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噠”這一網絡用語在網絡上躥紅之后,現在已經開始頻繁地出現在紙質媒體中。本文將從其網絡起源,出現的語言環境以及流行的原因進行探析。
萌萌噠網絡用語流行原因“萌萌噠”是基于“萌”而產生的一個網絡用語。“萌”在《新華字典》(第11版)中的解釋為:①植物的芽:~蘗。②發芽,開始發生:~芽、~生。③古同“氓”。
然而,在一股萌文化的網絡潮流中,“萌”不再僅僅是代表著發生和萌芽之意,而是增加了一種詼諧的自夸或是對別人的贊美和喜愛之情的用法,一般解釋為天真、可愛。“萌萌噠”在“萌”的重疊形式之后加上語氣詞“噠”,則是對“萌”的新意義的強化以及更新、更豐富的延伸。其中,語氣詞“噠”既能夠表示語氣、語音停頓處,又使“萌萌噠”的可愛不僅在意義上表現出來,而且在語氣上更有凸顯。
“萌萌噠”的流行起始于豆瓣小組一位網友發帖,內容為:“今天出來沒吃藥,感覺整個人都萌萌噠。”此后,在豆瓣小組中,網友們把“萌萌噠”定義為“該吃藥了”,即醫治中二病(比喻青春期少年過于自以為是的特別言行,并不是醫學上的疾病),后來因動漫《境界的彼方》中的原創角色“新愛堂”的GIF圖片而流行起來。GIF圖片中在十分可愛的動漫形象下面配上“我今天沒吃藥,感覺自己萌萌噠”“大家一起萌萌噠”等句子,用于詼諧自己可愛萌化的形象。受GIF圖片的影響“感覺自己萌萌噠”開始迅速流行。之后“萌萌噠”從這一句式中脫離出來,開始單用。其含義更是與吃藥、治病毫無關系,而其感情色彩也從貶義逐漸趨于中性。主要用在如下三種語言環境中:
第一,表達對他人的贊美和喜愛之情,用于形容(人、動物、事物的狀態)非常可愛、有趣。例如:
(1)姚明全家出席籃球賽,網友稱其女兒萌萌噠。(人民網,2014-8-18)
(2)解暑吃瓜萌萌噠。(《人民日報》2014-8-14)
(3)軍版《小蘋果》征兵萌萌噠。(《北京晚報》2014-7-30)
例句:(1)里的“萌萌噠”是指姚明的女兒被網友稱贊長相甜美,十分可愛;例句(2)是指吃瓜解暑的熊貓很可愛,讓人喜歡;例句(3)指的是嚴肅的軍營用軍版《小蘋果》視頻來征兵的事件可愛有趣。
第二,成為新潮流都市“萌文化”的代名詞。都市“萌文化”即“依靠模仿、仿造等手段發展流行起來,反主流、反傳統且帶有解構性、反智性以及后現代表征的亞文化”。例如:
(4)網絡時代,一大波萌萌噠來襲。(《法制晚報》2014-8-11)
(5)“萌萌噠”為何成為了文化時尚?(《光明日報》2014-8-16)
從“萌”開始流行,到“萌萌噠”席卷網絡;從網絡熱議“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到“哆啦A夢藍胖子穿越系列”萌翻眾人;從“萌化”文化產品,到日常生活交際對“萌”的各種運用,“萌萌噠”已經代表著一種緊張生活節奏中人們對天真無邪、可愛純凈、溫暖輕松的喜愛甚至于向往的文化潮流。
第三,常和“感覺”搭配,形成“感覺自己萌萌噠”“感覺萌萌噠”固定句式。表示詼諧幽默的自我稱贊,讓嚴肅的語言環境變得親和,使人放松。
(6)我自橫刀向天笑,感覺自己萌萌噠。(山東大學吧—百度貼吧)
(7)蓋茨為慈善創意澆水:感覺自己萌萌噠。(新浪科技網,2014-8-16)
例句(6)這種表達是微博的詩詞串接活動引發流行的,即在各種七言詩詞之后加上“感覺自己萌萌噠”,以達到一種幽默效果,使本來讀寫都很莊重典雅的詩詞環境,變得詼諧輕松,從而賣萌翻倍;例句(7)是近日舉行的公益籌款活動冰桶挑戰,比爾蓋茨為慈善挑戰,盡顯溫情,作者在后面加上一句“感覺自己萌萌噠”,使蓋茨變得可親可愛,又不失幽默效果。
對于“萌萌噠”的出現并流行起來的原因,大體認為有兩點:一是“萌萌噠”這一網絡用語讓嚴肅的人和事變得可愛有趣。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生活壓力大,而這一詞的可愛、純真、輕松、溫暖的意義,則可以成為人們建立社會交際、釋放社會壓力的一種很合適的途徑;二是受“萌文化”影響以及傳媒利益的驅動,“萌萌噠”的出現得以迅速流行。“80后”“90后”已經成為了當代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人熱愛卡通、動漫,追逐潮流,追求新異,在幾乎是沒有門檻的網絡傳播平臺上,他們熱衷于創造和傳播能夠表達和宣泄自己情感的新鮮網絡詞匯。因而“萌萌噠”得以出現并傳播。而年輕人們對于“萌文化”的喜愛,則推動著“萌萌噠”擁有了更廣大的使用群體。同時這些人也是媒體宣傳中主要的受眾群體,各種媒介為了獲取更高的關注度,則是爭相使用“萌萌噠”這樣的流行用語來博人眼球。而在賺取“眼球”的同時也無疑推動了“萌萌噠”的流行。
我們可以看到,“萌萌噠”這一網絡流行語已經從網絡平臺走進了紙質媒體,但絕大部分還僅僅局限于新聞標題。在使用中,“萌萌噠”作為流行語無論在網絡上還是報刊中,都應做到盡量不隨意、絕對不低俗,并且普遍運用在正確規范的語法結構當中,這樣才能促進我們的語言環境健康發展,反過來也能推動“萌萌噠”在使用上的長久性,而不是曇花一現。同之前產生的網絡熱詞一樣,“萌萌噠”能否用的長久,能否像“吐槽”“拍磚”等詞一樣正式躋身現代漢語詞匯行列,還需時間來檢驗。
參考文獻:
[1]蔣兆雷,葉兵.關于都市“萌文化”現象的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3).
[2]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第十一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蔣兆雷,葉兵.關于都市“萌文化”現象的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