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為主線,審視Project單元教學。立足教材文本的內在脈絡、情境化活動創設和學生自主學習三個層面,對Project板塊教學做探索性的思考。
綜合語用Project內涵價值一、“綜合語用能力”培養的應然文本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其在描述課程分級目標時,多處使用“能”字開頭來描述,顯示了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是英語課程的關鍵所在。在此背景下,江蘇譯林出版社發行的小學《英語》教材共八冊,設計安排了64個單元和16個Project綜合語言實踐項目課。每冊書在每四個單元之后安排一個Project綜合語言實踐教學板塊。其目的是對前面幾個單元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運用和開放性實踐。可以說,它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應然文本。
(一)尊重課程性質,把握Project“綜合語用能力”教學脈搏
與新版的小學《英語》中的Project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活動的自主性和實踐性。但筆者認為美國學校里的Project更側重于課題研究,它往往要求學生在課堂外花大量的時間去探究,而譯林版小學《英語》中的Project板塊教學任務主要是在課堂內完成。
(二)解讀文本特征,領悟Project“綜合語用能力”培養內涵
1.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
從頁面數量上看,與以往占六頁版面的“Review and check”相比,Project文本只占到兩頁版面。每個Project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話題。在這個話題的統領下,Project文本做到了將前面幾個單元涉及到的詞匯、句式、日常表達以及所需各項技能的高度綜合。并以“用英語做事情“為主線將其活動項目連成一體。
2.活動與任務的實踐性
Project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沒有語言實踐,就談不上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Project始終把“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語言實踐項目。通過開展用英語構想、制作、繪畫、交流、展示等活動集中培養和提升學生語言的實踐能力。其實,踐性的文本給學生提供了有趣的活動、真實的事件和有意義的任務。
3.過程與生成的開放性
Project文本編排遵守了語言習得的動態規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文本中的語言實踐項目不僅形式多樣、變化,而且每一項語言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內涵和外延。如四年級上冊《Project 1 Profile》中讓學生完成對朋友信息采集表的填寫,然后根據朋友的信息來嘗試畫出朋友,最后根據畫像來用英語做描述。學生完成的過程是開放的、個性化的,因為每個人的朋友情況是不同的,所以他們所用到的詞匯是不盡相同的,是教材中的也可能是教材以外的。當然,最后生成的朋友畫像和對其描述也是不一樣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依照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式來思維、構想、組建信息和交流表達。開放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必將有利于語言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Project“缺能”化教學傾向思考
然而,在長期的“Review and check”教學慣性思維下,現實的教學中老師往往忽視Project文本的實踐性,教師往往側重語言知識的總結和歸納,側重對已學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和反復操練,側重對學生所學的檢驗和評價。而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提升并沒有達到本應提升的程度。筆者從真實的案例中來說明Project教學中存在有缺乏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的傾向。以下是本文作者所聽的一節常態化下的Project教學片段。
三、歸真Project教學,綜合語用能力培養途徑思考
(一)“增能”,組建Project鏈式知識空間
Project板塊教學和其前面四個單元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緊扣Project單元教學的主題,力求將前四個單元的語言知識、技能復習和Project單元學習融入一條主線中,充分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如下圖是四年級下冊 Project 2 A party知識脈絡圖:
通過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通過主題Party將知識項目有機的聯絡起來,知識項目間可以實現相互聯想和自由“漂移”。想到Party時,學生能自然、順暢地想到“給朋友打電話”、“選擇服飾”、“談論服飾”等話題以及相關表達。對學生“使用英語做事情”能力培養的實效會起到明顯的增益作用。
(二)“激能”,搭建Project情境化活動平臺
1.創設可視化情境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參
語言實踐活動脫離了真實的情境就會顯得失真、無趣和寡意。認識到了情境和語言活動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教師就應該自覺地創設有景、有境、有情、有趣、有文化元素的Project語言實踐活動。
2.挖掘文本隱性情境激發學生樂于感知和體驗
除了外在的情景創設,教師要重視挖掘和再構教材文本的隱性情境,使Project文本再現文本的節奏、押韻、畫面、詩意和音樂美的豐富內涵。發揮學生的想象、向往、期待等心理活動,增強學生對英語文本的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如,下面的案例4要求學生朗讀英文小詩,描繪心中畫面。
(三)“促能”,構建Project自主式學習課堂
1.親身體驗,促進“能力”培養
語言知識可以通過傳授方式獲得,然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靠學生自己去親身實踐,在語言實踐中體驗、感受、咀嚼和反復玩味,深層次地感知中英文的差異,最終做到靈活、貼切地使用英語。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親自參與和經歷使用英語做事情和完成任務。
2.個性化展示,促進“能力”提升
Project文本開放型的特征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表達和創作。學生在語言習得的過程和結果是因人而異的。他們語言習得的差異性正反映出了語言形式和語言理解的多元性。教師在開展語言實踐活動中要避免要求學生“一刀切”,搞統一的形式和成果描述。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的過程一定是伴隨著相互獲取、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認同的過程。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同時要關注同伴的成長。
Project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成效。教師要將“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project教學始終。教師要充分發掘Project文本中蘊藏的巨大能量,立足開展各項語言實踐活動,讓從靜態無聲的文本變得鮮活和具有活力。教師要不斷思考和尋繹Project中的“能”量向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維度釋放、傳遞和轉化的途徑。鼓勵學生親自參與Project語言實踐活動,切身體驗語言的功用和內在文化,讓學生感受到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其實就是生命價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厄爾.語言教學教程:實踐與理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潔.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創設之我見.學周刊,201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