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內化既是國家認同觀生成的重要條件,也是國家認同觀內在規定性的內容。衛生高職院校民族職教生的國家認同內化不是自動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體系來保證的。國家內化的教育體系是內在感化和外在激勵機制的統一,它是一系列有利于實現國家認同內化的各種教育資源的總和。其中,國家認同認知、國家認同需要、國家認同情感是國家認同內在感化機制,而經濟支持、法制保障和輿論引導則是國家認同觀內化外部驅動影響因素。
衛生高職院校民族職教生國家認同內化國家認同是一種與確立本民族歸屬感相關的公民意識形態,是聯系民族繁榮與國家穩定、發展的紐帶。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公民的國家認同感是任何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在沿海地區衛生高職院校,培育異地學習的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觀與傳授精湛的醫技一樣重要。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高職院校與沿海地區醫學院校聯合辦學,異地培養了許多民族醫學職教生。醫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相對于非醫學專業大學生有其獨特性,而民族職教生的國家認同觀也有別于沿海地區的漢族學生。在對這些學生國家認同觀的建立與培育過程中,其內化教育是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中一個的重要課題。
一、有關“內化”的幾個概念
內化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涂爾干最先提出心理學概念之一,是指社會思想向個體主觀觀念的轉化,即在眾多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意識形態的諸要素被自覺移植于個體思維中,并轉化成個體的不自覺的行動。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同化”和“順應”是任何外部因素最終被主體結構所接納的兩種重要方式。“同化”是指人的大腦對外部眾多復雜信息進行過濾或轉化而把它吸收到認知結構中來,同時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信息的過程中,其自身形態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即“順應”。
心理學上關于內化的闡釋也適宜于沿海地區衛生高職院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內化教育,即學校與社會將一定的國家認同主旨、內涵或規范等作用于學生的思想與道德觀,經過識別、篩選后形成關于國家認同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并自覺成為自己人格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持久的國家認同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如果學生沒有將學校與社會所倡導的國家認同內化,那么他就很難在未來表現出高尚的愛祖國、愛人民的行為。因此,國家認同內化既是國家認同觀生成的重要條件,也是國家認同觀內在規定性的內容。當然,學生的國家認同內化不是自動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體系來保證的。國家內化的教育體系是內在感化和外在激勵機制的統一,它是一系列有利于實現國家認同內化的各種教育資源的總和。
二、國家認同內化的內在感化機制
國家認同內化的內在感化機制就是學生自身的思維中有利于促進國家認同內化實現的諸多因素的疊加,這些內在感化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國家認同的認知。“國家”是某種群體利益的共同集合體,是人類基本的政治屬性,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服務對象之一,其最穩固的基石就是公民的國家認同觀。“認同”是社會個體對自己歸屬于某一家庭、家族、社區、階層、階級、國家、文化等的認知和情感依附。“國家認同”主要指個人從內心明確自己的國家身份,認可該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將自己全部的情感融入國家與其公民的生活,在國家有危難時愿意犧牲一切。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對國家認同的認知能力,明確“醫學無國界”,“醫乃仁術”,醫學的目的是“以人為本”,即醫學生不僅僅幫助本民族的地區的人民解除病痛,而且胸懷博愛之心,讓自己的醫術惠及更多的人民。醫學的任務不僅只是治療疾病,更需要熱愛自己祖國與人民,是拋棄狹隘的民族偏見對全體患者進行照護。對國家認同的認知一方面是國家認同內化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其邏輯起點。
國家認同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根本屬性,社會在不斷地產生、滿足需要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向前發展。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三個層面。國家認同需要屬于人的發展性需要的范疇,是在長期的醫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高級需要。對醫學生而言,國家認同就是要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也就是他們要把自己的衛生專業技術首先貢獻給誰。沒有國家認同,醫學生就成為治療疾病的“機器”,就不可能真正尊重與關愛患者。因此,醫學生必須有發自內心認同自己國家與民族的真摯需要。實際上,每個人都具有不同水平的國家認同需要,大部分個體對國家認同的認知可能還處于一種無意識的或是低水平的狀態,這就必須采取相應的物質的或精神的激勵措施使每一個醫學職教生的內在國家認同需要不斷有自我要求水平上的提升,從而在其國家認同需要的不斷產生與實現的實踐過程中實現國家認同的內化。
國家認同的情感。情感是人的一種特別的心理體驗,是人把客觀世界與自己的內在需求主動聯結起來的一種復雜而又穩定的心理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形式,國家認同內化的實現與學生的國家認同情感的培養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國家認同情感是醫學生在一定的國家認同認知的基礎上,在對平常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評估時,而表現出的悲傷或高興、厭惡或喜歡、懷疑或相信、憎恨或熱愛等情緒體會與反應。這種情緒態度體驗對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他們的生存質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國家認同情感是國家認同內化的重要心理驅動力。如果一種國家認同的外部影響不能最終轉化為學生內在情感需要,只會得到學生表面上的遵從,永遠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一個國家只有培養出具有強烈愛國情感的公民,這個國家才能生存和發展。愛國情感培育是使大學生明確自己的政治屬性,即自己歸屬于什么政治組織,主動關心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為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自覺地把自己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國家安全與利益受到侵犯與損害時,愿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它是對大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強化國家認同教育才會成功。因此,沿海地區醫學院校必須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習慣,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在日常學習與生活遇到的困難,強化他們對國家認同情感體驗。
三、國家認同內化的外在激勵機制
國家認同的外在激勵機制,是源于醫學之外的各種影響的總和。這些外部驅動影響往往交織在一起,蘊涵于經濟支持、法制保障和輿論引導之中。
1.經濟支持。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學生的國家認同觀的形成與演化,決定學生國家認同內化的實際效果。這里的經濟對國家認同內化的保證主要指的是沿海地區政府與醫學院校要完善對這些異地培養學生教育體制,加大對專項培養資金的投入,盡可能為這些學生提供較好的學習與生活條件,讓他們感受到祖國關愛與溫暖。
2.法制保障。法律的規范作用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加以劃一、指導、規范的作用,包括預測作用、教育作用、指引作用、評價作用、強制作用。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我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我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因此,憲法為衛生職教院校國家認同內化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法理依據。
3.輿論引導。言論是指公民對生活中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某一現象或事件所表達的情感態度,并以一定方式顯示其存在和影響力。美國學者李普曼就認為“輿論基本上就是對一些事實從道德上加以解釋和經過整理的一種看法”。這種帶有明顯道德色彩的評價或看法在促進個體的醫學人文內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構成了“懲惡揚善”的道德氛圍。錯誤的輿論則會危害社會健康發展,導致是非顛倒或善惡不分,社會思想混亂;反之,正確的輿論因為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可以發揮揚善懲惡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全體公民,特別是廣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要培育與建設一套完整的社會主義國家認同教育體系。使在沿海地區衛生高職院校異地培養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內化教育得到不斷的強化和提升,不僅關系到衛生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還影響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的大局。因此,醫學院校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少數民族職教生的國家認同感。
綜上所述,沿海地區衛生高職院校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國家內化的教育體系,充分利用內在感化和外在激勵雙重機制,將民族職教生在新的環境中所形成并認同的關于國家的新思想、觀念或規范和自己原有低水平的國家認同認識聯結起來,并逐步形成持久的,穩定與完整的態度體系,再升華成為他們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李榮良,蔡紅星,王樹樹.衛生高職院民族生國家認同狀況及影響因素[J].教育與職業,2013,(23):185-186.
[2]朱志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51.
[3]劉亦工.論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及其特征[J]. 倫理學研究,2007,(3):42-45.
[4]江宜樺.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M].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132.
[5][美]李普曼.輿論學[M].林珊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2.
本文系受江蘇省高校哲學社科基金(2011SJB880056);鹽城市哲學社科基金(11-D-12)資助。