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當今高中語文學習的現狀,探究了高中語文課堂收效甚微的部分原因,并對此提出了應當運用問題教學法的合理建議。同時,也分析了問題式教學法的具體內容,可更好地讓教師對問題式教學法有新的了解與認知,樹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為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能力培養高中語文教學提問式教學近年來,隨著英語課程的迅速改革,整個課堂對高中生語文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教語文,如何更好地學語文,已經成了當今高中學生與老師面臨的棘手難題。相對于其他學科,學生在語文投入的時間較少,與之對應的就是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不足。問題式教學法被認為是改進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型方法,這是一種通過將解決問題作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國際教學中已被廣泛采用。基于當今高中英語學習的現狀,探究了高中英語課堂收效甚微的部分原因,并對此提出了應當運用問題教學法的合理建議。另外,本文分析了問題式教學法的具體內容,可更好地讓教師對問題式教學法有新的了解與認知,從而為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了高中英語教學的核心環節,然而大部分高中英語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一)閱讀題訓練強度不足,模式單一
高中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已經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老師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單詞,在學生尚不能理解的情況下要求學生記憶,再通過課文教給他們難以理解的句子和背景知識,學生就這樣半懂不懂的理解文章和生詞。這種閱讀的教學模式是非常枯燥而又單一的,使得學生容易喪失對語文教學的興趣,也使得整個教學模式容易失去彈性和趣味性。
(二)閱讀范圍較為狹窄
在絕大部分高中里,學生每天閱讀的資料僅僅局限于課本和練習冊,教師也認為學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高考的核心。這種想法并無大錯,但若是想學好語文,學生的語文閱讀范圍就必須寬闊,包括傳統名著,現代小說以及其他語文方面的書刊。老師需要教給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方法,學生再通過他們喜歡的書籍提升語文閱讀的能力,而不是因為自身狹窄的語文知識面導致難以學好語文這門課程。
(三)只注重語言能力教學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對語言點的教學過于看重。將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再帶學生進行仔細閱讀。實際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自主提高的,而不能僅僅依靠老師對語言點的深究。想學好語文,學生就要學會自主獲取信息,掌握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學會分析難點重點,加強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最終提高自己的成績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問答式教學法的設置技巧
對于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少專家指出,問答式教學的重要性及其有益之處。筆者基于此列問題提出相應的設置技巧。
(一)啟發學生質疑,以疑問貫通問題式學習方法全過程
高中生一般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在心理上更傾向于追求具體的形象事物,因此,想要調動高中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并取得更好的語文教學效果,就必須要運用問題式教學法。而在應用問題式教學法時,教師也需要注意一些情景創設的技巧,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效果。在創設情境問題時,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才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學生才更愿意積極參與到其中。例如,在《我有一個夢想》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問題作為課程的切入點。比如,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自己的夢想是什么?如果自己的角色不僅僅是學生,而是某公司的CEO,甚至是美國總統,自己又應當有什么夢想?實際上,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要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創設問題中積極思考,才能夠營造出優秀的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二)開展合作學習,以興趣貫通問題式學習方法全過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將自己的成果與人交流與分享。所以教師在創設相應情境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加入要求學生合作完成的環節,從而增強學生之間合作的能力。另外,教師還需要注重所設置問題的新奇度與難易程度,只有給學生設置一些難易程度適中并且讓學生覺得新奇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解決這個較為困難的問題中才愿意自主思考,并且更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結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選用一個巧妙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教師也需要把握一定的設計技巧,同時結合高中生的具體特點來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才能夠在互動的教學模式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愿每一位高中的語文教師,都能多拿出一份嚴謹與認真,讓學生在語文的知識海洋中暢游。
參考文獻:
[1]蔣小花.問題式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師,2012,(06):53-54.
[2]張緒梅.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J].教學方法探究,2011,5(07):12-14.
[3]蔣洋洋.淺談問題教學存在問題及基本解決對策[J].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012,(0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