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專業是典型的應用型專業,教育目標應定位于為社會培養直接在財務會計一線工作的初級會計人員和中小企業財會人員。但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與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標準有距離,缺乏社會適應性。因此,需要對我們的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改革。
高職會計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一、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技能型專門技術人才的根本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基礎和保證。高職會計專業是典型的應用型專業,教育目標應定位于為社會部門培養直接在財務會計一線工作的初級會計人員和中小企業財會人員。但長期以來,卻以賬務處理能力和讓學生學會編寫會計分錄為主,忽視學生畢業初期經常接觸的出納業務,銀行業務,社保業務等實際工作,導致許多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感覺在學校所學知識完全用不上。反映出教育中存在著培養人才定位不準,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方面沒有突出技能應用型特色等問題。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與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標準有距離,缺乏社會適應性。因此,需要對我們的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改革。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文件題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雖同屬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本科院校以培養高水平專業學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本著以上原則財會類高職專業培養應該在強化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技能培養,在傳統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以及“會計電算化”等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保持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配套的實務教學內容。配合課程需要,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有更多的實踐操作訓練,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滿足財會工作崗位對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要求。
當今社會商機涌動,各行各業都在創新中求發展,對財會畢業生的需求也不再是單一的財務工作,而是需要熟悉本行業運營模式,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一專多能型人才。技能培養以學生興趣為中心,把他們對電子商務,房地產,物流管理,傳媒等等新興發展行業的興趣轉變為認知,并熟悉這一行業相關的國家政策,法規,變為自己從業的實在技能。
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從業認證的考試,雖然當前各種認證五花八門存在一些不規范,在學校和教師的指導下應該能去偽存真。在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當前,加強對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能給學生多一個選擇多一條出路,使之更好地面向社會。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理論和實踐課實行多方面制度,對于理論考核,主要測試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況,主要通過筆試答卷的方式來進行。實踐教學考核,包括課程實訓考核,重點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通過“仿真”實務操作技能或上機操作的考核方式;綜合實訓主要考核學生是否能夠執行會計工作規范,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要求學生實訓操作過程符合會計法規,賬務處理符合會計核算原則,作風踏實,操作認真,以一個會計人員的身份參與實訓,恪守誠信,不做假賬。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項目的填制要準確、完整,文字、數字書寫要清晰、工整、規范,及時編制會計報表,規范使用會計工具和會計方法,將會計資料裝訂成冊;頂崗實習由實習單位和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實習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協作精神、綜合素質及撰寫的實習報告等,對學生崗位實習的表現和能力進行綜合考核與評價。
三、探索實踐教學方式
(一)加強實訓教育,優化實踐性教學
1.編寫實訓教材,滿足了崗位與課堂結合的基本資料。一套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或仿真的“實訓資料”的教材,是實現課程實訓與理論教學相融,將崗位搬進課堂的關鍵所在。實訓中所使用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資料要與當前企業實際發生的業務一致,把仿真資料交給學生使用,這樣學生就能夠在面對這些仿真資料的時候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建立了適應課程實訓的專業教室,滿足了崗位與課堂結合的基本環境。根據財會工作的職業特點,對教室進行改造,增加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了財會工作所需的基本物品,使教室具備了進行財會實訓的條件,能夠滿足學生“基礎會計實務”“財務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的課程實訓需要。專業教室的建立,使傳統的教室成為“教、學、做”一體化,教室與實訓室一體化的學習場所。
3.建立適應綜合訓練的校內實訓中心,增強實訓的真實性,為實現崗位與課堂有機結合提供保證。建立學生實習的融手工操作和會計電算化操作于一體的會計實訓室,配備計算機和“用友”“安易”等專用會計電算化軟件,模仿企業會計工作環境,設置常見的會計崗位。通過模擬出納、收入、成本、往來、總賬報表等崗位業務,使學生明確各崗位處理流程、內容及職責權限,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崗位與崗位之間、業務與業務之間相互控制的原理和實務操作要求。縮短學生的崗位適應期,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從國家機關到私營企業沒有能離開會計工作的,加強與之聯系,發展成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頂崗實習,通過對單位真實發生的會計業務進行會計處理,為畢業后直接進入崗位角色打下堅實基礎,從而實現了在校學習與會計工作崗位的接軌。
(三)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了適應會計類實踐性教學的需要,應狠抓“雙師型”素質隊伍建設,鼓勵教師進行社會實踐,并通過國家考核獲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和中級任職資格證書。讓具有“雙師型”素質資格的教師邊教學邊參加社會實踐,經常參與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的實際工作,為仿真實訓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資料和案例。同時應安排專業教師進行社會實踐,每年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在實際工作單位或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并對實習情況進行總結與交流,提高了教師的實務操作能力。
四、總結
對于財會類高等職業學院的教育改革,本文從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實踐教學方式這兩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對高等職業學院的財會類專業的教學建設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建華.現代高職教育會計教學模式探究分析[J].財經界,2012.
[2]王婷婷.高職會計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5).
[3]張英.基于素質教育的會計精品課程建設思考[J].北方經貿,2013,(4).
[4]劉潔.高職財務會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財會通訊,2012,(7).
[5]程艷.淺談高職院校財務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09.在高職高專《英語國家文化概況》課“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