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如何搞好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是一直以來備受爭論的問題。數學概念由于其高度抽象性,在教學環節中極易被忽視,導致了很多學生概念混淆,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就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做簡單的探討,以期使更多的學生學好數學。
高中數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長期以來,高中學校或多或少都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很多老師重做題輕概念的做法。這種錯誤的觀念和做法,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學生對概念一知半解,在做題過程中往往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只知道盲目地套用已有的結論、公式,而不會去考慮結論、公式的推導和來源。另一方面,是這種解題和概念的嚴重脫節,看似節約了時間,實則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理解。那么,應該如何做好數學概念的教學呢?
一、概念的提出和引入
概念的提出和引入,是做好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學生興趣,促進其快速入門的關鍵步驟。教師作為教學環節的主體,筆者建議做到以下兩點:
1.模擬情境教學,以實例為出發點
高中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給人以枯燥的感覺。而高中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更是不愿意受到課堂的束縛。這時候,教學情境的模擬就顯得尤為重要。好的情境模擬切合實際、貼近現實,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接受新知識。例如,在學習排列組合章節時,就可以讓同學們在講臺上隨意排列,隨意交換位置,然后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出相應的概念。這樣學生就能在游戲的同時,更好更深刻地掌握知識。
2.做好新舊概念之間的銜接,積極引導學生總結
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鞏固好已有的知識。教師應適當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畢竟,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課程,很多知識都是環環相扣的,很多定理、公式也都是循序漸進地提出的。學生在對舊知識不斷深思總結的同時,很有可能就會發現新的問題,總結出新的結論,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于無形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掌握了。
二、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對于學生自身而言,僅僅了解概念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認知和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應用,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那么,怎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呢?
1.熟知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能用自己的語言概述
數學中的概念看似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公式,實則包含多種信息。從其內涵看,就包括概念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等。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的概念時,我們知道若某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都是一個常數,這個數列就稱之為等差數列,由此可以輕而易舉地總結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和應用范圍。而從外延來看,包含的信息更是多種多樣的。等差數列是這樣定義的,那如果每一項與其前一項的商都是常數呢?這就引出了等比數列的定義。
2.理解數學符號的同時,多種思想方法相結合
數學概念與數學符號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的。絕大多數概念的提出,都是將較復雜地自然語言轉變為更為簡練的符號語言。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每個符號都對應著特殊的數學含義,理解起來更具抽象性。但是學生一旦掌握了真正的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就會發現符號其實比語言更具實用性,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入門之初,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符號意識,規范符號書寫,為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概念的鞏固和應用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應用于實際,就變成了至關主要的問題。現筆者就以下兩點做簡單的介紹。
1.通過系統性和邏輯性的練習
任何概念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都離不開一定量的練習,但是練習必須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首先,有選擇性地做題,不搞題海戰術,以熟練掌握概念、靈活解決問題為目的;其次,適度練習的基礎上,對錯題進行反思,及時總結,力圖能夠舉一反三,遇到新穎的題設條件時,依然能做到得心應手;最后,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多想想能否用數學中的概念解決,使數學服務于生活的同時,深刻了解到它的實用性,激發興趣的同時提高成績。
2.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概念概述、舉例、論證活動
數學概念是整個數學教學內容中邏輯性最薄弱的環節,相關知識點之間極易混淆,理解不深刻的基礎上遺忘速度也是極快的。為此,筆者建議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概念概述、舉例、論證等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學習情況,了解其他同學的進度,不驕傲自居,也不盲目自卑,以最好的心態面對學習;另一方面,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使其有更多的時間用于交流學習方法,交換彼此的經驗和體會,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增進感情。
四、結語
總之,教好數學中的概念知識,是整個高中數學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還需要我們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善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例談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之引入[J].語數外學習,2012,(06).
[2]俞湖紅.例談高中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等職業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