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競爭局面日益激烈,為了增強我國的競爭實力,政府根據國內外市場的發展形勢,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政策。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設立上海自貿區,體現了我國的發展方向和對未來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本文主要針對上海自貿區設立的意義和路徑進行分析,探討國家的發展方向,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國的宏觀經濟規劃。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意義;路徑
從某種意義上講,上海自貿區是中國自主選擇的一個開放試點,開設試點的原因是改革開放速度加快,開放政策成為改革的驅動力。政府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建立自貿區,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利用市場調節杠桿,將經濟發展權歸還給貿易主體。另外,推動稅收改革進程,加快人民幣兌換進度,為我國經濟的飛躍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上海自貿區建立的重大意義
1.有利于形成新的市場機制
從世界發展格局上看,以美國、日本和歐盟為主體的經濟主體企圖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合作項目,重新建立起世界經濟貿易組織,替代原有的國際貿易組織(WTO),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新興組織的成立必將引起世界貿易規則的改變,然而,中國并未列入新貿易組織的名單內,這將給我國未來的對外貿易活動帶來極大的隱患。此外,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美、韓、歐、墨西哥等國對外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國分別有20個、47個、53個、44個,達成的貿易額分別占本國對外經濟交易總額的40%、35%、28%、81%,而我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與協定伙伴之間的貿易比重為26%。上海貿易區的建立將會帶動和推進我國政府管理、稅收、金融、貿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與此同時,這些改革舉措很有可能成為全國的改革指導方案,為國內其他地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重大的參考價值,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在我國發展自由貿易試點和貿易區的進程中,將會為國家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建立自貿區不僅符合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而且有助于加深外貿程度,提高國際影響力,為我國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中爭奪更多的經濟發展話語權打下堅實的基礎。
2.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上海自貿區是對中國經濟的改造升級,為中國經濟穩定、轉型、以及升級活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嘗試,通過對試點的發展模式和狀況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帶動我國更多的自貿區的出現。總體上,自由貿易區具有較大的發展市場,盈利空間較大,盡早及盡可能的廣泛推廣有助于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國民經濟總值逐年上升,我國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現階段,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在艱險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中尋求新的出路,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我國企業的產品質量較低,反傾銷案頻出,導致我國外貿額大幅度降低,極大削弱了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態勢。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不但使我國企業避免了繁苛的交易規則,而且促使國內經濟參與者自覺規范自身的貿易行為,對提高國產質量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在科學技術和管理體系飛速發展的環境中,世界各國之間的練習日益緊密,面對嚴峻的生存環境,世界貿易往來將會逐漸頻繁,建立自貿區能夠促使我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權。
二、上海自貿區建立的路徑解析
1.遵循金融市場路徑
金融開放是對外貿易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為了規避金融風險,要求自貿區對金融發展方式進行改革。從金融改革的方向而言,上海自貿區金融系統的對外開放不僅為區內的生產體系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推進國家層面上的金融體制改革,成為新時期我國發展對外經濟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對外金融風險主要包括貨幣貶值和市場占領,加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防御工作是進行經濟往來的前提。上海自貿區的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體現了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實現試驗區的人民幣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共通、以及跨境使用人民幣等改革措施。符合了民營、外資、合資經濟的一般特征,通過資金流通形成金融服務平臺,統一辦理相關金融服務。經濟貿易中最大的風險莫過于金融危機,在對外經濟中,更應該警惕金融泡沫對市場帶來的危害,上海自貿區是金融業開放試驗點,在金融風險防范方面做足了準備工作。
2.國家管理路徑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始終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國家干預措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我國政府對市場的管理工作逐漸減少,尤其在發展國際貿易時,嚴格遵照國際貿易規則,創新管理和服務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嚴格限制市場競爭者準入的資格。在經濟交往中,參與主體越多,貿易成交額越大,然而,在自貿區,一方面鼓勵中外企業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對進駐企業進行篩選,選擇優質單位,增加貿易圈內的信用度,促使交易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良性競爭。其次,履行國家相關的經濟發展策略。經濟開放程度與社會發展戰略息息相關,由于國內還存在一定的區域限制,上海自貿區在處理與國家金融關聯機理方面,主張配合“國家政策,向市場放權”的發展理念。最后,政府為企業貿易活動營建法制環境。貨物、資金監管是全球經濟往來的條件,自由貿易園區稅收的更加優惠,外匯政策更加合理、開放。
參考文獻:
[1]何力.南美沿海型和內陸型自貿區實踐與我國自貿區建設[J].國際商務研究,2014,(02):24-32.
[2]何亮亮.大西洋自貿區遏華上海自貿區具戰略意義[J].中國集體經濟,?2013,(35):35-36.
[3]陳歡,王曼怡.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與中國—東盟自貿區協同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4,(03):94-99.
作者簡介:余敏,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專職教師,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