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近年來經濟環境進行總結,并以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為基本出發點,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分析研究,同時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脈沖分析的相關方法,對我國近年來的經濟數據進行檢驗以及脈沖相應圖分析,得出我國貨幣政策不是完全有效的且滯后現象較為嚴重的結論。并且針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缺乏有效性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貨幣政策;有效性;脈沖相應圖分析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貨幣當局頒布貨幣政策的實施與運行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逐步提高,但是針對貨幣政策的實施是否未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仍是現在經濟學者討論的重點問題。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的研究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指由中央銀行頒布,通過金融渠道影響經濟實體活動,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多種措施,在長期的政策實踐中逐漸發展了三種貨幣政策工具即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二、我國的貨幣政策歷程
近年來,我國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以及貨幣政策調控的多次實踐能夠發現,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至今,我國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經歷了主要的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指1997年至2002年,這期間主要針對減小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實體的影響,我國的貨幣當局主要實行放松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貨緊縮的經濟環境產生。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不斷下滑,我國面臨的通貨緊縮的經濟環境,中央銀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反通貨緊縮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來擴大社會需求,以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抑制國際上的低迷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的沖擊;第二階段是從2003年至2008年6月,我國的經濟出現持續增長,部分行業發展迅速,出現發展過熱的現象,通貨膨脹現象比較嚴重,我國的貨幣當局為了度過這一艱難時期,主要實施了反通貨膨脹的穩健的貨幣政策;第三階段是指從2008年7月至2009年,由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劇,金融危機由美國發展到全球,由金融領域發展到實體經濟領域,各國家的經濟發展明顯減速,我國的貨幣當局針對這一時期的經濟環境特點主要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第四階段是2010年至今,全是的經濟環境保持良好勢頭,但我國的物價水平增幅較快,2010年延續了2009年較為利好的事態,投資、消費、進出口等都實現了高速增長,此時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三、計量模型
1.變量選擇。貨幣政策的調節工具主要有兩個:貨幣數量和利率。由于我國利率體制不健全,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以及市場對利率的敏感性不高,因此本部分選擇貨幣供應量M2作為中介變量。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來看,在較為發達的經濟環境下,廣義貨幣供應量又與國民收入的聯系最為緊密,且在短期內存款發生改變時,對于貨幣供應量M2來說,只是內部結構的變動,便于貨幣當局控制,本文選取M2的同比增長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量化指標,用GDP表示經濟環境的改善情況。
2.模型介紹。本文的數據均來自于世界銀行數據,主要研究M2對于經濟增長的實際貢獻作用,我們選取了1990年到2013年的數據,運用EVIEWS軟件進行分析,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方程的建立,由于二者的變化趨勢相似,所以我們先選取兩個變量的對數進行回歸分析,二者的關系模型為,
Y=a+bX,其中,Y代表GDP,即經濟增長,X代表M2的值,b為系數,a是截距項。
調整后的模型為:
LNY=a+bLNX
對以上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X的t值很明顯,說明M2對于GDP的作用是明顯的,但是調整后的樣本系數只有0.57,杜賓檢驗值只有1.31,距2的理想值還差一定的距離,因此說明,我們可能在做回歸時忽略了很重要的變量,因此需要對原來的回歸進行差分。我們在原來的模型中加入AR(1),AR(2),AR(3),直到模型變的更加理想,使得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做出更加充分的解釋。以下我們加入AR(1)。模型的調整后樣本系數有所提高,說明針對之前的模型來說有所進步,但是AR(1)的t值不是很明顯,另外,杜賓檢驗也不是很理想,我們對模型進行二階差分?;貧w方程的解釋能力良好,各個變量的t值都比較明顯,F值為1729.253,也比較明顯,樣本系數達到了90.9%,杜賓檢驗值為2.09,在2附近,說明模型擬合的程度較高。
因此,我們可以將模型寫成:
LNY=13.6+0.61LNX+0.16AR(1)-5.89AR(2)
以上模型說明二者有顯著的關系,為了證明二者之間有長期的穩定關系,需要對二者進行協整檢驗。由于解釋變量較少,用EQ兩步法進行協整分析。首先對LNGDP和LNM2進行單位根(ADF)檢驗。
由于LNGDP和LNM2的T值均大于1%水平下的值,因此二者的一階差分結果均是平穩的,因此可以進行協整分析,即繼續檢驗殘差項的平穩性,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殘差項的一階差分結果
殘差項的t值絕對值大于1%水平下的值,因此序列是平穩的,這就說明,M2和GDP之間的關系是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的。
為了說明二者之間除了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還存在著驅動的作用。我們通過Eviews軟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根據滯后長度準則選擇滯后期為2期。變量GDP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如圖1所示,由于存在時滯,變量GDP對變量M2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在當期并沒有表現出響應,然后逐漸增大,在3期的值達到最大。脈沖響應函數都說明了我國的貨幣政策存在產出效應,但是有一定的時滯。變量M2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如圖2所示:變量M2對變量GDP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在第當期就有負響應,在第3期到最大,此后逐漸減弱,直到第8期后仍為負值。變量M2的季度數據對于變量GDP的響應同樣存在時滯的差異,但也都表明央行主動調整貨幣供給以降低經濟增長的動的過程。
四、結論
通過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年的相關經濟數據進行檢驗,可以得出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的結論。通過對我國的經濟環境以及實體經濟的發展特點可以總結出三點主要原因,首先,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存在缺陷,在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信貸機制的傳導是主要的傳導機制,利率市場化水平仍然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空間;其次我國的經濟實體存在企業成本外部化問題,這使得企業貸款對貨幣當局實施加息的敏感度降低;再次我國的貨幣當局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獨立性極差,我國的中國人民銀行隸屬于國務院,又由國務院領導進行宏觀調控,大幅度的降低了我國貨幣當局的獨立性。
貨幣政策的調節主要手段有兩個,一個是以利率為目標的調節,主要適合運用于市場經濟比較健全的國家,另一個手段是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的調節,主要適用于市場經濟體系不發達的國家,利率與貨幣需求及貨幣供給相關性較弱。根據我國的現行的經濟環境的實際情況,我國的貨幣當局應堅持以貨幣供應量為調節目標的傳統調節手段,我國的貨幣當局應該在不斷完善以貨幣供應量為主要調節目標的同時,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形成利率與貨幣需求相關性較強的經濟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上的經濟環境的變化會對我國經濟發展也會產生重要影響,貨幣當局在制定貨幣政策的同時不能僅考慮國內的經濟環境,應該考慮到國際經濟環境的發展,貨幣政策的頒布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需要充分考慮匯率因素;加強貨幣當局的獨立性建設,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前瞻性、規范性以及透明度;貨幣當局應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充分把握時效性與前瞻性,不僅要對貨幣供應量進行有效的控制,還有掌握好貨幣政策實施的時滯;我國的貨幣當局應當加大對金融業的監管力度,進而規范貨幣政策的實施,貨幣政策的相關信息的紕漏更有利于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懷宇,張蕊.金融危機與中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財稅金融,2013(22)
[2]趙習英.基于歷次通貨膨脹的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山東財經大學,2013(7)
[3]丁友潔.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經濟觀察,2013(16)
[4]黃德軍.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實證分析.現代商貿工業,2014(1)
作者簡介:牟悅明(1989.01- ),女,吉林省樺甸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