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微文化背景下創新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在分析微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總結了微文化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優勢與不足,最后提出幾點建議。
微文化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時代的快節奏與即時性是微文化的催生劑,這種日漸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基于微文化視野下,如何創新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擺在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微文化的內涵
微文化是指在微博這一網絡平臺產生與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注重個體、微觀發展的文化現象,其突出一個“微”字,此處的微并非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是以其微小的形式體現出細致入微的生命力與影響力,融入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傳統文化相比,微文化特點鮮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即時便捷性。微博、微信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登錄平臺,申請個人賬號后即可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關注”“轉發”等可接收他人的信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快捷。其次,話語平等性。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在網絡上構建了一個平等、民主的溝通氛圍,所有博主均可以在微博圈自由發言,評論他人的觀點,這種自由性恰是話語平等性的直接體現。再次,體現出較強的社會交往性。微博、微信的交際圈主要來自于現實朋友圈,及通過“互粉”形成的交際部落,無論現實生活中認識或不認識,均可在微平臺上進行溝通、交流,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性。最后,群體力量性。雖然個體博主的力量比較弱小,但是如果與其“互粉”的數量多,其在自己微博圈中發布的某個言論或事件等,就會引起群體性的“圍觀”,微平臺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就體現出來。
二、微文化: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雙刃劍”
(一)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優越性
首先,推動教育形式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老師與學生通過智能終端登錄微博、微信,隨時隨地的發布各種形式的信息,其所具備的評論、轉發、點贊等各種互動功能,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其次,促進教育平臺的多樣化。微文化以互聯網及移動通訊技術為支撐,體現出信息量大、形式多樣、獲取便捷等特點,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臺。
最后,提高教育效果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其它專業課程教育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講,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會對教育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二)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首先,會對價值觀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微博、微信等終端媒介發展過程中,一些負面的、消極的網絡信息也混雜其中。其次,即時傳播的特性加大了信息審核的難度。尤其是一些消息發布者,一味地追求速度與爆炸性,消息未經核實、未得出確鑿的定論即發布出去,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接觸到這類消失后難免對其產生不良影響。最后,信息發布者個人素質良莠不齊。學生在接收到這類信息后易形成從眾效應,從而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
三、基于微文化背景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
(一)重新解讀微文化的精神內涵,轉變教育理念
通過微平臺發現“微問題”,以達到“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微博、微信等兼具新媒體與社交圈的雙重作用,體現出極強的交互性,廣大教育者要提高自身在微平臺上的主動性,積極介入“微媒體”,對微媒體的傳播信息進行細致入微的研究,做出科學、嚴謹的預判。善于使用微語言與學生進行“微交往”,豐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指導的針對性。
(二)關注微動態,引導微語言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多多關注本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微小的語言中分析學生的實際想法,為其解答思想上的困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可以加入班級的微信朋友圈、關注學生微博等,及時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不良的思想傾向;通過微平臺這種平等、便利的工具傾聽、理解、疏導,充分滿足學生渴望被尊重、被關懷的心理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不斷提升老師的微文化素質
微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而微文化背景下,老師要更好地完成自身教書育人的使命,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質。但是現在一些高職院校的老師由于缺乏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學習精神,很難想象一個不愿意嘗試微博、微信等現代化的交際工具的人,會在微文化背景下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老師提升自身的微文化素質十分必要。此外,由于微平臺上傳播的信息大部分來自于現實生活,如果老師不關注社會實時,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沒有對生活的思考,那么微文化只是一個流于形式、無實際意義的空殼。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融入到微文化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網絡知識與計算機技能,可以熟練的運用電腦、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積極投入到微文化實踐中去。
(四)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微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進行創新,不僅對教職工隊伍的政治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對其工作經驗、網絡信息素質等要求也不斷提升。微文化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像學生一樣,通過微信、微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還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微平臺信息的提取、制作與加工,剔除負面的、不良的信息,將正面的、精華的信息反饋給學生,最大程度上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進性。對學生的微博、微信等進行合理監管,如有必要可以對學生所用的微博、微信進行適當限制,以提高學生的自控力與免疫力,防止其沉溺于網絡,營造一個和諧、共進、健康、向上的微文化環境。為了防止不良網絡信息混淆視聽,學校還可以從學生中挑選一批素質過硬、網絡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培養其成為微平臺上的意見領袖,以引導輿論向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基于微文化背景下,網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同時也迎來了挑戰,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對微文化的認知,不斷提升自身微文化素質,將微平臺更為便捷、靈活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與效果。當然,微文化進一步開拓了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空間,后續工作中,老師們要著重研究如何引導學生對海量信息進行正確的過濾與識別,合理利用微文化的傳播規律與傳播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與先進性,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張炯炯.微文化語境下對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1,(10).
[2]丁西省.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與新途徑探析[J].前沿,2012,(05).
[3]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
[4]宋守信.常態社會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5]丁偉民.大眾媒體多元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