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為例,分析了基于問題的啟發式(PBHT)教學方法,并對其構建模式、應用要點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提出了該方案的未來改進設想。
啟發式教學問題導向組織行為學針對經管類本科生和《組織行為學》課程特點,筆者將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Problem Based Heuristic Teaching,簡稱PBHT)應用在課程教學中,探索其應用模式與實踐有效性。
一、PBHT方法應用模式構建
1.方法釋義
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PBHT)是施教者選擇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或與受教者專業相關的典型案例,嵌入一個事先構造的待解決問題,不斷引導后者主動思考和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最后引出施教者希望講授的有關概念和理論。結合所講的理論知識,從具體的事例出發,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受教者進行分析和探究答案。在求解的過程中,施教者通過有目的發問,層層啟發受眾,逐步將對問題的探究引向深入。PBHT的核心是以問題為導向,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模式構建
PBHT教學模式包括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辨析和總結5個階段。
(1)提出問題。第一步作為PBHT方法的起點,一定要將問題巧妙嵌入擬研討的案例,將課本中對應的理論和概念融入解決方案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構建問題時要多與當前社會正在發生的焦點案例相結合,或者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熱點案例結合,問題可設計為視頻、游戲,要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答案要有適當的開放性。
(2)分析問題。第二步是對問題展開討論、分析,最好能分組對抗,讓學生既分工合作,又充分競爭。為了取得好成績,他們要了解每個個體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群體特征,即各展所長,又緊密配合、做好領導和團隊建設。無形中,他們對組織行為學中“個體”“群體”“團隊”“領導”“激勵”等章節的相關知識能加以運用。由于目前的課時都進行了精簡,這個階段只能在課下進行,上課時請某個同學代表本組闡明本組立場。但在低年級課堂上,教師要在前幾次課堂上進行此階段,初步規范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但教師的作用也僅限為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斷進行引導,而不能直接給出答案。
(3)解決問題。此環節按小組進行,既鍛煉發言學生的邏輯思考、語言表達能力、材料組織能力,還能考察他們團隊合作效率。教師側重考察他們對問題的把握是否正確,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是否準確,知識體系是否全面,解決方案是否新穎獨到有創造性,等等。教師要發現哪些知識點和理論的掌握上存在薄弱環節。
(4)方案辨析。這個階段,對抗性最強。教師作為主持人,引導各團隊就對方的方案或者觀點,展開持續性的問答,參與的人越多越好,最終讓學生得出某個觀點或結論。當學生出現錯誤或者誤解時,教師也不能指出來,但要做好記錄,并保證辨析環節進行下去。在學生思維的激烈碰撞中,促使他們更有深度和廣度地學習。這種練中學的方式,不僅賦予學生成就感,更加深了對理論和知識的理解。
(5)總結升華。各團隊依次進行總結,發言的隊員應與之前發言的同學不同,甚至是多個同學共同完成。這個階段目的是明確闡釋自己團隊的全部方案,或者得出的最佳方案,要有理有據有深度。教師最后點評并與學生一道評出最佳團隊,最好還能巧妙地引出下一堂課內容。
二、教學方法應用要點
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用的“對話”式教育活動,就是啟發式教學。因其符合教學規律,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辯證法,而PBHT的應用,正是結合問題將此法的優勢發揚光大,產生好的教學效果。PBHT方法的實踐與運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典型知識點
也就是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概念或理論。此法需提前用傳統的授課方式,把必備的概念和知識點先行教授。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選擇熱點案例,巧妙嵌入問題。要取得最佳授課效果,教師須對本課程做好全盤籌劃。
2.問題要實用
要做到啟發功能,須從問題的選擇、案例的挑選,相關的知識點等,都要密切聯系社會現實和學生專業實際,還要適度結合社會未來發展趨勢,對能力,對職業素養的要求,選擇實用性強的知識點采用此法上課。
3.學生回答要有自主性
教師只是主持和導演,但不能直接向學生灌輸理論,而是結合他們對的解決方案,引導他們追憶、聯想,運用已有知識和信息進行創造性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新的問題,發表新的見解,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能。
4.答案要有開放性
目的是吸引盡量多的同學參與進來,積極與本組之間、不同團隊之間以及教師之間,大膽交流溝通。因此,教師選擇的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多角度,多維度展開分析。
5.課堂問題安排要有連貫性
好的案例和問題迅速激發大家的興趣,隨后的問題分析及方案提出要簡潔明快,而方案辨析要緊張熱烈,總結升華要干凈利索,這樣環環相扣,每個學生樂于其中。這要求教師精心備課,科學設計。
三、效果與改進
1.教學效果
筆者運用“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法”,講授“價值觀”這一知識點,發現該方法的教學效果主要有:(1)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有效理解。不用系統復習,上完這節課后,85%的學生能夠較完整準確闡述出對本節內容的理解。(2)開拓思維,增強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3)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案例和問題的選擇緊密聯系社會焦點和專業實際,并照顧到未來職業對能力素質的要求,采用該方法教學,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團隊的溝通,獲得專業自信,還從課程中學到了專業知識之外的許多東西,收獲了同學友誼。
2.改進設想
實踐中發現,相比低年級,高年級學生多認為“方案辨析”環節更能學到知識。此環節既檢驗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鍛煉了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溝通能力。也檢驗自己是否能實現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因此,下一步改進方案,主講教師計劃強化這一環節。
而低年級學生由于知識儲備欠缺,討論不夠深入。尤其是大一學生,總認為解決問題時有“標準”答案。因此,低年級班級應選擇較簡單的知識點,并進一步加大問題設計的開放性,鼓勵多角度思考。教師僅作主持人,盡可能少發言,多引導學生之間互相提問和辯論。此外,學生的專業、年紀、生源差異性也較大,如何因材施教,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還需要學者進一步深入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斯蒂芬.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為學(12版)[M].李原,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彭芬,劉李豫.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實踐——以”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育,2013,(3):65-67.
本文為文華學院組織行為學優質課程建設(項目編號:J090074046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