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基地落實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是全面推進課改的有力保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診治“高分低能”通病的必要措施,綜合實踐基地是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參加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是消除厭學情緒的有效手段,實踐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場所,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綜合實踐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是引領全社會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催化劑,從以上七個方面,談了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現實意義。
社會實踐活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本世紀初,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對中小學課程體系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革,其中增加了社會實踐課程并確定為必修課。但是,如何實施此類課程成了所有學校面臨的嶄新課題。江蘇、山東等地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勇于嘗試,大膽創新,通過創建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組織中小學生集中開展社會實踐,取得了極具推廣價值的經驗,受到教育部的肯定。現在,全國各地以此為鑒,都積極動手建設基地廣泛開展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給基礎教育領域吹來了一縷春風,帶來了新的氣象。
一、通過基地落實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是全面推進課改的有力保障
我國中小學課程方案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并作為必修課程。其主要特點是面向全體、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其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其任務側重學生的個性養成、能力培養、全面發展。據此,許多地方明確規定了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每學年必須開設的課時總量和必修學分。但是,新課改十幾年來,這門重要的必修課沒有真正實施好,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不到位,主觀上不重視,二是好多學校不具備條件,心有余力不足。因此,以市、縣為單位建一所綜合實踐基地,集中開展活動,既節省了投資,又能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資源,使這門必修課程真正落到實處。
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診治“高分低能”通病的必要措施
受招生考試制度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內教師重知輕能、“唯考試分數論”現象長期存在,導致學生高分低能,不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也差。大家焦慮、呼吁了幾十年,終究有看法沒辦法?,F在,通過集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投身社會,聞見知行,在學工、學農、學軍以及各種生活體驗、主題教育過程中,動腦想、動手做,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社會經驗、科學方法(如急救、避險、駕駛、烹飪、攝影、手工制作、藝術創作等),嘗試探索創新,親手實踐,親身體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只會學不會做且無一技之長的問題。
三、綜合實踐基地是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
我國中小學的課程形態雖然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統考分量最大的國家課程毫無疑問是師生攻克的主要堡壘,占據了絕大部分教學課時,也局限了學生的知識涉獵面。綜合實踐基地的課程具有主體性、時代性、地方性、靈活性特點,它沒有程式化的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完全在動態中再生、變化中呈現,立足“投其所好”,滿足“海闊天空”,讓學生了解更為新穎寬泛的課外百科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放眼大千世界。
四、讓學生參加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是消除厭學情緒的有效手段
我們從媒體上看到,每年高考結束后,各地不少學校的學生以集體撕書、燒課本等極端方式發泄心中郁悶,緩解心理壓力,更有甚者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輕生道路。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深刻反思。不夸張地說,現在的學生從小學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學業包袱一直到高中畢業,十幾年內整天重復著上課、作業、、練題、考試的機械循環,苦學厭學而不能棄學,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這種現狀下,組織學生定期參與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甩開課本、作業本、試題試卷,讓其自主選擇他們各自喜歡的在學校無法實現的學習內容和活動項目,滿足其興趣愛好,釋放其潛能,培養其特長,可以有效的調節學習情緒,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和諧健康的發展。
五、實踐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場所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笨梢?,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我們培養人才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積極創新,打開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但是綜合實踐基地的德育與普通學校又有區別?;氐掠趫F隊中開展,在活動中滲透,而且在精心設置的環境和特殊的氛圍中進行,更形象直觀、鮮活生動,熏陶感染,觸及心靈,避免高談闊論,空洞說教,更有利于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
目前,落實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是現行招生考試制度下大家對爐火純青的“應試教育”的默認與推崇。雖然領導、專家、學者喊破嗓子,但當家長、社會甚至于政府部門拿“升學率”這把尺子來衡量評價學校時,所有校長都不會“背道而馳”。于是,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十幾年后的今天,仍然會看到普通教育的一個鮮明特點——名校因應試而名。在這種一時難以改變的大教育背景下,創建綜合實踐基地無疑是給學生開辟了一個真正體驗素質教育的獨立空間,搭建了一個掙脫枷鎖自由發展的舞臺,讓每個孩子在品德、智慧、能力、體質、審美、心理等方面呼吸“新鮮空氣”,汲取更多營養,讓他們的成長過程伴隨著更多的歡樂、自由、活潑與生機。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對于素質教育的落實,其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七、綜合實踐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是引領全社會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催化劑
基地課程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課程資源建設,不斷為活動課程提供必要的載體。如果政府部門統籌規劃,通過政策引導和共享機制建設,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爭取社會力量支持,以多種方式開發和利用不同行業、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社區、農村、部隊,特別是各類科技與文化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一切可以服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社會性資源,那么綜合實踐基地將成為對青少年進行社會教育的大舞臺,既落實了學校教育課程,又有利于形成全民關注支持青少年成長的良好風氣。筆者考察過國內很多基地,親眼看到好多基地的科技館、交通安全學習園地、天文館、學軍園地、模擬法庭、地震體驗館等都是相關部門援建的,足以說明社會力量是支撐基地發展的強勁動力。
總之,全國各地以縣、市為單位建設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是新時期教育領域的新事物。我們有依據確認,這一新事物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膽嘗試,是有效落實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深遠意義和價值遠非上述諸點,深而究之,抑或關系著我們如何培養未來人才,如何實現民族復興大夢這一宏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