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財務報告舞弊的概念及其常用手段,統(tǒng)計分析了2007年來被中國證監(jiān)會處罰的舞弊公司的舞弊手段、時間、金額,以及基本概況;利用事件研究法發(fā)現(xiàn),公告日前股價呈現(xiàn)上升趨勢,而超額收益率圍繞0軸上下波動,總體偏正;公告日后一段期間內股價呈現(xiàn)下降趨勢,然后趨于穩(wěn)定;超額收益率為負,然后趨于0。綜上,本文發(fā)現(xiàn),重大遺漏、虛增收入和虛增資產是近幾年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重要手段。而當公司舞弊被發(fā)現(xiàn)、處罰時,短期內公司股價會出現(xiàn)大幅下挫,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長期內也會對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關鍵詞:財務報告舞弊;舞弊手段;超額收益率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綠大地上市公司欺詐發(fā)行案再一次將公司舞弊推到人們的面前,財務報告舞弊與資本市場如同孿生兄弟,如影隨形。在各方面制度沒有完善的國內,上市公司財務舞弊事件也是層出不窮,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等舞弊案件對社會以及資本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而2006年《企業(y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的頒布及正式實施,是否會引起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出現(xiàn)變化,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就是通過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手段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試圖探析新準則下財務報告舞弊手段的發(fā)展趨勢,為有關部門識別舞弊提供參考;同時,通過研究舞弊公司被監(jiān)管部門發(fā)現(xiàn)、處罰后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xiàn),以揭示上市公司舞弊所產生的嚴重后果。
二、文獻回顧
1.財務報告舞弊概念研究
財務報告舞弊,不同的學者稱之為財務報表舞弊、財務舞弊或會計舞弊,至今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包括:Treadway委員會在《特拉德維委員會報告》(The Treadway Commision Report)中,將財務報告舞弊定義為通過錯報或漏報的故意或輕率的行為,導致的重大誤導性財務報告;在其成立的一個專門研究內部控制與舞弊性財務報告的委員會(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1999年報告中,認為財務報告舞弊是對財務報告或財務披露有重大直接影響的蓄意的錯報或財務披露或違法行為;美國審計準則99號(Statement of Auditing Standards, SAS, No. 99)指出財務報告舞弊是為欺騙財務報告使用者而對財務報告所列示的數據或披露的信息進行蓄意的錯報或漏報,導致財務報表在某些方面與公認會計原則出現(xiàn)重大違背;國際審計準則第240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on Auditing 240)將舞弊定義為治理層、雇員或第三方等管理層中的一人或多人利用欺騙的手段獲得非正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與舞弊相關的責任》認為舞弊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員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但注冊會計師關注的是導致財務報表發(fā)生重大錯報的舞弊。
綜上,盡管國內外機構在財務報告舞弊的概念及定義上有所差異,但本質上還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認為,財務報告舞弊是指公司內部人故意采取違法手段致使財務報告違背相關標準,以使得報告使用者產生誤解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在現(xiàn)有的國內外實證研究中,財務報告舞弊公司的選擇并不以其概念作為判斷標準,通常以相關監(jiān)管機構發(fā)布的處罰公告為依據。
2.財務報告舞弊手段文獻回顧
美國COSO曾于2000年發(fā)布了1987年到1997年間舞弊公司的舞弊特征分析,全面概括了舞弊人員、手段、后果等重要信息。COSO的該報告是舞弊特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篇文獻,我國學者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翟英敏(2006)分析發(fā)現(xiàn),企業(yè)主要利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剝離與模擬等“會計創(chuàng)新”、資產重組和關聯(lián)交易,地方政府援助、虛構經濟業(yè)務等手段進行財務報告舞弊;朱錦余、高善生(2007)通過分析2002—2006年中國證券監(jiān)督委員會處罰的上市公司舞弊性財務報告發(fā)現(xiàn),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主要手段包括虛構銷售業(yè)務、虛增資產、隱瞞對外擔保;楊濤(2009)采用了類似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指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主要手段就是進行收入舞弊,該研究得到了章立軍(2009)的支持。而顧玲艷(2010)認為隱瞞披露舞弊、和不實披露是財務報告舞弊的主要手段,其中前者包括20項舞弊方法,后者則高達32項;孫紅梅、蔣娜、岑磊(2011)將財務報告舞弊手段歸納為虛增利潤和虛增資產兩大類,并認為虛增利潤是主要的舞弊手段。
本文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分析2007年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手段,以期發(fā)現(xiàn)新變化,并對其經濟后果進行剖析。
三、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下財務報告舞弊手段分析
1.財務報告舞弊常用手段分析
從《證券法》角度,根據其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發(fā)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即將財務報告舞弊手段歸納為三類: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其中,虛假記載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在披露信息時,將不存在的事實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記載的行為;誤導性陳述,是指虛假陳述行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過媒體,作出使投資人對其投資行為發(fā)生錯誤判斷并產生重大影響的陳述;重大遺漏,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將應當記載的事項完全或者部分予以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2002年12月26日]。
在實務中,管理層常用的舞弊手段主要包括:虛增收入、提前或推后確認收入、費用資本化或資本費用化、虛構或隱瞞費用、違規(guī)計提或未計提減值準備、虛增或低估資產、信息披露問題等。下文研究將結合上述兩種不同角度的分類,根據樣本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常用的財務報告舞弊手段。
2.樣本選取
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發(fā)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并于2007年1月1日實施。新準則下,上市公司是否會利用新準則某些不足之處進行財務報告舞弊是值得研究的。本文以證監(jiān)會處罰公告為標準選擇財務報告舞弊公司;時間范圍為舞弊年度為2007年及以后。
本文手工檢索了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jiān)會)網站上2007年到2014年4月對上市公司的行政處罰規(guī)定,發(fā)現(xiàn)共有12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及以后因財務報告舞弊被證監(jiān)會處罰。值得注意的是,12家舞弊公司僅為證監(jiān)會在2007年到2014年4月期間內發(fā)現(xiàn)的舞弊公司,并不是說這段期間內僅有12家公司舞弊。
(1)舞弊公司基本情況
下表給出了12家舞弊公司的基本信息。從交易所分布上,12家舞弊公司中有9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占舞弊公司總數的75%;3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占舞弊公司總數的25%。
行業(yè)分布上,制造業(yè)行業(yè)舞弊公司為9家,占全部數量的75%,其他行業(yè)為25%。可見,舞弊公司在行業(yè)中的分布并沒有呈現(xiàn)出平均分布,而是集中在制造業(yè),這說明制造業(yè)行業(yè)的企業(yè)更容易出現(xiàn)舞弊行為。這可能和它們較為復雜的會計處理有關。
表1 舞弊公司基本情況表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2)舞弊年份分析
從舞弊年份看,2007年出現(xiàn)財務報告舞弊的公司達6家;2008年出現(xiàn)舞弊的公司為4家,2009年較少,舞弊公司數量僅為2家;2010年有所回升,舞弊公司數量回升到4家;2011年舞弊公司數量為3家,2012年為1家。
一方面,這是由于證監(jiān)會在識別公司舞弊上存在滯后性,大部分舞弊公司都不是在當年或者是下一年被發(fā)現(xiàn),這就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各年份舞弊公司的數量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新準則執(zhí)行之后容易出現(xiàn)因為對新準則的不理解產生舞弊;而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逐漸傳導至我國,負面影響逐漸在財務報表上體現(xiàn)出來,企業(yè)面臨困難,可能會采取舞弊手段掩飾公司業(yè)績的下滑,所以在2010年出現(xiàn)反彈。
3.新準則下財務報告舞弊手段分析
(1)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手段總體情況
基于上文分析,根據中國證監(jiān)會2007年到2014年4月的處罰公告,本文梳理總結了處罰公告上披露的舞弊手段,共涉及虛增收入、虛減財務費用、虛增資產、隱匿負債、錄入差錯未及時更正、虛假陳述和重大遺漏等七類(見表2)。其中,在上述公司涉及的31次舞弊手段中[ 證監(jiān)會對舞弊公司的處罰公告中可能披露其多年舞弊情況或多種舞弊手段,所以12家舞弊公司涉及31次舞弊手段。],重大遺漏出現(xiàn)次數最多為13次,占總數的41.94%;其次為虛增收入和虛增資產,各為6次,占總數均為19.35%;虛減財務費用和隱匿負債分別使用了2次,各占總數的6.45%;錄入差錯未及時更正和虛假陳述僅使用過1次,占總數的3.23%。可見,重大遺漏、虛增收入和虛增資產是近幾年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2)上司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具體情況
①重大遺漏
在重大遺漏中,未披露關聯(lián)關系、關聯(lián)交易以及“代持股”問題是主要手段,各出現(xiàn)4次,分別占到總數的30.77%,但“代持股”問題僅限于寶安地產;未披露重大司法問題(包括重大訴訟和司法羈押)共出現(xiàn)3次,占總數的23.08%,是較為重要的舞弊手段;未披露停產事宜出現(xiàn)2次,占總數的15.38%;未披露借款問題只有1次,占總數的7.69%。可見,未披露關聯(lián)關系和關聯(lián)交易、未披露重大司法問題是出現(xiàn)重大遺漏的主要手段。
②虛增收入、虛減費用
在虛增收入手段中,虛增收入最小金額為5335384.62元,最大金額為286810000元,金額十分巨大。6次虛增收入平均金額為118073690.96元。
在虛減費用中,虛減財務費用最小金額為880024元,最大金額為1156933元,兩次虛減財務費用均值為1018478.5元。
③虛增資產、隱匿負債
在虛增資產手段中,虛增資產最小額為12934742元,最大額為298109400元,金額巨大;出現(xiàn)的6次虛增資產手段虛增平均額為103114542.5元。
在出現(xiàn)的隱匿負債中,隱匿負債最小金額為7826001元,最大金額為12000000元,平均值為9913000元。
④其他
在2007年以來的舞弊公司中,出現(xiàn)錄入差錯未及時更正的錯誤,這是一種較為低級的錯誤,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不是常用的舞弊手段。出現(xiàn)1次虛假陳述,表現(xiàn)為對借出款項未進行處理,并假借與其他機構發(fā)生交易。
四、財務報告舞弊處罰經濟后果分析
當舞弊公司被處罰后,中國證監(jiān)會將通過出發(fā)公告方式對外披露,上市公司也會隨之進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將影響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xiàn)。本文提出假設:
H1:舞弊公司被證監(jiān)會處罰并公告后,資本市場中股票超額收益率為負。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本文以上述舞弊公司為樣本,通過銳思金融研究數據庫搜集數據,來研究處罰公告在資本市場上給上市公司帶來的經濟影響。
本文借鑒事件研究法,定義事件窗口:
證監(jiān)會公布處罰公告日為T=0,根據銳思金融研究數據庫提供的數據,本文選定事件窗口為[-10,+10]。然后以時間窗口期股價、收益率以及超額收益率作為對象研究財務報告舞弊處罰的經濟后果。
收集數據后發(fā)現(xiàn),12家舞弊公司中萬福生科(300268)在時間窗口期沒有數據,因此剔除該舞弊公司。
1.處罰公告對股價的影響
上市公司被處罰后,其股價應該出現(xiàn)下跌。由于各公司股價、市值都不一樣,本文采用市值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加權平均股價,即:Pt=
經過計算發(fā)現(xiàn),在處罰公告日之前,加權股價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在處罰公告日,股價出現(xiàn)下降趨勢,但下降趨勢只維持了5-6天,可見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程度是半強式有效,出現(xiàn)新信息后股價進行了調整(見下表)。
表3 加權平均股價數據
數據來源:根據市場數據整理
2.處罰公告對超額收益率的影響
(1)超額收益率(Abnormal Returns,AR)
股票走勢可能會受到市場總體的影響,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處罰公告信息的影響。為了更為真實反映處罰公告的作用,本文將使用超額收益率以剔除市場對股票收益率的影響。本文采用市場調整模型,則第t日股票i的超額收益率為:
(2)加權平均收益率
同理,本文計算加權平均收益率:
(3)加權平均超額收益率的分析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加權平均超額收益率的反映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在處罰公告日前2日之前,加權平均收益率呈現(xiàn)出圍繞0軸上下波動,但更多的是正超額收益率;在處罰公告日前2日開始,平均超額收益率就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處罰公告日后負,持續(xù)至第6日;并在以后轉為正,同時呈現(xiàn)圍繞0軸上下波動。研究結果同樣支持了上述研究(見上表)。
4.財務報告舞弊對公司的長期影響
從本文研究的樣本來看,截至目前對舞弊公司的處罰大部分體現(xiàn)在罰款和對公司管理人員的罰款,而萬福生科董事長龔永福因IPO財務造假問題,被正式刑事拘留,而公司停牌至今;云南綠大地造假上市案,其董事長何學葵獲刑十年。可見舞弊對公司在短期股票市場上有影響外,也會對公司長期產生影響:
一方面,對于一般處罰,證監(jiān)會將根據《證券法》相關條款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如果性質嚴重,將涉及《刑法》,除了上述處罰,相關責任人還將受到刑事處罰。這些措施會影響到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以及以后的前途,很可能導致高管離職進而影響公司的發(fā)展前景。
另一方面,舞弊被發(fā)現(xiàn)很可能引起公司的退市、甚至是破產。萬福生科就是典型的例子,自被處罰之日起尚未復盤上市。而歷史上因為公司舞弊被發(fā)現(xiàn)導致公司被并購甚至破產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南海公司到安然、世界通信、尚彬、朗訊、施樂、智件、勝騰,國內公司也有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萬福生科、綠大地,他們的命運無不是從行業(yè)巨頭淪落到被并購、甚至是破產。可見,舞弊不但會對公司短期股價產生影響,長期上也會導致公司高管變動,甚至引起公司被并購、破產的嚴重后果。
五、結論
財務報告舞弊并沒有隨著資本市場不斷完善而消失,而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方式。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頒布新準則后,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手段主要涉及虛增收入、虛減財務費用、虛增資產、隱匿負債、錄入差錯未及時更正、虛假陳述和重大遺漏等七類。重大遺漏出現(xiàn)次數最多,其次為虛增收入和虛增資產。可見,重大遺漏、虛增收入和虛增資產是近幾年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重要手段,這與新準則要求的信息披露更為廣泛有關。而當公司舞弊被發(fā)現(xiàn)、處罰時,公司股價會出現(xiàn)大幅下挫、收益率為負,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為完善新準則提供支持,為注冊會計師審計時考慮舞弊因素提供參考;最后,通過探究舞弊對資本市場產生的影響,揭示財務報告舞弊的經濟后果,對其他公司產生警示作用。
參考文獻:
[1]秦江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外國相關研究綜述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5(6):69-74.
[2]翟英敏.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手段剖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06(8):290-291.
[3]朱錦余,高善生.上市公司舞弊性財務報告及其防范與監(jiān)管——基于中國證券監(jiān)督委員會處罰公告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7(11):17-23.
[4]楊濤.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常用手段[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7):28-31.
[5]顧玲艷.我國上市公司二○○四—二○○九年財務舞弊行為研究[J].財會研究,2010(23):48-51.
[6]章立軍.審計失敗上市公司之舞弊特征分析[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5):32-40.
[7]孫紅梅,蔣娜,岑磊.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統(tǒng)計特征分析——基于2007~2009年證監(jiān)會舞弊處罰公告[J].財會月刊,2011(11):79-81.
[8]方軍雄,洪劍峭,李若山.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和啟示[J].審計研究,2004(6):35-43.
[9]韋琳,徐立文,劉佳.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識別——基于三角形理論的實證研究[J].2011(2):98-106.
[10]譙虹,賀昌政.我國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GMDH識別模型[J].軟科學,2007(21):45-48.
[11]楊清香,俞麟,陳娜.董事會特征與財務舞弊[J].會計研究,2009(5):64-70.
[12]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1987-1997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 New York, NY: COSO. 1999.
[13]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Consideration of fraud in a financial statement audit. Statement on Auditing Standards No. 99 New York, NY: AICPA. 2002.
[14]Albrecht W.S,WernzG.W,Williams T.L.Fraud: Br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New York:Irwin Inc,1995.
[15]AICPA.Fraud- Related SEC Enforcement Actions Against Auditors:1987一1997.
作者簡介:錢玉(1971- ),男,江蘇鹽城人,研究方向:經濟管理、企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