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黨的中醫藥政策經過了“中醫學習西醫”“西醫學習中醫”“中西醫結合”和“中西醫并重”四個發展階段。通過對建國后中醫藥政策發展規律的探索,發現在制定政策時我們必須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根據中醫藥發展規律辦事,加快中醫藥立法,并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措施。
中醫藥發展歷程政策發展特點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長期以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對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影響。考察建國以來中醫藥政策發展的歷史,研究我國中醫藥政策制定的特點及規律,不僅有利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對于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建國以來黨的中醫藥政策發展歷程
1.1“中醫學習西醫”階段(1949年-1954年)。建國初期,我國衛生事業百廢待興,當時全國只有2萬多名西醫和30萬名左右中醫,藥品供應非常匱乏,針對這種狀況,毛澤東在接見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代表時說:“必須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技術,搞好中醫工作,發揮中醫力量,才能負擔起幾億人口的艱巨的衛生工作任務”。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50年我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會議提出“提高中醫,團結中西醫”,這成為當時衛生工作的主旋律。預防醫學講習班和中醫進修學校陸續在全國各地開辦,中醫研究機構相繼成立,以幫助中醫師運用現代科技和西醫設施來提高診療水平。但由于當時衛生部門負責人對中醫認識存在局限性,“中醫學習西醫”實際上逐漸演變成中醫“西醫化”,一些中醫遭受不公正待遇,中醫診療被加以限制,引起廣大中醫的不滿。
1.2“西醫學習中醫”階段(1954年-1978年)。針對“中醫學習西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毛澤東在1954年再次指示:“務必改進中醫工作”,同年10月《人民日報》發表《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社論,指出黨中央重新強調團結中西醫方針的關鍵在于“西醫向中醫學習”。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全國各地積極改變過去歧視中醫的現象,開始加強對中醫的管理,狠抓“西醫向中醫學習”活動,紛紛舉辦各種西醫學習中醫的學習班。直到文化大革命,雖然中醫被視為封建迷信加以批判,但總體上中醫工作和西醫學習中醫并沒有間斷,而且這一時期還召開了三次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為中西醫結合方針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3“中西醫結合”階段(1978年-1991年)。1978年9月,中央批準了衛生部黨組《關于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造就一支熱心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骨干隊伍。在黨中央推動下,1980年5月,衛生部印發了《關于加強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報告》,提出開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發展,長期并存”。“三支力量”的提出突破了此前僅只強調中西醫結合,甚而以中西醫結合取代中醫的局面,為中醫擁有獨立行政權提供了依據。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中醫藥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1.4“中西醫并重”階段(1991年-至今)。1991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首次提出“中西醫并重”,并將其列為新時期衛生工作的五大方針之一,給中醫和西醫賦予同等重要的獨立地位。此后,黨和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中醫藥在我國衛生工作中的優勢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然而,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如中醫藥市場萎縮、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等仍然困擾著中醫藥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黨中央在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多次提出:“中西醫并重”和“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并出臺《關于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為促進中醫藥事業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2建國以來黨的中醫藥政策發展特點
2.1中醫藥政策變化隨著黨對中醫藥認識的深化而不斷調整。從“中醫學習西醫”到“中西醫并重”,中醫藥政策的變化與我們黨對中醫藥的認識密切相關。建國初期“團結中西醫,提高中醫”的政策之所以演變成后來的中醫西醫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當時對中醫認識不清,一些人認為中醫是“封建醫”,應該被淘汰,在實際工作中不僅歧視甚至是限制中醫發展,直到毛澤東提出:“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觀。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中醫藥事業發展。鄧小平提出要為中醫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江澤民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錦濤指出無論從醫學還是從文化的角度,都必須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習近平提出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先行者。這些認識都推動了不同時期中醫藥政策的制定以及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2中醫藥政策制定受社會偶然事件影響較大。中醫藥政策變化不僅受黨對中醫藥認識的影響,也容易受社會偶然事件影響。1954年,我國一些地區發生流行性乙型腦炎疫情,當時這種病的死亡率約在35%到50%之間,西醫對此一直沒有根本的特效療法,而中醫治療卻獲得了成功。中醫療效的成功,加上中央對中醫政策的重申,推動了社會各界對中醫認識的轉變。我國的中醫藥政策也相應變為“西醫學習中醫”。此后,2003年中醫防治非典的成功,2006年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等在網上發起的“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活動等都曾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前者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中醫藥在治療疾病方面的神奇療效,而后者引起的爭議反而促使中央提出“中西醫并重”等政策,加速了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制定。
2.3中醫藥政策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影響呈高度正相關。建國初期,我國只有30萬左右中醫,沒有正規的中醫學校和醫院,實行“西醫學習中醫”政策后,至1958年,全國中醫約有近50萬人,先后興辦了13所中醫學院及數以百計的中醫學校和中醫進修學校,中醫醫院發展到300多所,建立了大批中醫門診部及綜合醫院中醫科和中西醫結合病房。進入90年代初,隨著“中西醫結合”政策的實行,全國中醫醫院發展到2300多所,病床20余萬張,中醫藥科研機構170所,中醫、民族醫學院校31所,中等中醫藥學校57所,全國中醫藥行業人員超過百萬大軍。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同時,我國中醫藥事業開始注重內涵建設,我國具有中醫執業資格的醫師(含助理醫師)達60余萬人,中醫醫院3115所,中醫院床位數達40余萬張,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7所,中醫藥占整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26%以上。對比這些數據可以發現,中醫藥事業發展與中醫藥政策變化呈高度正相關。
2.4中醫藥政策兼具保護性與模糊性特點。無論是建國初期的“西醫學習中醫”還是目前的“中西醫并重”。我們制定中醫藥政策的出發點都是建立在保護中醫基礎上的。這種政策導向一方面是出于中醫藥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面對西醫的快速發展和搶占市場,中醫藥的發展始終處于弱勢地位。然而,這種保護性政策卻缺乏強有力的措施來加以落實,致使人們在中醫發展上存在兩種矛盾的說法,一種認為中醫發展很快,特別是這十幾年來是建國后中醫發展最好的時期,另一種則認為中醫發展緩慢,對中醫的前途和命運擔憂。造成這種矛盾的主因就在于保護性政策缺乏明確的政策措施。
當然,要重申的是,教育工作者(如輔導員、班主任等)在圓桌會議的進程中要始終把握好“溝通、協調”這個中心,使圓桌溝通的話題、言行、情緒“既能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來”,避免出現“放而不收”以至矛盾更加激化的局面。
2.心理咨詢與交往培訓相結合。在單獨溝通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除了收集宿舍矛盾產生、發展的信息外,常常會開展一定程度的心理咨詢。這對于引導當事人更合理地看待矛盾的各環節、各方面乃至進行自我調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前所述,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也是宿舍矛盾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還需要考慮對當事人乃至廣大學生進行適當的人際交往藝術的相關培訓,使大學生掌握恰當的交往方式、人際禮節和溝通技巧,從而有助于他們在不斷的交往實踐中內化并增強和諧的交際之道。例如,引導大學生貼切地稱呼他人,積極的問候,言行的誠懇一致,話語的文明分寸,等等。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在造就一個有教養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種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優美而文雅的談吐。”客觀地說,這種訓練是在為青少年(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素質教育“補課”,但是在“唯分型”教育驟難改弦的形勢下,這樣的課又不得不補。
3.校內教育與溝通家長相結合。為了化解好大學生的宿舍矛盾,教育工作者需要一以貫之地開展主題教育、系列宣講等工作,以培養、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和實踐。例如,在平時或應對宿舍矛盾期間,有計劃地開展“宿舍是我家”、“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主題班會或團體輔導;將高校“兩課”緊密地聯系大學生活實際,等等。與此同時,學校要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處理宿舍矛盾期間,積極與家長溝通,了解當事人的家庭環境、教育理念、親子互動方式等信息,以備采取妥當的方式教育引導當事學生。例如,個案2中B同學的家長談到孩子上大學前一直是接送讀書,在外不擅長與人交流,在家則有父母的百般呵護,因此待人接物多以自我為中心。此時,教育工作者既要肯定父母的愛女之心,又需要倡導父母在“孩子成才”的目標下調整一些對待子女的方式,使子女在日常的互動中覺悟和習得新的、合乎社會規范的交往禮節、方式。二是在平時與家長保持信息溝通,以期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例如,有些高校的教師建立了家長QQ群、飛信群、微信等交流平臺,適時通告高校教育形勢與活動,以特定節日、時事、話題等為契機與學生家長交流觀點,有效縮小了高校教育與多樣的家庭教育之間的距離,為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孫華峰,鮑丙剛.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形成原因及對策淺析[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88.
[2]黃炳超,譚馬利.運用博弈論思想破解大學生宿舍內部矛盾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2012,(4):69.
[3]徐丁玎.運用圓桌會議方法化解大學生宿舍矛盾的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03.
[4]時蓉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