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當然改變不了世界,只能鑄造自己的靈魂。文學的作用,僅僅是暗夜里的一只螢火蟲,照不亮世界,但卻能照亮——眼睛。
——引言
歌德曾說:“我們的旅行不僅是為了到達目的地,而且是為了在旅行時感受到脈搏富有意義地跳動。”我想這句話中的“旅行”一詞,或許,可以替換成“語文教學”。
以下是教學《金色花》時,一些不成熟的嘗試及反思。
一、思緒中,那朵“金色花”的蓓蕾
說起來,是先喜歡了泰戈爾清新、質(zhì)樸的散文詩,在接受并認同了這位具有著詩意思想的東方詩哲之后,親近他的文字,才在淺淡的字里行間深味出了這朵既具有童年的真純之心,又有著圣徒般高潔之愛的“金色花”。
閱讀泰戈爾的許多詩作后,我品味到這位印度佛教的虔誠信徒,其實,一生都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愛和不謝的童心、愛、歡樂和光明始終是他作品歌頌的永恒的主題。也許,正因如此,他才能在20世紀初,在遭遇了人生最為悲痛的磨難之時(妻子病逝,一對兒女先后夭亡),仍用回歸童真的筆,寫下了這首充滿溫馨和甜蜜的——愛的贊歌。
我想,在作者心里,這朵金色花應該不僅僅是詩中那位天真活潑洋溢著童真的孩子,整首詩想傳達給我們的也未必僅僅是母子之間的親情之美。而應該是人世間所有至真至純的情感。泰戈爾用童真的愛為自己的心靈建立了一座愛的殿堂,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世間至真至純至美的情感;在這座殿堂里我們不是來膜拜上帝和感謝真主的,而應該去尋找最真實的自己和最真實的愛。
這些零碎的思想,構成了我對這首詩的解讀以及初步的教學思路。
二、微笑中,那朵盛放的“金色花”
詩歌是一種含蓄凝練的文學樣式,其間的意蘊往往在字里行間,又超越于文字之外,所以需要沉心靜氣地通過品、讀去感悟。所以,期望著能喚醒學生帶著一顆詩心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從而走進詩歌。
教學中,我確立了“以讀帶分析”的基本思路,并以對這朵“金色花”的理解作為“拎動點”貫穿課堂始終:
一讀,分析形象。這是學生理解和感悟整首詩的關鍵之所在,雖不是教學重點,我依然耐心地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的反復“品”——“讀”,感受詩中男孩的天真活潑,對母親的無限依戀,以及那顆最童真的感恩之心;然后結(jié)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對母親的深情依戀,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在淺淡的字里行間尋找母親的形象:一位慈愛、溫柔,圣徒般純潔的母親。
讀到這,學生都能感受到這朵開在印度圣樹上的“金色花”,事實上,始終都帶著孩子童真而歡樂的笑意盛放在枝頭。
二讀,品味情感。進一步品味詩歌所蘊涵的情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置配樂范讀(也是整堂課唯一借助的多媒體手段——《神秘園》樂曲)。達到了很好的情感渲染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學生對整首詩歌的理解和欣賞。在這種情景之下,我追問:詩中你們所感受到的母子深情是怎樣一種情感,能不能結(jié)合課文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能很快地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一份溫馨自然、質(zhì)樸純真的親情之美,也感受到真正的愛無需語言去表達,它就蘊涵在生活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之中。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應該用舒緩、溫馨、深情的語氣去品讀詩句中蘊涵的情感之美。
至此,這朵金色花,也已不僅僅是可愛活潑的孩子的微笑,還透散出了人間最圣潔的母愛的光輝。
三讀,感悟主題。讀別人的文章說自己的話,完成個性化閱讀。我將“作者介紹”安排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品讀了詩歌的形象和情感之后,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作者的了解和對文本主題的感悟。
我設置了一個問題:通過這樣一篇童心洋溢的詩文,你能想象一下作者當時的生活境況嗎?學生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一位: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里,用詩歌為生活編織著美麗光環(huán)的詩者。他的幸福甜蜜幾乎是無庸置疑的。
這時,我再補充介紹有關泰戈爾寫作此詩時所承受的不幸遭遇以及他詩歌中的一些經(jīng)典妙語,幫助學生探究這位須發(fā)盡白的長者,用一生的愛去歌頌光明和歡樂的原因。
三、“金色花”般的夢,永不凋零
1.語文的課堂,須還文學一片天空
前不久的省作文研討會上,蔡少軍說:瀟灑的廢話,激昂的大話,美麗的謊話——是學生作文的三大通病。這無疑是對當今盛行的“應試”之文風,極為簡潔而精當?shù)母爬恕?桑蚁耄@樣的話,僅僅是出自孩子之口嗎?又是誰,教會了我們的孩子說謊?當傳媒和娛樂已將“功利和浮躁”推崇為一個時代的主流,當世俗化的文字以及游戲精神已深深地植根于民眾心靈。我們,用什么來責備屬于孩子的虛假?沒有精神的依托,我們又用什么來要求孩子保有純真和寧靜?
在我簡潔卻堅定的教學理念中,一直認為,如果能通過自己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急功近利的現(xiàn)行教育之下,仍能留下純粹的欣賞和傾聽,留下單純美麗的眼睛,愛上閱讀,愛上語文,從而愛上文學,就已不枉為人師了。所以,只希望能把對泰戈爾這樣的一種認同和喜愛傳遞給學生,把這朵“金色花”的思想栽種在學生心中。如果有一天,在閑暇之余,他們還能憶起這位始終用自己的微笑和愛融化讀者的文學大師,而愿意親近他的《飛鳥集》《吉檀迦利》等作品,我心,足矣。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作者介紹”安排在品讀詩歌的形象和情感之后,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作者的了解和對文本主題的感悟。我想,能真正融入于他們思想的不應該是別人強加給予的,而應該是自己用心感受到的。學生對泰戈爾有了屬于自己的解讀,才更愿意接受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東方偉大的詩哲。
2.種別人的田,別荒蕪了自己的地
在教學《金色花》一課前,被教科書上的那幅插圖吸引:一位面容慈祥的長者,須發(fā)盡白卻仍筆耕不輟,充滿著生命的活力。須發(fā)盡白與童心洋溢,蒼老與活力,這些詞語強烈交織成心里的疑問,我深信,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有高度的濃縮性,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也許需要通過更為廣泛地閱讀,方能真正地領悟。
于是,認真閱讀了泰戈爾的許多詩作,感受到這位印度佛教的虔誠信徒是用對世界不滅的愛和不謝的童心,為自己的心靈構建了一座愛的殿堂,這座殿堂里不是來膜拜上帝和感謝真主的,而應該去尋找最真實的自己和最真實的愛。也于此,對“金色花”的形象和內(nèi)涵,有了屬于自己的解讀和感悟。
也許,我們都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在種別人的田之前,千萬不能荒蕪了自己的地。
帕思卡爾說得好:“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而作為一位在語文教學之路的行走者,要將學生的視線引向更廣闊的文學天空,也許,首先應該在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直立的身軀和遠眺的目光。
讓墨色的文字在清新的紙頁間散發(fā)出它圣潔寧靜的書香之氣。讓語文教學不僅僅停留于一種文字的演繹,語言的運用,更讓它成為一種生命行走的方式。
莊子說:“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而,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
唯愿金色花會凋零,而金色花般的夢永不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