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在整個世界范圍都掀起一股熱潮,幾乎這種國際化的趨勢席卷了世界各國各地。而許多行業的全球化經營趨勢是不可逃避的現實,行業間的國際化高標準經營也漸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必然。本文從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下,我國應該如何借鑒其他先進的國際化的經驗,闡述目前中國絲綢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中國絲綢業應充分利用入世后絲綢業國際化經營的契機,抓住機遇,積極面對困難,找出解決辦法和措施。
關鍵詞:國際化;出口;競爭
一、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絲綢的生產歷史悠久,絲綢品種繁多,名品迭出,在世界的絲綢發展歷史上一直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絲綢生產國,作為絲綢產業的發源地,我國在生絲的出口以及絲綢類商品的初級面料出口量上,長期都處于國際第一的行列。自從我國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絲綢工業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中國絲綢產量依然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繭絲和綢緞這兩類商品,主導著國際商品市場的生產和主要價格走勢。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絲綢行業的國際貿易以及消費格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絲綢業的生產中心也逐步向我國轉移。我國的絲綢工業發展,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在生產能力和技術裝備以及研究水平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據相關數據顯示:來我國生絲產量已占世界生絲產量的70%以上。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都比較適宜栽桑養蠶,這為我國的蠶絲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大自然環境優勢基礎,而且由于發展的歷史悠久,我國在蠶絲綢業發展的技術設施的基礎比較完備,也擁有一大批優秀的產業精英和人才。因此,我國絲綢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前景良好。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絲綢行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上我國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絲綢行業的產業結構不均衡,因此未來要促進中國絲綢工業可持續健康地發展,使中國絲綢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二、我國絲綢業國際化的進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問題
1.我國絲綢業的經營規模小,創新能力弱
目前我國的絲綢業企業主要有兩種類型:由政府主導具有行業壟斷性質的一批大型的國有絲綢生產企業,這類企業目前數量越來越少;另外一種更多的體現為集體或私營企業,這類絲綢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并且與國外跨國公司的企業機制比較接近,但是普遍由于發展時間短,并且自有資金有限,因此導致企業的經營規模都不夠大。由于我國目前蠶絲加工企業許多都是原有的國有企業改制后,新組建的股份制企業,企業規模小并且十分的分散,企業表現出來的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在企業生產的基礎環節以及加工環節都比較薄弱,而資金和科技方面更都無法與世界上的國際絲綢名牌公司進行抗衡。另外,我國的絲綢出口企業,由于體制原因比較依賴原來計劃經濟中的統籌統分模式,更加關注商品的產量而忽視了商品的生產質量,也不太關重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因此許多絲綢生產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弱,產品的技術創新改造和新產品的創新與開發少導致一直以來產品數量較多但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低,而且出口的品種單一,越來越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2.絲綢出口企業的經營觀念落后
其實,中國的絲綢產業的發展不一定要做的規模很大,但一定要做出特色,做出個性,做出品位,這才是可供選擇的現代絲綢企業經營的觀念和思路。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的絲綢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出口形式一直比較單一,產品大多數是通過中間商供貨的方式,間接進入到國際市場上,使用這樣的銷售渠道使制造企業與市場上的商業企業之間原本的供求聯系被人為的隔斷,也造成了中國的絲綢商品不會或者是不會主動以自主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市場的開拓與經營營銷的隔斷,使得我國許多的絲綢企業,幾乎都是依賴以往的訂單式生產,經營中表現為僅僅滿足于有訂單的追求小富即安的心態,從不積極推銷企業自身的產品以及品牌,訂單有了就去生產,忽視了市場上新產品的誕生,新需求的開始。這樣也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整個的絲綢行業產品沒有品牌,或者是有品牌但卻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知名度的國際印象。而且在我國絲綢出口企業之間,因為盲目地追求訂單的數量規模擴大,在國內企業間展開自相殘殺式的惡性競爭,壓價經營,不但企業利潤大大降低,還導致絲綢的原料和中低檔絲綢類別的產品價格過低,無利可圖的可憐境地。因為長期的盲目地追求數量的增長,是很多國內企業喪失了對國際市場需求的動態敏感放映機制,生產中也沒有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大大影響了絲綢生產企業的產品的市場應變能力與競爭力。即使短期在產品出口數量上看到了增長,但長期的經濟效益將越來越低,而更多的外向型的絲綢企業加入,只會形成微笑曲線的利潤空間急劇下降,因此落后的經營觀念一定要盡快改變。
3.我國的絲綢企業缺乏掌握國際化的專業人才
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在我國絲綢行業開拓國際市場和開發國際經濟資源的過程中,國際化的專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為了使中國得絲綢業進一步快速的融入世界經濟國際化的大潮,沒有國際化專業人才只能說是紙上談兵。因為如果沒有企業經營管理國際化的人才,沒有對外出口經營的國際化人才,中國的絲綢業就談不上與國際接軌,更無法在激烈的世界市場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為在國際市場上,任何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強與弱,都取決于企業擁有專業人才的數量與質量。而我國絲綢行業的出口面對的是世界市場,主要的貿易伙伴又大多集中是西方發達國家,他們開展國際貿易的時間長,經驗豐富,而且西方國家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已經形成整套有利于自己國家或地區國際貿易順利發展的法規及慣例,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進行絲綢商品貿易時,在遵循這些國際貿易法規及慣例,但是一直以來我國缺乏懂得國際貿易慣例和相應的法律的專業商業應用型人才,因此在貿易中一直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
4.我國絲綢企業的核心技術實力較弱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絲綢企業生產中的蠶繭的生產效益,比較低,再加上養蠶勞動力的轉移,導致我國的蠶農桑園管理和養蠶創新技術的應用投入不足,因此在養蠶過程中的技術無法到位,生產的蠶繭品質不高,直接影響了絲綢產品的質量。目前在國際上掌握絲綢行業的國際市場信息和生產的核心技術的企業,一般都是國際上一些比較大型的跨國公司,通過絲綢商品的創新,技術的革新提供出更新更滿足客戶需求的商品從而實現獲得豐厚的利潤,而我國的大多數絲綢生產企業一般只能拿到非常薄的利潤,其實,中國的絲綢企業生產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在企業進行商品的生產設計和產品款式等方面,尤其是在“后整染”技術上,我國的絲綢企業與國外的先進水平卻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為這種產品生產的核心技術掌握在一些跨國大公司手中,使得中國絲綢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越來越處于被動地位。目前,絕大多數歐美企業都設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發機構,但是我國大部分絲綢企業在這方面還是個空白。因此,如果中國企業只有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持續生長,否則成為國際化企業的理想將只會成為一句口號。
5.我國的絲綢產品出口缺少國際化品牌
我國出口絲綢類產品的出口結構不合理,絲綢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國際化品牌幾乎沒有。長期以來,我國絲綢出口一直使用統一的老牌子,而且產品的花色品種和產品的檔次高低、品種等方面在品牌中都無法得到體現,形成各類別的出口絲綢商品各地不分彼此,產品不分好壞,都使用一個品牌。導致許多年下來,原有的老品牌由于一成不變發展成了今天的中低檔的絲綢品牌,并沒有因為長期的市場積累而形成我國的絲綢行業自主品牌。這就使得當今的國際絲綢市場上,中國的絲綢業出口效益很難提高。但是,比如,國際品牌的代表,意大利服裝企業。盡管企業的規模并不是很大,產量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們對自身出口的產品工藝可以說是精益求精,重視品牌的創建,更加珍惜品牌的維護,在國際市場中生產的企業的產品總能體現出世界服裝行業發展的流行最新趨勢,在國際市場中大受歡迎,意大利服裝的生產利潤極其豐厚,一件普通的名牌產品就要上萬美元,產品的附加值非常高。我們可以以絲綢襯衫的生產為例,來看看品牌的效果,由中國同一家工廠所制造出來的相同質量的兩件襯衫,如果貼上外國的品牌就會賣到上百美元,但是如果只是標注為本國品牌,中國制造卻只能銷售到十幾美元,差別巨大,而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因此我國的絲綢產品出口缺乏自主品牌,這嚴重的阻礙著我國絲綢行業的國際化發展。
三、中國絲綢業國際化發展的可行性措施
1.加強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引導
針對絲綢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的現狀,各級政府和行業組織要加強對其發展的引導。根據我國加入WTO后的世界市場環境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基本格局和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城市面積的擴大,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發展規劃。近十幾年來,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了打破我國繭絲綢行業在國際上的主導局面,有計劃地把資金和技術投向可能成為我國競爭對手的國家。政府要在配額等相關敏感問題上充當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政府要著力于對絲綢文化的培育和引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如此,一個國家民族工業的實力才能更充分的表現和提升。企業在政府的幫助下要學會運用市場法則,促使企業之間的聯合合作、重組兼并,走商業集團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持續發展之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內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我國的國內組織生產絲綢產品,之后通過在國外建立分銷機構,如國絲綢服飾城、專賣店、連鎖店、精品屋等方式進行國際市場的分銷,幫助企業在國外樹立我國自己的絲綢品牌和聲譽,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國外消費者的市場新需求。
2.更新絲綢企業的創新經營觀念
我國的絲綢企業必須盡快更新原有的傳統落后的營銷觀念,進行先進的經營管理觀念的創新和學習,逐步拋棄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和舊式的商業觀念,重新樹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服務客戶的產品生產和營銷觀念。一定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營銷觀念,參考競爭對手的經營經銷導向,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組織商品的生產和新產品的創新和研發。將絲綢企業的注意力指向消費者積極地對消費者需求進行仔細的市場調查分析,并且生產經營中始終都要基于消費者行為研究的調查,這樣的生產和銷售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產品需求變化,同時及時認真的研究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演變,充分利用我國原有的市場生產中,人力資源和地域資源等先行優勢,更新觀念,重新梳理市場發展的思路和定位,重新獲得世界絲綢產業的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3.加大科技進步力度,提高產品質量,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有優質的產品作保障。我國絲綢行業應該大力發展絲綢最終產品,提高產品品質,擴大深精加工。要加強選育推廣桑樹和蠶種新品種,防治病蟲,推廣新技術加強開發研究能力,調整絲綢行業的產品結構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升級,大力開發高檔產品,樹立絲綢消費的新形象。還要盡快加強研究和開發蠶絲的新用途來尋求蠶絲業新的增長點。中國絲綢應該走產品升級的道路,應該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優質高效上追求最大效益,讓我們的寶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對絲綢企業來說,在把自己的品牌做成全球化的品牌同時,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品牌都面臨經濟困難,正是收購的好時機,低價收購的品牌打造成一個國際性盈利品牌是一條國際化捷徑。在對收購來的品牌進行重組和管理的過程中,絲綢企業可以學會怎樣去駕馭國際性品牌,同時可以把這些經驗傳授給本地的中國企業。另外,今天的國際市場競爭,更多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國際化人才的競爭。其實在我國較大的國有企業,企業的規模大,人才儲備也會比較大,因此只要我們制度開放,國際化的優秀人才,尤其是懂得當今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并具備開拓國際市場的專業化國際人才,為我國的絲綢企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不斷補充和提升企業的實力和生存能力打下了基礎,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員工素質,確立企業真正的文化,是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的關鍵。
四、結束語
20世紀80年代以來,貿易、技術、資本、信息在國際間自由流動急劇升溫,掀起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中國未來的市場面對經濟一體化和品牌經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絲綢企業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企業國際化決策,只要我們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低成本和高質量的生產優勢,強大的人力資源,巨大的市場容量,并進行準確的定位,用全球化的眼光來進行思考,地方化的思維進行運作,相信我們的企業同樣能成為全球化商戰的贏家。
參考文獻:
[1]王莊穆.中國絲綢辭典[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吳代.四川絲綢工業企業走出困境的思考[J].四川絲綢,2010(9).
[3]張海.全球環保潮流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9(8).
[4]魯桐.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李宇婷(1992- ),女,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經法學院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