似,經歷不到6年的變化大概增加為2000年年初的三倍。除此之外,增加產品種類的企業數以及產品數與減少產品種類的企業數以及產品數增長幅度基本平穩,在每年年末不存在數量上的激增,和企業間擴展邊際相比,企業內擴展邊際層面并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現象。在集約邊際層面,持續出口的企業數以及產品數的變化與企業內擴展邊際層面相似,2005年年末的水平基本是2000年年初的三倍,增長幅度基本平穩,也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現象。
附表A僅僅表示2000年-2005年72個月相鄰月份之間,多產品企業的不同選擇(進入或者退出市場、增加或者減少產品種類、保持持續出口)導致的企業數和產品數變化,附表B則表示了由于多產品企業的這些不同選擇導致的二元邊際的變化大小。在企業出口額變化總量層面,經過使用月度數據進行分解得到的觀察結果和年度數據逐年增長大不相同:在月度數據細分層面,相鄰月份之間的變化不再是大幅增長,而是既有增加又有減少,有些月份甚至變化幅度極大。年度數據層面僅僅描繪了一幅不斷增長的景象,月度數據則更加細致真實的描繪了出口額的頻繁、正負雙向和較大幅度的變動。
接下來將數據由企業出口額總量層面細分到二元邊際層面。具體的,在企業間擴展邊際層面,由于企業進入市場導致的出口增加量與企業退出市場導致的企業出口減少量數量規模不是很大,正負效應相互抵銷,總效應一般很小,絕對值介于2-5(億)美元之間。由于存在“年末小高峰”現象,每年年末企業進入市場導致的出口增加量與企業退出市場導致的企業出口減少量激增,但是后者在數量規模上遠遠是前者的數倍。在企業內擴展邊際層面,企業增加新的產品種類導致的企業出口的增加額與企業剔除已有產品種類導致的企業出口的減少量數量規模變化比較穩定,絕對值介于20-40(億)美元之間。雖然在分析企業數和產品數變化時未發現存在“年末小高峰”現象,在分析企業出口額變化時,“年末小高峰”現象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2004年12月-2005年1月,企業增加新的產品種類導致的企業出口的增加額為61(億)美元,之前之后月份僅為48、43(億)美元;企業增加新的產品種類導致的企業出口的增加額與企業剔除已有產品種類導致的企業出口的減少量110(億)美元,之前之后月份僅為-45、-47(億)美元。在集約邊際層面,持續出口的企業出口額的增加量和減少量變化幅度很大,正負方向都有,“年末小高峰”現象對集約邊際同樣造成了影響。
附表C則表示了多產品企業的這些不同選擇導致的二元邊際的變化大小所占的比重大小。一般而言,集約邊際對企業出口額的變化貢獻最大。例如2003年2月-3月,集約邊際貢獻了80.89%,企業間擴展邊際貢獻8.17%,企業內擴展邊際貢獻10.94%。然而有些月份,擴展邊際分解量的貢獻會超過集約邊際的貢獻。例如,2002年5月-6月的集約邊際為84.36%,貢獻度依然是第一位,然而企業進入市場50.12%,企業退出市場-38.51%,絕對值加總已經超過集約邊際。更加出人意料的是,雖然企業內擴展邊際僅為4.04%,相對于集約邊際微乎其微,然而企業增加產品種類對出口量的貢獻為210.06%,企業減少產品種類對出口量變化的貢獻為-206.02%,大約是集約邊際的三倍。在單產品理論框架下,僅能得出集約邊際的占主導的結論,忽視了企業因增加或者減少產品種類對出口量變化的貢獻,也只有在多產品理論框架下才能將企業內擴展邊際進行分解,才能發現企業內擴展邊際對于出口量變化的貢獻。
參考文獻:
[1]Bernard AB,Jensen JB,Redding SJ,etal.The margins of US trade(long vers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2]Melitz MJ.The impact of 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李新,曹婷.企業出口動態、二元邊際與出口增長:來自中國的證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3,08:25-37.
[4]錢學鋒,王勝,陳勇兵.中國的多產品出口企業及其產品范圍:事實與解釋[J].管理世界,2013,01:9-27+66.
[5]施炳展.中國出口增長的三元邊際[J].經濟學(季刊),2010,04:1311-1330.
[6]王翠竹.企業進入、退出與出口增長——來自中國的例證[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04:58-67
作者簡介:張夢林,浙江財經大學經濟與國際貿易學院,2012級國際貿易學專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