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常教學的有效手段,激勵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中重要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激勵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結合激勵教學的內涵和作用,對激勵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進行詳細的闡述。
小學語文教學激勵教學應用一、激勵教學的概述
1.激勵教學的內涵
顧名思義,所謂的激勵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加以鼓勵,使學生自身的優勢得到充分的認識和發揮,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從教育主體來看,受教育者如果可以得到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并進一步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心理需要的滿足,進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2.激勵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不斷認知的過程。教師如果可以通過激勵教學方式的采取,對學生開展語言和物質等方面的鼓勵,調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因為在小學生心中,獲得教師的認可是十分重要和最為在意的事情,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小學生這一心理的利用,對學生施加鼓勵,就可以有效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
第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衡量學生的好壞時,往往以學習和考試成績為衡量標準,這樣的評價方式會對小學生自信心的建立造成阻礙,使得成績原本比較差的學生更加落后,學生也會因此失去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比如,學生被問到極為簡單的問題,卻總是自我懷疑,沒有足夠的勇氣相信自己,而是將“我不行”“我不會”等掛在嘴邊。另外,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該最大程度地避免使用敏感性的語句,對小學生實施教訓或者打擊,而是應該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比較脆弱的心靈,對其進行真心的鼓勵和關愛,防止其形成自卑心理,而是增強其自信心,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第三,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可能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則會想盡辦法對其進行認識和掌握。所謂興趣,則是指人類對某種事物進行認識和追求產生的意向,這種意向是特有的,也可以說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引導和幫助學生認可語文的學習,此時,教師不僅不可以根據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區別對待,還應該為成績不好的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其進行鼓勵,不斷培養和提高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增強其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小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且不管學生的想象如何不著邊際、天馬行空,教師都不可以對其進行嘲笑、呵斥;而是應該寬容對待,以免對學生的積極性造成打擊。另外,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以促進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激勵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樹立激勵理念
教師在激勵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為此應該從自身著手,樹立正確、科學的激勵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到日常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的鼓勵發自于內心。另外,學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加需要教師的關注和激勵,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情況,將自身的激勵教學理念施加到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每個環節。
2.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的好壞,關系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通過教學環境的設計,為學生創設具備良好氛圍的課堂,以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熱情和主動性。另外,小學生如果處于較為緊張的學習狀態,往往無法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也就是說,即使教師通過激勵的方式進行教學,卻總是滿臉嚴肅、不茍言笑,這樣很容易給小學生造成壓力,影響學習效果和質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激勵教學時,應該做好基礎工作,以促進激勵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
3.保持期待心理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對其保持期待的心理,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具體地講,教師可以通過期待目標的建立,使學生認可激勵教學;并在激勵教學的過程中,改進教學方式的不足;通過激勵措施的采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語文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而實踐證明,激勵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仍存在不足,需要教師不斷對教學手段進行更新和擴展,從而使激勵教學的作用得到切實發揮。
三、總結
總而言之,合理的激勵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我認可能力,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注重激勵教學法的應用,樹立正確的激勵理念,為學生營造積極且和諧的課堂氛圍,時刻對學生保持期待心理,使學生感受到關心和鼓勵,實現激勵功能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相林.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4,(33):34-35.
[2]黃小娟.激勵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2):18-19.
[3]王同君.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J].學周刊,2012,(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