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和健康之間的聯系無論是從現實生活中的大眾感受,還是從理論研究結論來看,都是客觀存在的。本文針對音樂教育對健康的影響作用進行了全面探討,并以此為基礎,闡述了高校采取音樂教育的形式推動健康發展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更好地發揮音樂對健康的有益影響。
音樂教育身心健康影響現在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音樂教育不過就是一種學習,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像完成任務一樣的進行,而我個人以我多年從事高校音樂教育的經驗出發,得出以下結論:音樂更應作為一種人文關懷的手段在高校中推廣,音樂教師更應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幫助大家不僅僅在大學這幾年有限的學習當中獲得知識,更應該將聆聽音樂作為一種習慣,使人們在身心健康方面更多獲益。
一、引言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大,亞健康的人群劇增,過勞死的現象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據中國亞健康管理中心最新數據統計:我國亞健康人群發生率在45%~70%之間,發生年齡主要在35~60歲之間。人群分布特點為:中年知識分子和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人士、領導干部、企業家、影視明星是亞健康高發的人群,青少年亞健康問題令人擔憂。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人,知識分子的平均年齡僅為58歲。
以美國一位醫學領域的專家的研究為例,搜集整理了一共35名美國曾經的著名音樂人的信息后,發現這些專業人士壽命的平均水平達到了73.4歲,這一水平超越了美國男性壽命平均水平,高出了5歲。此外,其他西方國家的類似研究結論也顯示,如果常聽音樂,人的壽命會延長5到10年的時間。
二、高校師生的健康狀況
(一)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
在武漢,某機構曾針對教師健康狀況在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40歲左右的教師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有媒體報道稱:八成教師感到壓力大,僅在2000年~2005年間,就有135位北京大學及中科院的院士過勞死。平均年齡53歲。各種人士針對此現象進行了種種分析,此處就不再贅述,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除了對同行們感到憂慮之外,我將從自身的職業角度及經驗出發,提出一些觀點與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改善這種亞健康狀態。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高校教師對亞健康狀況雖然有所認知,但是,卻不知用何種方法如何改善這種狀況,以至于幾年之后,疾病纏身,令人惋惜。究其原因,大家都說自己工作忙,抽不出時間鍛煉。
(二)在校大學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狀況
同時,在校的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也是不容忽略的。他們尚年輕力壯,不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但因心理疾病引發的種種問題近年來不斷見于媒體報道。例如:自卑、自閉、抑郁、溝通障礙、打架、偷竊、因失戀、考試成績差、導致退學、自殺、兇殺等。現今中國社會獨生子女較多,競爭日趨嚴重,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將會導致嚴重的社會現象。
三、音樂給人身心健康帶來的好處
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大量實踐表明:優美的音樂能夠增進身心健康的發展,醫治疾病。當悅耳動聽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后,優美的旋律刺激神經系統,使人的精神愉快,情緒振奮。現在大多數音樂學院開設音樂治療這門課程,通過學習使人們更能夠在生活中學會用音樂來“療傷”。正如我國古代名醫朱震所言:“樂者,亦為藥也。”對于音樂而言無論是演奏者還是欣賞者,在完成一部作品的時候事實上都是一種全身心的運動旅程。音樂情感是人體運動的一種形式,是影響身體素質的內在動因。在音樂的發展史上,音樂始終與人體運動是分不開的。它能直接刺激人們聽覺、撥動人們的心弦,使人們不由得身心舞動。音樂對于促進各種心理素質的提高具有催化劑的作用。它有利于克服困難,不斷的挑戰進取;有利于增強自信心,樹立健康的個性;有利于培養人們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音樂能夠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功能得以完全體現。
1.聆聽音樂方便易行,易調節身心健康
現代社會獲取音樂的途徑簡便易行,音樂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對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研究中表明,大學生喜愛音樂的為36%,認為為了調節心情而聽音樂的人為79%,認為音樂可以調節心情的為91%,聽音樂會產生聯想的為87%,100%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音樂能引起心情變化。
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專家紀蘭諾修女指出: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色通過大腦感應可引發情緒反應,并進一步影響生理狀態,如果懂得如何控制反應過程,便能利用音樂來有效松弛神經。
2.鑒別音樂,熱愛音樂,將音樂作為一種舒緩壓力的手段
在閑暇時學會欣賞音樂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好處:陶冶人的性情,音樂的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沁人心靈最深處,能喚醒人的靈魂,培養高尚的情感。鼓舞人的斗志音樂能使人振奮,激發力量。如進行曲等。
音樂對于人的情緒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力,可以通過聆聽音樂,改變人的心境、情緒,刺激副交感神經,使機體緩解緊張、降低生理喚醒水平,幫助人進入放松狀態。
音樂在歌唱、樂器演奏和創作中,能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人際交往環境,釋放壓力,緩解痛苦。在音樂活動中可以表現自我,從而提高人們的自信心,培養、改善人際能力、語言能力。
3.用音樂來傳達健康正向的能量
我國《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運用音樂手段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音樂能夠對人身心兩方面的健康都產生極為明顯的影響,而音樂帶來的包括直接治療效果在內的各種正面效果,就是因為音樂對人的精神和身體兩個方面都能夠產生的一些特殊的作用。因此,通常可以從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來總結這些有益的作用。
從心理方面來看,音樂的作用,直接表現在對人的情緒的影響,以及對行為產生的影響。音樂能夠被廣泛地用于對心理的減壓和情緒的舒緩上,能夠起到治理抑郁的專業醫療效果。實際上,音樂在心理層面上的這些良好作用,得到了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經驗的廣泛證明。
從生理角度來看,音樂能夠通過物理傳遞機制,對人的健康產生作用。音樂以音響的形式播放出來,從而使得人體的生理上出現相應的變化。聲音實質上表現為聲波,以振動的形式傳遞一定的物理能量。作為具有特定頻率的振動的音樂,可以作用在身體內部不同的振動系統上,利用共振的作用機理,影響身體內部的不同器官在節奏上趨于協同。而身體內部系統的協調性,是保證身心保持健康的基礎所在。音樂在這方面的健康作用,還表現為優美的旋律以聲波的形式使得人的大腦受到影響,促使人的神經產生一定的波動,通過神經等身體內部傳遞機制的調節作用,使得一些人體內部腺體產生更多有利于健康的各類元素,包括激素、酶等形式,使得血液流動等內部循環更加順暢,使得身體的新陳代謝水平提高,最終表現為人在精力上更強,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生命力。舉例來說:具有激烈節奏的,可以產生較強振動的音樂能夠刺激人們的運動神經,使得諸如跳舞等較強的運動行為成為人們的主要選擇,而這些運動既體現了健康性,又能夠促使人體更加健康。音樂這種物理作用帶來的身體運動效果,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享樂的游戲性,而并不會和勞作的辛苦性產生關聯。此外,音樂還可以使得人在精神上因為振動而得到松弛,使得運動中的人們能夠更加輕松,從而可以堅持更長時間的運動。因此,在很多運動在開展時,都會有音樂播放伴隨。
總體來看,音樂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對于人的身心健康都產生著明顯的作用性,這種客觀規律的存在,為利用音樂強化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依據。
四、高校該如何運用音樂教育來提升健康
1.音樂對健康的影響作用,為高校采取音樂教學來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奠定了客觀基礎,而我國的教育發展則為這種教育創新活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早在2006年,我國教育部辦公廳就已經制定和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其中,對于普通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確定了明確的目標:“……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因此,這一基調的確立,就使得作為藝術教育一種的音樂教育,也要達到上述目標的要求,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教育領域對所有高校學生給予的現代人文關懷,幫助學生們更加健康地成長。因此,從主觀意識層面來看,為了將音樂用于高校健康教育中,我國教育領域也作出了積極努力。
2.作為高等教育具體體現的高等院校,在教育過程中,不只是要關心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技能,而且還要保證大學生群體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健康。因此,要想落實這一全體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當承擔的教育職責,就一定要更加廣泛地創新教育方式和內容。而考慮到音樂對于健康的全面作用性,就決定了將音樂這種元素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中去,將能夠極大地促進高校對大學生的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新的時期,應該積極將專業課程的教學、心理素質的培養等傳統教學內容和現代音樂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構建良好的健康教育模式,從而顯著提升學生群體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水平,幫助他們全面發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采用音樂的形式來加強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3.應將音樂教育看作是推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應當在校園組織開展更加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活動,利用音樂對健康的影響,來達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發展目標。實際上,現代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和推進,已經產生了帶動高校群體在音樂素質上進入了新的水平,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校園音樂環境。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已經組織的一些定期校園音樂節,就已經達到了這種良好的效果,在營造了更加健康的校園文化的同時,也促使學生群體具有了更強的人際處理能力,從而,在音樂的交流和溝通中,也進一步傳遞了音樂的正面健康效應。
總之,在今后的高校教育工作中,應深刻全面地認識音樂對健康的重要作用,更加廣泛地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將能夠大大催進健康發展。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開展音樂教育,實現健康發展的活動不應被歸屬為專業化的精英音樂教育,而應該是一種大眾型的非專業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化普及型的教育活動,才能充分地發揮音樂對健康的良好影響。
參考文獻:
[1]許洪帥.中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現狀與基本對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4).
[2]喻方.音樂欣賞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藝術百家,2011,(1).
[3]佚名.音樂與健康[J].新潮電子,2008,(5).
[4]吳斌.中小學音樂教育別走向功利化[N].中國教育報,2010-9-27(2).
[5]克雷格奈特.聆聽音樂[R].耶魯大學開放課程,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