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是成長在互聯網時代“90后”,他們個性鮮明、思想前衛,接受信息能力強。高校輔導員必須認清網絡給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新挑戰,將網絡語言作為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切入點,增強言教的真誠性、針對性和藝術性,辯證地處理好嚴與松、表揚與批評、短期奏效與長期漸進、主角與配角等關系,努力培養為社會所需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網絡高校輔導員言教研究一、網絡語言——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戰
當前,在校大學生以“90后”為主,他們成長在網絡時代,浸潤于新媒體環境,是使用新媒體技術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一代。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學習方式無不被烙上新媒體時代印記。他們每天上網的時間遠遠超過一般人,對他們來說,網絡已經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筆者曾對180名在校大專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顯示:48%的專科學生每天花費3到5小時上網,接近半數;21%的專科學生每天花費1到3小時上網;15%的專科學生每天花費1小時上網;16%的專科學生每天花費5小時以上上網。可見,大學生們每天的上網時間超過了一般人平均上網時間2.5個小時。這些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網絡已經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漸成為大學生課余活動的主要內容。他們的網絡語言創造力非凡,例如:o(∩_∩)o...^_^表示高興的心情;╭∩╮(︶^︶)╭∩╮表示鄙視你、菜鳥——差勁的新手;OUT——老土;NC=腦殘;ZNL=正能量;BFF=best friend forever=永遠的最好的朋友;GTG=got to go=要走了;TTYL=talk to you later=等下再跟你聊。作為高校輔導員,必須要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學生交朋友,學生希望輔導員不僅要有很強的親和力,還要時尚、自信,能夠跟得上他們的節奏,沒有代溝。與他們既是朋友,又是知己,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扮演著陪伴的角色。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搭建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平臺,提高言教藝術和技巧,提升輔導員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二、網絡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利用網絡技術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利用校園網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將校園網建成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和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網絡環境給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輔導員要主動接受并努力占領學生喜歡的事物。通過網絡保持與學生的密切溝通,要密切關注網上動態,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運用QQ、微信、飛信、博客、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與學生建立互動,分享資源、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微博(英語: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又稱微博客,是一種允許用戶及時更新在一段時間內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簡短文本,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者只能由用戶選擇的群組閱讀。高校輔導員應把微博作為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通過微博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動態。目前大學生微博用戶正以驚人的速度遞增,看微博、發微博是當代大學生的業余愛好。通過微博,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心情,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可以與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和幸福,可以參加微博圈,可以參加公益活動。微博圈已經成為大學生活動的一個社區,輔導員要努力進入這個社區,以占領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快速通道”。對大學生微博的關注,高校輔導員可以迅速了解當代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甚至能夠發現一些問題學生,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化解矛盾,預防突發性事件發生。
三、網絡語境——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語言不是蜜,卻可以黏住一切。”網絡語境下,輔導員對學生言教的過程,也是溝通的過程。通過溝通,師生之間可以架設一道心靈的橋梁,可以澄清是非,增進理解,形成共識。學生通過接受輔導員的言教,可以逐漸明白輔導員的良苦用心,摒棄消極情緒,去除思想上的疙瘩,從而精神振奮,輕裝上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的言教,可以弘揚正氣,喚起學生的良知,可以使學生聞風而動,從善如流,從而增強班級凝聚力、戰斗力,提高班級管理效益。
網絡語境下言教必須具備真誠性、針對性、藝術性。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輔導員對學生的言教也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筆者認為科學而藝術的言教必須具備真誠性、針對性、藝術性。
1.網絡語境下的言教真誠性是言教取得成功的基礎
輔導員利用網絡平臺和學生進行交流、分享資源甚至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指導,輔導員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判斷標準,通過網絡可以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增進感情。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在網絡語境下所發表的語言、文字必須真誠,讓學生容易接受。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言教亦然。沒有真心、誠心、愛心,只有虛情假意,甚至冷酷無情,學生心靈的大門就不會為你打開,學生就會嗤之以鼻。如果輔導員只是口若懸河,夸夸其談,言不由衷,這樣的“言教”,不能使人心悅誠服。要把陽光灑到別人心里,自己心里得有陽光。古人說得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再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我們真誠地對待學生,就一定會迎來學生思想工作的豐收。有個心理學家說過:差生往往站在大海彼岸,呼喚老師的理解。理解的基礎是信任、真誠。知己才能知心。真誠就意味著公正、公平、公道,就意味著理解,富有人情味。這就要求輔導員平時多參加學生的活動,與他們打成一片,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讓學生感受到輔導員的坦誠和真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展開。
2.網絡語境下的言教針對性是言教取得成功的條件
我們都知道,治病要對癥下藥,制衣要量體裁衣,射箭要有的放矢,唱歌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那么我們對學生言教,又怎能亂彈琴、放空炮?含糊其詞,胡言亂語,會令人不知所云,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的放矢,對牛彈琴式的言教必然會使學生聽而不聞,無動于衷。只有富有針對性的言教,才能有力的撞擊學生的心扉,才會使學生動容。
而要做到有針對性,輔導員必須經常上網,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潛心觀察,細致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習性掌握得越準確可靠,輔導員的言教就越能駕馭學生,深入人心。
3.網絡語境下的言教藝術性是言教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言教,能寓教于樂,使學生如沐春風,甘之如飴;能使學生既接受了教育,獲得心靈的洗禮,又得到一次審美的享受。不能有力地吸引學生,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學生。輔導員在言教中,如果不講究藝術,只是干巴巴的空調的說教,學生聽來索然寡味,懨懨欲睡,其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乃至一無所獲。
富有藝術性的言教,能長我之氣,壯我之威,使人熱血沸騰;能使學生的矛盾、疑慮、困惑渙然冰釋;能發人深省,促人自警,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輔導員必須針對學生存在的思想實際問題,有機地運用文學、藝術手段,調動各種感官刺激手段,在微博上配以圖片表達出來,力求生動、形象、活潑、有味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例如,看到有些學生為了瑣事斤斤計較鬧別扭時,我希望同學要胸襟開闊,并引用清朝大學士張英的一首打油詩:“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至今不見當年秦始皇。”隨后又介紹這首詩的來歷,即“六尺巷”的故事,最后化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我們班XX同學的心胸”作結。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在笑聲中接受了教育。在日常交流中,輔導員應多使用第一人稱,比如我們班、我們同學、我們大家、我的學生們……諸如此類的語言,讓學生有一種歸屬感,學生感到得到輔導員的認可,感覺到老師與他們人格是平等的,能夠產生主人翁意識。
四、網絡語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網絡語境下,輔導員對學生的言教,需要辯證地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
1.嚴與松或嚴與德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不是萬能的。循循善誘式的言教必須輔之以一系列嚴格的管理措施。有人說得好:“帶兵以嚴,服兵以德,嚴德并行,攻無不克。”其實,育人也是如此。輔導員對學生也必須嚴徳結合,恩威并施。常言道,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不施霹靂手段,難顯菩薩心腸。嚴格的管理出效益,出人才。放任自流,必定會管理無序。好好先生的苦口婆心,對學生的教育難以奏效。
2.表揚與批評
無端指責,一味批評,出語尖刻,冷嘲暗諷,是傷心的利劍,是無情的秋風,是撒向傷口的鹽,輕者使人無所適從,妄自菲薄,重者會制造隔閡,產生敵意,不是嗎?“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字之貶,嚴于斧鉞。”因此,我們要慎用批評,善于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對學生的過失不一棍子打“死”,絕不以一眚掩大德,充分肯定學生的長處,熱情地鼓勵學生,記得一位美國教育家說過:“贊美猶如陽光。”是的,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美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得當的贊美就是教育成功的一半。
當然,只有表揚,沒有批評,諱談缺點、問題,那是溺愛、寵愛,是糊涂的愛,那往往使得學生是非不清,也無以殺一儆百。要知道“涓涓不塞,將成江河;兩葉不去,將用斧柯。”
3.短期奏效與長期漸進
成功的言教有時也能產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神效,有時也會使浪子“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但輔導員對學生的言教,不能指望立竿見影。因為心急吃不到熱豆腐,欲速則不達。事實上,思想改進、轉化的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波浪式推進過程,有時甚至會反復。特別是當前,市場經濟、網絡時代或多或少對學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我們要充分估計學生思想工作的艱巨性,不能大而化之,操之過急,要善于反復抓,抓反復,做耐心、細致、深入、持久的靈魂塑造工作。
4.主角與配角
輔導員無疑是對班級學生進行言教的主角。可是,盡管輔導員主觀上堅持“老生常談不談,人云亦云不云”,但經常那么講來講去,客觀上,學生會產生抗藥性。事實上,學生經常看輔導員的獨角戲,會倒胃口。那就需要我們輔導員精心組織,創造性地策劃,請學有專長的人,請身邊小有建樹的人,請家長來給我們的學生進行言教,這樣,既可以使學生耳目一新,又與輔導員的言教遙相呼應,從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筆者曾做過有益的嘗試。本班學生一度學習熱情不高,沒有什么動力,不少學生認為現在就業主要憑關系,關系硬,成績不好照樣找到好單位;沒有什么關系,成績再好,也同樣面臨就業的危機。正好本校一位老師的女兒憑自己的真才實學,在一家外資企業找到了許多人為之向往的工作。于是筆者請她到班上為學生現身說法,在學生中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許多學生表示:與其望父成龍,不如望己成龍。
五、輔導員要提高網絡時代言教質量,必須增強自己的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涉及各方面的知識,是一個特殊的、涵蓋面很寬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術的、經濟的、法律的諸多因素,和許多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扎實的信息技術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網絡語境下,高校輔導員要提升言教質量,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熟悉網絡傳播規律,能與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溝通和交流,密切關注時事熱點、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能對各類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鑒別、篩選,科學地歸類、取舍,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接受積極、健康、正確的主流信息,幫助大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自身的生活和學習需要。另外,還要利用一些技術手段,對浩瀚的良莠不齊的信息進行攔截,對不健康領域加強訪問控制。
輔導員要提高言教水平,還要有敬業精神。只有敬業,才能樂業;只有敬業,才能勤業;只有敬業,才能精業。
當然,我們在強調網絡語境下“言教”的同時,還必須注重“身教”,《論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荀子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不可否認,對學生來說,輔導員的“身教”能使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有時就是無聲的命令。但光有“身教”,沒有“言教”,或不注重科學而藝術的“言教”,學生往往會熟視無睹,因為學生不僅“聽其言”,而且“觀其行”。為此,我們必須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出爾反爾,言行不一,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其實,“春風處處能化雨,潤物無聲卻有情”。言教、身教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互為補充,不可偏廢。
六、結語
網絡語言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和工作任務要求輔導員要有網絡語境下的言教藝術,這門藝術需要輔導員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努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周瑩,張倩.網絡語境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語言藝術與技巧[J].宿州學院學報,2013,(5):106-108.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12.12.26.
[3]范宏.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提升探略[J].企業導報,2011,(15):249-250.
[4]龍芹.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商品與質量,2012,(2):245.
[5]王斌.網絡環境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3):1-46.
[6]馬會超.網絡文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3):1-40
[7]韓雙,徐長思等.談高校輔導員運用語言藝術的能力[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18-119
[8]齊品.論高校輔導員話語創新[J].銅陵學院學報,2010,(2):123-124.
[9]曹策.淺論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的基本特征及其實現途徑[J].陜西教育·高教,2013,(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