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課堂教育中出現的一種教育誤區,認為走出誤區的必要條件是教師要建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并提出了走出誤區的教學策略。
課堂教育誤區教學策略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學生在學校中最害怕什么?”調查數據表明“老師批評”以較大優勢高居榜首。按常理來說“老師批評”是教育學生,本不應該使大量的學生感到害怕。但是,當老師把個人情感因素過多地加入批評時,批評教育就容易走入一種誤區。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批評表現為一種諷刺挖苦時,對學生的心靈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是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
一、課堂紀律教育誤區
課堂是師生進行交往的重要場所,在交往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會產生矛盾,課堂上學生難免有違犯紀律的行為發生,教師給予批評,有時善意的批評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認為這些學生不把教師放在眼里,甚至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面對教師的批評,采取公然“對抗”的態度,置教師于尷尬境地。如果教師沒有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此時,批評學生常常加入自己的個人情感因素,往往意氣用事,有些教師就會采取心理懲罰的措施來威懾學生,采取諷刺挖苦、貶低的方式批評學生,無形中刺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這是教師課堂紀律教育中的一種誤區,因為這樣的批評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學生,認為教師使自己在同學中丟失面子,就會在內心產生對教師的“憎恨”,學生會用冷漠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教師這種批評方式的不滿,甚至一些學生選擇自暴自棄、逃避上課,這是學生在接受課堂紀律教育上走入誤區的一種表現。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課堂上,教師成了具有統治地位的圣賢之言的傳達者,知識的權威;學生成了被統治者、服從者,教師與學生形成了森嚴的等級關系。在交往中,教師把學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他們眼中,學生是無知無能的人,可以任意塑造的物。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利和權威控制學生的學習、控制學生的活動,控制學生的行為,甚至控制學生的思想。這樣的思想觀念,導致師生在課堂紀律教育中走向誤區。
二、走出誤區的必要條件
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有著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形態,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的個體,是處于發展的以學習為義務的人。“學生”一詞可以從“人”是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個層面解讀。學生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學生學習——遵從生活的規則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學生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天地之間。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存在與發展方式及其進程,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其次,教師要反思自己的職業角色,建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處于平等地位,相互作用,教師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對學生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寬容和最大的信賴。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姿態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在這一相互作用中,教師不是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不是作為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出現,不作學生討厭的“教唆者”和“訓導員”。教師只是一個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環境的創設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可信賴的朋友。
在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指導下,才能開展積極的師生課堂交往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共享交往中形成的豐富資源,改造自己的生活,學習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內容,不斷完善自己;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不僅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還是朋友和幫助者。在課堂中,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不斷超越自我、戰勝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不斷獲得完善、獲得生存所需要的思想和正確的判斷力。因此,我們認為走出課堂紀律教育的這一誤區的必要條件是新的“教師觀”和“學生觀”的建立。
三、走出誤區的教學策略
我們認為在建立了正確的“師生觀”之后,走出課堂紀律教育誤區的教學策略:第一,教師要首先避免進入誤區。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用公然“對抗”的方法,對待教師的批評時,教師的生氣發怒以及用諷刺挖苦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其本身就證明教師已經被學生的“對抗”手法所引誘,自身的情緒也受控于學生了,教師情緒的激動容易導致失去理智,這正是學生“對抗”所要達到的目的。此時,教師應該采取行動及時終止誤入的行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保持冷靜,用理智和智慧去化解師生交往中的矛盾,而不是迷失在保全面子等問題上,這本身就背離了教育的最終目標。第二,教師運用建設性的批評。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對抗”,實踐證明,教師采取建設性地解釋學生的錯誤給予反饋,恰恰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明確的解釋使學生清楚應該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第三,提前設定課堂上的明確規則。讓學生一開始就認同這個規則,使每一位同學成為規則的認同者,分擔一定的責任,教會學生為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負責,教師不要盲目的在矛盾中替學生擔負起了責任。教育是一種關注人的生存,引導人生,使人成為社會人的活動,學生要在學校和社會上成功的話,他們必須學會把握自己的學習和行為。
總之,教師只有建立正確的“師生觀”,積極應用新的教學策略,正確處理課堂矛盾,就不會走入課堂紀律教育的誤區。
參考文獻:
[1]王輝.校園情境中的少年兒童隱性人身傷害(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
[2]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著.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M].沈湘秦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王坍.語言:師生心靈之約[J].教育研究,2002,(2).
[4]蒲蕊.師生交往在學校教育中的深層意義[J].教育研究,2002,(2).
[5]鐘啟泉.班級管理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系西安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2JG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