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對武漢地區幾所中學的“雙證制”教育培訓工作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分析了實際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和不足,提出了對武漢市“雙證制”教育工作改革的建議。
“雙證制”教育問題建議“雙證制”教育培訓原本是促進中學畢業生就業的一條舉措,但由于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或實際執行的不當,其效果往往不佳。我們以武漢地區的幾所中學為研究對象,對其雙證制教育培訓工作展開了跟蹤調查研究,終于發現了其中的存在的幾點問題。
一、武漢地區中等學校“雙證制”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1.教學思想滯后于硬件環境的發展
在當前的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下,學校的教學硬件設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視聽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乃至于網絡教學都已經走向了普及。這本應對教學的效率實現有極大的提升,但由于管理者和教師的思想卻還是停留在原地,還是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主線,卻忽略了學生在職業技能培訓中所最需要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2.師資的不足
我們發現,在調查的幾所中學中,均沒有專門設置“雙證制”培訓教師。在崗的“雙證制”培訓人員多為數理化外等專業教師兼任。而他們的知識結構與技能水平往往并不適合,也并不足以完成培訓的任務。因而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讀教材”,而沒有任何操作與技能訓練的教學內容,即使有也達不到與社會要求接軌的專業化水平。
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雙證制”教育培訓已經退化成為一種簡單、落后的文本宣講。盡管其課程名稱可能看起來很豐富,比如法律、計算機、汽修、電氣維修等,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根源還是在于師資力量的不足。
3.課程安排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我們的調查還發現,幾乎所有中學在培訓中都有法律、維權、計算機操作、就業指導等方面的課程,卻沒有更實用的普通工種及三產業崗位技能、制造業技能培訓的課程。已有的課程安排也缺乏系統性和就業的針對性,沒有實現“畢業證和職業技能證”兩者的相互融合。這種安排扭曲了“雙證制”培訓的真正內涵,而課程的缺乏新意,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甚至有的還會干擾學生職業技能的發展。
4.“雙證制”培訓定位的局限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而“雙證制”培訓的對象是初、高中升學困難的學生,我們稱為“兩后生”。其中一部兩后生按勞動法規定,尚未到達法定就業年齡,用人單位不允許錄用。針對這一現狀,目前在初中畢業生中試行的“雙證制”培訓,僅屬于技能和能力素質培訓,而非“職業資格證”培訓。因而在初中開展“雙證制”培訓勢必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而對于高中畢業生而言,升學仍然是其第一選擇。即使不能順利升入大專院校,他們也會選擇職校或培訓機構來完成職前技能的訓練和儲備,而并不會對“雙證制”教育培訓寄予厚望。這都會導致中學內的“雙證制”培訓流于形式。
二、對“雙證制”教育工作改革的建議
1.注重現實性,轉變培訓觀念
為了全面落實中學“雙證制”培訓的質量,我們必須加快教學思想轉變,全面提高對“雙證制”培訓的重視程度。我們需做到:(1)注重學歷知識與職業技能統籌并重發展。(2)加強對初中學生培訓優惠政策、就業觀教育的宣傳,積極動員“兩后生”參加培訓。同時擴大學生開放范圍,將“雙證制”教育向“兩后生”之外的其他生源傾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向職業院校輸入更多優質生源。(3)加大職業技能和能力素質培訓的力度、強度、精度,調動更多的“兩后生”及“非兩后生”了解相關的知識技能,促使各初中學校充分認識“雙證制”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切實調動全方位力量的積極性。
2.加快課程的個性化建設
“雙證制”培訓的課程內容需要走專業化、個性化的道路:(1)以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訓練為主,輔以法律、職業道德與禮儀、權益保護等相關知識;(2)結合本地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發展設置培訓課程,將技能培訓與企業實習相結合。學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實際情況,擬定好所開課程。
3.完善課時安排
現行的“雙證制”教育培訓時間多安排在每個學年的下半學期(通常是每年3月份以后)。而這個時間段,是畢業生復習準備升學的關鍵時期。學校、教師、學生關注的焦點都在“升學”上,而在這個時間開展的“雙證制”培訓注定了不會受到重視。
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盡快將教學計劃落到實處,將學校教育的本質回歸到“關注人的發展”。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可將“雙證制”教育培訓實施的時間提早,即從每年九月份就開始實施,這樣,不僅保證了“雙證制”培訓課程的課時,也可適當緩解與畢業生升學考試時間上的沖突。
4.改變培訓模式提高培訓效率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我們應改“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變“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注重課程實踐教學,鼓勵教學者優化理論課程與就業技能實踐課程設置,做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銜接,注重引導更多的學生做好對就業技能實踐課程的學習。鼓勵教學者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5.提高師資能力,加快教師隊伍建設
為建設與時俱進的“雙證制”培訓隊伍,我們應做到:(1)擴大授課教師來源。例如,我們可聘請中職學校專業教師、企業高級技工以及其它社會專業人士等作為兼職教師。(2)授課教師隊伍專業化。委派社會經驗豐富、授予課效果好的教師擔任任課教師,穩定其隊伍。(3)組建骨干課程講師團。以校內教師為主體,吸收社會相關專業人員,組建骨干課程講師團,資源共享,送教下校,為學生提供較高質量的培訓課程。(4)強化教研活動。目前,“雙證制”培訓教學工作主要由任課教師單獨承擔、單獨完成,教學研究活動相對來說及其有限。因此,需建立健全相應教研活動機制,促進多方資源的交流,幫助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三、結論
推進“兩后生”“雙證制”教育培訓工作,是推進教育權利平等的重要組成,是普及現代文明的渠道,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與改革離不開“雙證制”教育培訓的優化與推進。
參考文獻:
[1]陳秀華.對雙證制教育培訓教材《現代文閱讀》的幾點思考.北京: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6).
[2]時小儂.基于就業準入制度的“雙證制”教育分析.北京:中國電力教育,2011,(1).
[3]毛湘,姜義民.成人“雙證制”職業培訓的問題與對策.北京: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