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農村小學畢業班學生厭學心理的現象的分析與研究,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畢業班學生學習需要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探尋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彰顯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數學學習需要厭學心理《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方式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基于這一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自由、開放、溝通、合作、共振的“場境”。由于需要的作用,心理環境產生場的動力,人的行為就沿著動力方向向心理對象行動。
一、活用教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學中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尋找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我想:當今社會,手機的使用已是普遍現象。于是,我讓學生親自了解到:某移動通訊公司有兩種手機卡,采用不同的收費標準:
我引導學生思考:假定小王和小李都是你的朋友,小王是公司職員,每月通話時間一般累計不超過100分鐘;小李是公司經理,每月通話時間一般累計不超過200分鐘以上。請你分別幫他們選擇一種較合適的手機卡,并通過計算說明你的理由。
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即可以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探究生活中的數學
針對當前小學教學目標、任務來看,教學內容的安排或許更應是貼進生活的家庭作業。這種家庭作業與學生個人情況緊密相連,適合每個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夠使學生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知識的價值,同時又能夠使學生對學校形成一種積極的態度,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學校培養了他們生活的能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某人要買一輛自行車,價290元,他已儲蓄了225元,每周打工可以掙40元,有3種選擇:①儲蓄到夠290元再買;②當時付90元,以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③當時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問:A.哪種選擇付款最少?B.哪種選擇可以立即得到自行車?C.這人能掙夠錢來支付每種選擇所需的款嗎?E.如果這人是你,你選擇哪一種,為什么?第二天,當學生們帶著自己的想法來到課堂時,他們都有了自己切身的體會,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積極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探討,這樣的課堂能不充實、不活躍嗎?
二、語言生動,改變學生學習態度
學生所常用的語言是生活語言,數學教學卻要求用邏輯性思維性很強的數學語言。
首先,數學語言的通俗易懂,要促使數學語言向生活語言轉化。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藏著許多生動有趣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證數學本身的科學前提下,教師有時還需要列舉通俗的實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學生的理解,最終讓學生重新認識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其次,從生活經驗引導,促使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轉化。由于蘇教版數學教材與“應用”“生活”的脫節,使學生的數學語言與生活語言不能相互轉化。例如,“如果一條花花公子品牌的西褲要賣1000元,就能賺25%,求這條西褲的價格是多少元?”學生對于題中“能賺25%”這樣的生活語言不能理解,我就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賺”是指“多”,“能賺25%”是指“現價比原價多25%”,引導到數學語言的呈現,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單位“1”進行列式計算。語言與教學問題,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問題,但在一節課中,沒有處理好這個小小的細節問題,則會因小失大,極大地削弱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由于語言的理解而影響數學學習,只要得到了授課教師的及時幫助后,就能化解了學習上的障礙。
三、鼓勵探索,發展學生實踐能力
1.拓寬數學學習活動的渠道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讓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充盈課堂:討論、游戲、故事、表演、創作、展示、欣賞、評價……學生在研究數學問題過程中,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上課可以不用帶文具盒、書本之類的學習用品,改變原來秧田式教學形式,可以把學生帶到某一個地方,或馬碲形,或圓形……使實踐活動貫穿于學習探究的全過程,促使每個學生真正地動腦、動口、動手,參加到學習探究中去。通過親身感知、直接體驗、主動觀察、動手動口等方式,重新認識外部世界,重新認識自我,在“有意無意之間”潛移默化中實現認識、技能、情感、態度、道德的變化和發現。真是學中有樂,學中有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便能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他們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
2.提倡動手操作式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時,我改變一味地講解方式,而是讓學生作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去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新途徑,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數學實踐課上要計算不規則物體雞蛋的體積。學生剛接觸到這問題,找不到解題的方法無從下手;如果由老師來講一、兩句話,就能把規律揭示出來,但塞給學生,學習效果就極差,很容易造成一知半解。而動手操作,對促進知識內化有著特殊的作用,我想學生只有通過感知問題情境才會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才會產生濃厚地探究心理。于是,我就積極地以組織者的身份帶領學生感知問題情境,先與學生一起面對問題進行考察,通過演示橡皮泥盒,很清楚地看到物體體積的轉化,讓學生感到這個問題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它逐步完成,有一種想試一試的感覺,再通過實際親自探究,動手操作,親自尋找與實際要求相符的規律。通過圓柱體、長方體容器里水的變化得出了規律,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去經歷、自己去磨練,加深了印象,才能認識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深刻。
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符合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由此,激勵學生的主動精神,讓他們有強烈的需要性,而產生積極思維的情感體驗,在探究過程中因為要受到問題情境中條件的限制,所以學生經常犯錯誤,我不但不怪他們,反而允許出現錯誤,還引導學生尋找錯誤的原因。通過學生主動探索,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王鐵軍.學校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5]卡扎米亞斯,馬西亞拉斯.教育的傳統與變革.文化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