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中國中部和東部,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存在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學質量不突出等現狀。本文運用社會學調查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發展水平低的原因,并借鑒國際社會中教育支持援助的方法,提出了解決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的對策。
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社會援助由于地域以及歷史等原因,云南地區的教育狀況相對落后于中國中部以及東部地區。其中,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的問題更是令人擔憂。為什么這樣說呢?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教育的落后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青少年人口素質的下降、增加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不穩定性、制約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等。面對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的現狀,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我們該采取何種對策解決,政府如何引導和組織援助,這些大家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基于此,本文以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問題為例,在一系列的調查基礎上,對其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為云南省以及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
1研究方法和調查方案
1.1研究方法
為了更科學準確地對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進行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而且結合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云南省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用spss、Excel等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2調查方案
本次前往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8個自治州,每個州里選擇一所中學,每個中學里發放教師問卷100份,8個州共回收問卷728份。共訪談16人,所發問卷的中學每個學校各訪談2人。
2研究結果
2.1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及形成原因
通過調查研究的過程可以發現云南的少數民族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這些民族由于地理的因素,絕大部分在邊遠的山區居住,這就造成了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變的相對困難,其教育發展的程度相對滯后不均衡,再加上邊遠山區教育設施不完善,導致青少年教育水平落后于國內中部和沿海地區。不僅如此,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之間也存在教育落后不均衡的現象。所調研的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資源配置情況如下表1所示。表2為所調研學校的教學質量情況表。
從以上兩表可以看出,所調研的云南學校中,青少年教育現狀不容樂觀,生均經費投入少,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學質量不突出,且城區中學和農村中學發展不平衡。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經濟原因。經濟發展慢、收入低是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的根本原因。因為經濟的落后,造成教育經費的投入相比東部沿海城市偏少,影響了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嚴重制約教育的發展。目前,云南省存在不少民族處于比較貧困的狀態,如布朗族、阿昌族、怒族和獨龍族等。這些貧困民族的教育設施更落后。由于經濟落后,還會出現教師缺編的情況,師資缺乏,加之待遇低,流失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2)政策原因。政策對青少年教育的扶持力度太小是現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家雖然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制定了一些教育扶持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中許多并未充分發揮作用,云南省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并未享受到國家教育的特殊扶持與救助。因為不少扶持政策有限定條件,如適用于自治區內的少數民族,由于云南省含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并不屬于民族自治的區域,那么則有許多少數民族無法成為扶持和救助的對象。加之全社會對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的現狀并不了解的很深,故社會力量對教育的救助相對較少。
(3)邊遠性。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云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不少居住在邊遠地方。云南地區少數民族分布規律如上表3所示。從云南省地圖可以清晰看到,順著昭通地區沿逆時針方向轉,呈“C”字形一直延伸到文山州富寧縣,大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就給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發展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因素。如邊遠地區不利于引進人才,一般而言,人才的流動去向與中心大城市呈現距離越遠,人才聚集越困難的現象,邊遠地區為引進高水平教師及其它人才提供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不利于東部沿海城市對邊遠地區民族教育的支援,邊遠地區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偏慢,政府和社會不能及時有效的對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進行支援和救助。
(4)分散性。調查研究發現,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比較分散,而且很難見到規模相對大點的學校,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基礎設施難以現代化、先進化、規模化,從而造成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相對落后。由于云南省地理因素的實際情況,其許多少數民族分布在山區,而且村落分布不均勻,政府為了方便當地青少年入學方便,實行了就近入學的政策,村落的分散性導致了學校的分散性,且云南少數民族的居住條件決定了學校規模普遍偏小。
(5)封閉性。從古代以來,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狀況相對落后,而且社區相對來說比較封閉。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云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處在相對落后的社會階段,如原始社會、地主制社會形態等,落后的社會制度成為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發展的巨大障礙。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云南少數民族得到了解放,進入了社會主義階段,但是由于青少年教育基礎太差,地處山區,信息交流滯后,相對封閉,無疑影響了青少年教育的發展。
(6)跨境性。云南省邊境跨度很大,線長大約4000多公里,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而且在邊境區域居住了許多少數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傳統、習俗以及文化等,處在邊境處的少數民族難免會受到周圍的影響,這些都能一定程度的阻礙青少年教育的發展。
2.2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的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現狀,結合云南省的實際狀況,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促進其青少年教育的發展。
(1)財政支持。加大對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而且還要針對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提供相應的專項助學資金。對家庭困難的少數民族青少年,在其受教育期間提供
組織“書香班級”“書香家庭”“閱讀之星”“博覽之星”“誦讀大王”評比,激發學生讀書熱情,提升學生讀書質量。
通過引領,教室里、廊道上將隨處可見學生們潛心閱讀的場景,學生的性情得到熏陶,學校的底蘊增加了,成為師生共享的花園、樂園、和諧發展的成功園,校園真正成為科學和藝術的殿堂,成為文化的圣地、師生和諧發展的精神家園。
三、積極評價,讓快樂體驗帶動閱讀走上“良性循環”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1.讀的“水平星”
一個班50多位孩子的能力各不相同,我對孩子讀的評價標準也不同。對同一內容,在提醒下能讀正確、流利為一星級;能自己讀正確、流利為二星級;能自己讀正確、、流利、有感情為三星級。這些星級的設定為每個孩子能“摘到桃子”提供了定數,同時激發了每個孩子得更高星級的欲望,悄然無聲地點燃了孩子們的閱讀熱情。
2.讀的“海量星”
據報道,在中國臺灣,在一些活動空間,經常展示閱讀進度的“閱讀樹”。我也仿照在班級制作兩棵大的閱讀樹,一棵樹為男孩代表,一棵樹為女孩代表,讓孩子們挑戰讀書的極限,從《中華經典童謠》《三字經》《兒歌》《百家姓》到《經典童話書》、《低年級的選讀書》、《五言詩》、《七言詩》再到其它科目的閱讀等,把孩子們讀到的好書放到“閱讀樹”上,同時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語文書上制作一棵自己的閱讀樹,孩子們的讀書大網逐漸鋪開。
3.讀的“積累星”
讀完能口頭填空的分別給予星級;能自主背誦的給予星級;能讀中自主識字的也給予星級,通過各個方面的評價培養孩子讀書的語感,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在孩子們幼小的內心植下熱愛閱讀的種子。
猶太人有句俗語:書本是甜的。對孩子們而言,能夠從小就體會到讀書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從而終生享受書籍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也許就是社會、學校與家長所共同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童年禮物。從小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能奠定家庭閱讀的啟蒙教育,促進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和諧發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學生一生最重要的習慣,為完善學生人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主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成為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航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