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是我國高校教育中重要的醫學教育專業,尤其是專業研究生教育,每年都要為國家輸出大量的臨床醫學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教育質量,對當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解決方案與其他專業研究生教育相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因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具有較強醫療能力和醫生職業素養的高層次醫學實用人才,其教學質量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有直接關系。所以,尋找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與我國的《執業醫師法》有沖突
1995年5月,我國正式頒布并實施了《執業醫師法》,該法律規定,具有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者,必須由執業醫師進行指導,并在醫療機構、防疫機構、保健機構實習一年以后,才可以參加資格考試,獲得醫師資格后方可擁有臨床處方權。在這種規定下,臨床醫學應屆本科畢業生考取專業研究生以后,就沒有進行獨立醫學診斷、醫學處方以及開具醫學證明的權利,缺乏臨床實踐機會,會直接影響學生臨床能力的提高,導致研究生的臨床能力難以在醫院進行培養。
2.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培訓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
當前,高校醫學教育屬于教育部管轄,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則歸衛生部主管,由于兩個部門在政策上缺乏統一性,導致學校教育與醫師培訓之間存在互不認可的現象,研究生步入工作崗位后仍要參加醫師培訓,從而造成了培訓資源的巨大浪費。
3.過分重視實踐性,導致臨床科研訓練不足
臨床醫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要想具有較強的臨床水平,就必須在臨床醫學實踐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一些高校為了提高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保證研究生畢業后具有較強的臨床能力,于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進行壓縮,縮短了教學時間和課程內容,導致一些課程的學時不足,難以滿足研究生進行科研的需要。此外,一些學校降低了專業研究生的學術要求,甚至取消了畢業論文,導致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只要掌握應用技能即可,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導致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對較弱,長期以往,會使專業研究生教育淪為單純的職業技能培訓。
二、專業研究生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1.對《執業醫師法》進行修訂
國家在《執業醫師法》中規定,必須實習一年以后,才能參加職業考試就是本著對病人負責,對生命負責的態度,防止應屆畢業生由于經驗不足,造成誤診,給病人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但是這一規定,卻阻礙了專業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有關部門應當權衡利弊,對《執業醫師法》的有關內容進行重新修訂,如專業研究生可以給予部分的臨床處方權。
2.將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進行并軌
當前,我國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臨床能力培訓的重要性。雖然兩者在報考條件、培養方式、培養要求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兩者都希望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來提高學員的臨床實踐能力,從而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為國家培養更加優秀的醫療人才。所以,應當以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結合點,將兩者結合到一起。
201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64所開設臨床醫學碩士教育的學校進行教學改革,一些學校就開始進行了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并軌的大膽嘗試。比如,一些學校在招收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同時,并聘為本校的住院醫師,使學生同時具有研究生和醫師兩種身份,從而實現研究生招錄與醫師培訓招錄的完美結合。一些學校將學位授予標準和醫師準入標準結合到一起,即研究生在畢業時必須達到醫師培訓的標準。研究生在畢業時除了獲得學位證、畢業證以外,還將獲得醫師培訓合格證與醫師執業資格,達到“四證合一”。
3.實踐性與學術性相結合
當今社會,臨床醫師不但要會看病,還要具有相應的研究能力。所以,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要以實際的醫療實踐為基礎,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與臨床關系緊密的科研工作。此外,學校還要組織相應的學術報告,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應的科研方法,提高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學校還應當做出要求,督促學生進行科研工作。
三、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層次醫療人才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人們對醫療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應當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加優秀的醫療人才。所以,高校臨床醫學教育應當不斷反思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促進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光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11(05):13-17.
[2]陳靜.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05):11-23.
[3]趙倩.廣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廣西醫科大學,2014,(07):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