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的內部控制審計是一種現代新型的審計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本文分析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存在的問題以及介紹了內部控制審計的作用,著重提出了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方案措施。
關鍵詞:內部控制審計;企業;經濟管理
隨著現代企業的迅速發展,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再控制,能夠促進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由于我國內部控制審計發展和實施起步較晚,企業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如何提高內部控制審計質量,更好地為企業經濟管理服務是當前企業重點討論的話題。
一、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意義
1.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有助于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
在企業管理活動中,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能夠對被審計的單位內部控制的經營活動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業的管理決策、企業資產安全是否存在問題作出相關的審查和分析,并有針對性的作出改進,從而使得被審計單位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將強對企業的管理,促使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2.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有助于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審計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作出審查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全面客觀的分析,并記錄被審計單位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詳細情況。通過內部控制審計,企業能夠準確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使得企業各管理部門能夠有效履行職責。因此,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是對企業內部控制分析與評價的重要手段。
3.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益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評價內部控制的風險導向審計是內部控制審計的重要特點。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能夠使企業在詳細審查和抽查中,節省大量的工作量,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企業審計的工作效率,保證審計的質量,達到對企業審計監督的目的。
4.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有助于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由于我國內部控制審計發展和實施起步較晚,風險導向審計在真正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預期持有肯定的態度,當實質性的程序在實施過程中沒有獲得有效地效果才會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審查和分析。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對企業內部控制作出詳細的審查和分析,并作出詳細的內部控制報告說明,讓信息使用者能夠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做一個詳細而又全面的了解,滿足投資決策著能夠獲取準確信息的要求。
二、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質量方法措施
1.合理設置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組織架構,規范內部控制審計
由于我國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還存在許多問題,企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還不夠強。若要保證內部控是審計的獨立性,需要企業設置合理地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組織構架。隨著內部審計在我國逐漸發展和廣泛應用,設立專門的內部控制審計機構也十分必要。在審計過程中,需要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合理性和執行情況作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對于出現的風險項目,企業內部控制要及時作出詳細的評價報告。企業經營管理者要重視內部審計的規范化,及時關注內部控制審計的分析報告,對其中提出的合理建議進行分析和采納,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夠更加完善和規范。
2.重視內部控制審計的操作過程,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
在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時間相對較短,許多企業對內部控制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的作用和規范操作了解并不是特別詳細,有些企業職工在內部控制過程中,不能夠有效地完成,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內部控制審計中,做出適當的建議和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在內部控制的制度下,公開企業的內部控制詳細情況,便于企業管理者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狀況,這些都需要審計人員有著極高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因此,在提高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企業審計人員素質的培養。審計人員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與態度,做到誠實守信,對項目的風險提前做好預判。審計人員的素質提高,能夠在審計過程中,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并作出準確的解決方案,提高審計的質量。
3.轉變傳統的制定內部控制的方法
在制定企業內部控制的方案時,內部控制審計要對內部控制進行相關的評價,合理地提出內部控制的建議和對策,把企業內部控制放在企業的全局高度上來。通過企業的內部控制審計活動中的“發現問題和評價問題”向“防范和解決問題”的轉變,提前做好風險審計的導向。在審計過程中,記錄審計的詳細報告,以減少企業內部審計的盲目性,通過審核、分析以及復核等方法,獲取可靠的證據,并提出有針對性建議,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質量。
三、結語
隨著現代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多面臨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在企業管理中,由于企業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還不夠完善,因此,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能夠有效保證企業內部控制的運作,規范企業的經營管理,更好地為企業經濟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吳益兵.內部控制審計、價值相關性與資本成本[J].經濟管理,2012,03(12):45-46
[2]馮瑋.我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有關問題思考[J].金融財經,2011,12(06):65-66
[3]吳秋生.內部控制審計有關問題探討[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2,04(0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